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百科 阴阳概念在中医学中的特点
Posted 阴阳
篇首语:守株待兔只能得一餐饱,主动出击方能丰衣足食。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医学百科 阴阳概念在中医学中的特点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医学百科 阴阳概念在中医学中的特点
从《黄帝内经》成书至清代,众多古代医家的医学著作中载有 「阴阳学说」。笔者认为,古代医学著作中的「阴阳学说」不仅是哲学的阴阳概念,而赋予其医学特点。试述如下。阴阳可「体验」 《中医基础理论》说:「阴阳是抽像的属性概念而不是具体事物的实体概念,也是一对关系范畴,它表示各种物质特性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然而《伤寒论》第35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吴鞠通《温病条辨》:「寒为阴邪,阴盛必伤阳。」 「阴盛」之阴「侵伤」头、身、腰、骨节之阳,就会出现「头痛」「身疼腰痛」「骨节疼痛」症。《概念整合理论及其应用研究》(王正元著,高等教育出版社):「概念是人类对世界的体验。」阴盛侵伤头、身、腰、骨节之阳,人体就有「疼痛」的「体验」。《温病条辨》第7条:「太阴温病,脉浮洪,舌黄,渴甚,大汗,面赤恶热者,辛凉重剂白虎汤主之。」《温病条辨》:「温为阳邪,阳盛必伤阴。」阳盛侵伤肺、胃之阴,人体就有「渴甚,大汗,面赤恶热」的感觉和临床症状。由此可见,「阴盛」之阴与「阳盛」之阳在人体是可以「体验」的。
阴阳可指导疾病防治 白虎汤之石膏,味辛、性寒;知母,味苦、性寒;石膏、知母性寒为阴。可用以治疗肺胃实热之「渴甚,大汗,面赤恶热」症。麻黄汤之麻黄、桂枝,味辛、性温,可用于治疗「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由此可见,阴阳具有指导临床疾病治疗的特点。
阴阳解释「侵伤」和「抗御」 如「寒为阴邪」,当「侵伤」头、身、腰、骨节时,损伤人体阳气,或寒邪聚集不散,出现局部肢体疼痛。「温为阳邪」,当「侵伤」肺、胃之阴时,就出现口渴、咳痰。这是阴阳侵害人体的病理反应。但阴阳同时也具有「抗御」侵伤的生理功能 如肺、胃之阴,有「抗御」温阳之邪「侵伤」的生理功能。
阴阳需从上下文语境去理解 阴阳两个语词必须在句子联系中理解其意谓,这样阴阳在句子联系中才意谓某种东西,而不空洞玄虚。因此,通过结合上下文语境解释中医理论中的阴阳,一是可以消除现代阐释者关于阴阳两个语词的歧义。《认知语境的理论建构》说:「语境限制了意义可能的解释域。」结合上下文语境就限制了阐释者对「寒为阴邪,阴盛必伤阳」中阴阳意义可能的解释域,只能阐释为人体可「体验」的医学阴阳「实体」属性概念,而不是哲学层面的阴阳。二是准确理解语句中阴阳表述的意义。《语境论与科学哲学的重建》(魏屹东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说:「由于语境决定意义,因此,无论是词语、文本,它们的意义都是由它们的语境决定的。」阴阳也一样,其出现的语境决定着它们的不同意义,在中医学中应用就形成了中医理论的阴阳学说。
相关参考
何谓脏腑?《内经》对脏腑概念的认识为后世乃至现今的中医学理论所遵循。首先,认为脏腑应在人体内部,具体而言是位于胸腹之内,如《灵枢·胀论》云:「脏腑之在胸胁腹里之内也,若匣匮之脏禁器也。」其次,脏
「阴阳」的概念,最早见于《易经》,「五行」的概念最早见于《尚书》,但两种观念的产生,可以追溯到更久远的年代。而真正把阴阳五行上升为学说,则是战国时期的阴阳家们。因他们提倡阴阳五行学说,并用它解释社会人
一、五脏六腑,秉性各异受文化背景及认知方法的影响,中医所说的脏腑,不仅是解剖学上的概念,更是一个生理病理的综合概念。在这样一个认知体系中,人体被看成一个小宇宙,脏腑被看成一个小社会,因而中医理论中的脏
八纲,就是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个辨证的纲领。医生对通过诊法所获得的各种病情资料,运用八纲进行分析综合,从而辨别病变位置的浅深,病情性质的寒热,邪正斗争的盛衰和病证类别的阴阳,以作为辨证纲领
八纲是从具体事物中抽像出来的概念,用八纲辨别归纳证候,是分析疾病共性的辨证方法,是八纲概念在中医学中应用的一个方面。八纲中的表和里,是用以辨别疾病病位最基本的纲领;寒热虚实,是用以辨别疾病病因病性最基
?「方证相对」学说是在彻底否定脏腑、经络、阴阳、五行等中医基础理论中的核心概念和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20世纪初,当时中医学界绝大部分学者都明白:「方证相对」其实就是「废医存药」的代名词,所以几乎
邪气,是中医病理学概念,同时也是医学中的一个哲学概念。中医学认为,邪气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邪气是各种致病因素的总称,它主要包括六淫、七情、饮食、劳逸、痰饮、瘀血等;狭义的邪气是一个具体的概念,如暑
三焦辨证,是清代吴鞠通依据《内经》关于三焦所属部位的概念,将外感温热病的证候归纳为上、中、下三焦病证,用以阐明三焦所属脏腑在温热病过程中的病理变化、证候表现及其传变规律,并指导治疗的一种辨证方法。三焦
中医元气理论取材於哲学元气学说,在《内经》、《难经》多有阐发。当代中医基础理论研究需要从中医理论自身发展的脉络出发,梳理中医元气理论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内涵,探讨其在医学临床和养生保健中的应用。中医元气的
《生气通天论》原文「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即明确指出,人体的阳气固密于外,阴气才能固守于内。这不仅表明阴阳双方保持相对平调的重要性,而且突出了阳气在人体阴阳平调关系中的主导地位。张志聪说:「阴阳之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