医学百科 痺痛病在厥阴太阴

Posted

篇首语:哪有什么四季,遇见你,四季如春。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医学百科 痺痛病在厥阴太阴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医学百科 痺痛病在厥阴太阴

案 例
戴某,女,76岁。2010年3月10日初诊。
周身关节痛、肌肉痛1年余,经多方诊治不能明确诊断,治疗也无疗效。刻下症见:手指关节痛,腰、背、髋、膝疼痛,四肢肌肉也时有疼痛,时好时差,影响睡眠。伴见口干、四逆、纳差,时有身颤。舌苔白,脉细弦。辨六经属太阴病,辨方证属桂枝芍药知母汤加茯苓、陈皮、狗脊证。处方:麻黄6克,桂枝10克,知母10克,白芍10克,苍术15克,制附子12克,茯苓12克,防风10克,炙甘草6克,狗脊15克,陈皮30克,生姜15克。7剂,水煎服。
2010年3月17日二诊:诸症同前,大便偏干。辨六经属厥阴、太阴合病,辨方证属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证。处方:柴胡12克,黄芩10克,天花粉12克,生龙骨、生牡蛎各15克,桂枝10克,干姜6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川芎6克,苍术15克,泽泻12克,茯苓12克,炙甘草6克。7剂,水煎服。
2010年3月24日三诊:患者自诉第一方无效,而服第二方效果特别好。口干、身痛、身颤、关节痛皆明显减轻。舌苔白,脉细弦。上方干姜改为10克,继服7剂。
2010年3月31日四诊:诸症继续好转,腰背疼痛较显,手足较前温和。舌苔白,脉细弦。上方加狗脊15克,7剂,水煎服。
2010年4月7日五诊:周身感觉舒适、轻松许多,关节疼痛已不明显,四逆无,睡眠也明显改善,纳食好,大小便正常。舌苔白,脉细弦。上方去苍术,加生白术15克,泽泻改为15克,狗脊改为12克,7剂,水煎服。
2010年4月14日六诊:诸症俱已,无不适。嘱上方继服7剂,停药。
体 会
辨方证是辨证的尖端
中医学术流派不同,理论体系有别,但对于临证者来说,所处方药疗效的有无及高低,取决于处方所治之证与病人所患之证的吻合程度,这是不争的事实。我们可以用「君、臣、佐、使」破解麻黄汤的组成,用「三补三泻」解读六味地黄丸的组成,但我们发现,能如此熟练解读和掌握方剂的医生,并不全部是临床疗效高的医生。为什么?或许我们可以作这么一个比喻:用药如用兵,辨证论治的全过程包括「战略部署」和「短兵相接」,我们所学的所有中医理论储备都是为战略部署服务的,真正短兵相接是处方纸上的方证对应,而最终成败见分晓的也正是短兵相接。正如本案,初诊辨证似也正确,但方证不合,则无效。转而二诊方证相合,取效明显。个中差别,需临证者勤学苦思,另加「慧然独悟」。
关于辨方证,胡希恕先生从临床角度有过一段非常精辟的论述:「六经和八纲虽然是辨证的基础,并且于此基础上,亦确可制定施治的准则,有如上述,不过若说临证的实际应用,这还是远远不够的,例如太阳病依法当发汗,但发汗的方剂为数很多,是否任何一种发汗药即可用之有效呢?我们的答复是不行、绝对不行,因为中医辨证,不只是辨六经八纲,更重要的是还必须通过它们,以辨方证的适应证,太阳病当然须发汗,但发汗必须选用适应整体情况的方药,如更具体地讲,即于太阳病的一般特征外,还要细审患者其他一切情况,来选用全面适应的发汗药,这才可能取得预期的疗效……辨方证是六经八纲辨证的继续,亦即辨证的尖端,中医治病有无疗效,其关键就是在于方证是否辨得正确。不过方证之辨,不似六经八纲简而易知,势须于各方的具体证治细玩而熟记之。」(《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
关于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
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见于《伤寒论》「太阳篇」第147条:「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对于本方证的解读,传统多从脏腑经络角度作解,认为证属少阳而见脾虚、津伤者,或证属少阳而见太阴虚寒者,或证属肝胆郁热而见脾虚、脾寒者,等等。而冯世纶在传承其老师胡希恕先生学说过程中,反复研读《伤寒论》第147条和148条,结合临证实践,明确提出本方证属厥阴病而非少阳病。冯世纶在《解读张仲景医学》一书中指出:「诸家认为,本方证病位在半表半里看法是一致的,但历来受以《内经》释《伤寒》的影响,总认为半表半里为少阳,小柴胡汤证为少阳病代表,柴胡桂枝干姜汤由小柴胡汤加减而来,故认为仍属少阳,其原因是六经的实质不明。当知《伤寒论》的六经不是《内经》的脏腑经络,而是八纲加入半表半里理念形成的六经,在半表半里病位有阳证、阴证,阳证为少阳病,阴证为厥阴病。」「干姜易生姜是柴胡桂枝干姜汤区别于小柴胡汤的大眼目,同时提示后人,小柴胡汤重在解半表半里热,而柴胡桂枝干姜汤偏于祛半表半里寒。」
柴胡桂枝干姜汤是冯世纶常用方之一,诸病表现为寒热错杂之厥阴病者,多有用本方的机会。冯世纶临证辨本方证着眼的要点是上有口干(或口苦),下有便干,外有四逆。令笔者感兴趣的是,如从脏腑、经络角度作解,本方证当有脾虚、脾寒(或太阴虚寒),其用方重要指征之一就是便溏。但冯世纶依八纲释六经,认为本方证当有便干,即148条所说「阳微结」。《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中明确指出:「大便微结者,可用本方,大便正常服本方可致微溏。」
对本案辨证论治的梳理
患者高龄,久病,体弱,四逆,纳差,辨为里虚寒之太阴病当属合理,结合痺痛,辨为桂枝芍药知母汤证,但用药1周无效,反证辨方证有误。二诊着眼于口干、便干、四逆,辨为厥阴、太阴合病的柴胡桂枝干姜汤证合当归芍药散证,方证相对,取得佳效。连续5诊,主证、主方不变,只在用量、用药上微调,终收全功。冯世纶在使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时,每每合用当归芍药散,问及原因,冯世纶的答复是:本方证多有血虚水盛。

相关参考

医学百科 面痛病在太少

案例韩某,女,80岁。2010年3月8日初诊。右侧颜面部阵发性疼痛2年余,触碰即痛,呈刺痛。西医诊断为「三叉神经痛」,给予口服「卡马西平」等药物及口服中药治疗,效果欠佳。伴见睡眠极差,晚上咽干、盗汗,

关格怎么用?《医述》 关格

[b]经义[/b]人迎一盛,病在少阳,二盛病在太阳,三盛病在阳明,四盛以上为格阳。寸口一盛,病在厥阴,二盛病在少阴,三盛病在太阴,四盛以上为关阴。人迎与寸口俱盛,四倍以上,为关格。关格之脉羸不能极于天

关格怎么用?《景岳全书》 关格

[b]经义[/b]《六节藏象论》曰∶人迎一盛病在少阳,二盛病在太阳,三盛病在阳明,四盛以上为格阳。寸口一盛病在厥阴,二盛病在少阴,三盛病在太阴,四盛以上为关阴。人迎与寸口俱盛四倍以上为关格。关格之脉羸

关格证怎么用?《古今名医汇粹》 关格证

喻嘉言曰∶关格之症,自《灵》、《素》以及《难经》、仲景脉法,皆深言之,然无其方也。《素问》谓人迎一盛病在少阳,二盛病在太阳,三盛病在阳明,四盛以上为格阳;寸口一盛病在厥阴,二盛病在少阴,三盛病在太阴,

医学百科 淋证病在太阴阳明

案例柳某,男,76岁。2010年4月13日初诊。患「前列腺增生」10余年,尿细、尿不畅。近1周尿不畅加重,伴尿痛、尿不尽,小便时常有大便出,夜尿4~5次,口中和。舌苔白微腻,脉沉细。辨六经属太阴、阳明

医学百科 尿频病在太阳太阴

案例安某,男,70岁。2010年3月2日初诊。患「慢性前列腺炎」多年。诊见:会阴潮湿,时有抽痛,尿频,尿细,夜尿3次,晚上起夜后身热、汗出,口乾,腰酸膝软,双下肢乏力,「如踩锯末」,下肢及腰部发凉,有

医学百科 水疝病在太阳太阴阳明

案例胡某,男,6岁。2010年4月19日初诊。患儿2年前因阴囊偏坠诊断为「睾丸鞘膜积液」,家长求助于中医治疗。诊见:水疝,盗汗,口乾,晨起咽干,大便干结,四逆,面白。易反复「感冒」。舌苔白,根腻,脉细

两感怎么用?《医学心悟》 两感

两感者,表里双传也,一日太阳与少阴同病,二日阳明与太阴同病,三日少阳与厥阴同病,如在太阳,则发热头痛;在少阴,则咽干口燥;在阳明,则目痛鼻干;在太阴,则腹满自利;在少阳,则耳聋胁痛;在厥阴,则烦满囊缩

医学百科 黄芪虫籐饮治痺痛

曾某某,男,72岁,2009年09月25日初诊。全身麻木疼痛、疲乏、头昏沉、行步不正两年,伴颈胀,时作呕逆,咳嗽,舌红,苔薄黄,脉弦细。辨证:气虚血络瘀滞。治法:益气舒筋,活络消瘀。处方:黄芪虫籐饮。

医学百科 清上焦需注意 湿走气自和

叶案:某二九湿温阻于肺卫,咽痛,足跗痺痛。当清上焦,湿走气自和。飞滑石竹叶心连翘桔梗射干芦根解读:上有咽痛,下有足跗痺痛,当治上?治下?还是上下同治?表寒里热,也可以见上有咽痛,下有足跗痺痛。如从《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