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百科 《内经》论三因制宜(上)
Posted 体质
篇首语:心态决定成功的方向,勤奋是推动学习的基石。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医学百科 《内经》论三因制宜(上)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医学百科 《内经》论三因制宜(上)
「三因制宜」是《内经》中重要的治疗思想,分为因人、因地、因时制宜三个方面,主要见于《素问·五常政大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素问·异法方宜论》、《灵枢·五变》等篇。「三因制宜」治疗思想是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形成的,强调了人与生存环境的协调统一,与《内经》学术原理中最具特色的整体观念一脉相承。产 生:因人制宜
《内经》体质学说是形成「因人制宜」治疗思想的理论基础。《内经》认为体质是一种生理、心理特性,其形成与脏腑、经络、精气神的功能有关。由于年龄、性别、社会因素、精神状态等的差异性,导致了个体体质的不同。《素问·上古天真论》记载女子以七岁、男子以八岁为一阶段,论述了各个年龄段的生理特征和体质情况,还指出了男女成长发育的差异。《灵枢·天年》还以十岁为阶段对人的衰老过程进行了表述,如「四十岁……腠理始疏,荣华颓落,发颇斑白,平盛不摇,故好坐;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减,目始不明;六十岁,心气始衰,若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八十岁,肺气衰,魄离,故言善误;九十岁,肾气焦,四脏经脉空虚;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素问·疏五过论》云经历过贫贱、苦乐等急剧变化者,「身体日减,气虚无精」,「精气竭绝,形体毁沮」。《灵枢·本脏》曰:「意志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若突然受到精神创伤必会影响脏腑经络功能,精神刺激长期存在则会进一步引起体质改变。《素问·举痛论》云:「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由辨体质的不同引申出辨证的概念,从而形成了中医学个体化的诊疗思路和方法。
因地制宜
我国很早就已认识到地理环境可以影响人体,如成书于春秋战国时的《大戴礼记·本命第八十》云:「坚土之人肥,虚土之人大,沙土之人细,息土之人美,耗土之人丑。」认为土质不同,人的体质有「肥、大、细、美、丑」的差异。《吕氏春秋·月令》曰:「轻水所多秃与瘿人」,「重水所多尰与躄人」,「甘水所多好与美人」,「辛水所多疽与痤人」,「苦水所多尪与伛人。」《管子·水地》亦有云:「夫齐之水,道燥而复,故其民贪粗而好勇;楚之水,淖弱而清,故其民轻果而贼;越之水,浊重而洎,故其民愚疾而垢;秦之水,泔而稽,淤滞而杂,故其民贪戾罔而好事。」均提出地理不同则可导致地区的多发病。至于其原因,古人认为地理不同,发病病邪特性有别,正如《素问·阴阳应像大论》云:「东方生风」、「南方生热」、「西方生燥」、「北方生寒」、「中央生湿」等。不仅如此,古人进一步提出了地理不同,居民体质特点有异,会直接影响人的寿命,正如《素问·五常政大论》所说:「阴精所奉其人寿,阳精所降其人夭」,「高者其气寿,下者其气夭。」
因时制宜
《内经》认为人生活在自然界之中,自然界所存在的一些规律性的变化,如昼夜交换、寒暑交替、四季转换规律等,直接影响着人体,导致人也产生了节律性的变化,如《素问·脉要精微论》云:「万物之外,六合之内,天地之变,阴阳之应,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以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表明四季阴阳变化使人体产生相应的节律,表现在脉象上则有春规、夏矩、秋衡、冬权。《素问·金匮真言论》亦云:「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故人亦应之。」说明地球上有昼夜阴阳消长变化的规律,故人亦应该有昼寤夜寐的节律变化。由于四时阴阳变化是万物生长收藏之本,人体生命活动的时间节律必顺应自然界这个规律,因此人体脏腑经脉、气血盛衰、阴阳消长等亦有节律可循。
由上不难看出,「三因制宜」治疗思想的产生是古人长期医疗实践的结果,是中国古人长期生活实践观察与整体观念指导的结果。
内 容:因人制宜
同一种病邪侵犯人体,不同体质的人群发病与否各不相同。《素问·经脉别论》认为,当不同体质的个体遇到夜行劳倦、堕坠惊恐、渡水跌仆等情况时,「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著而为病也」。说明发病与否取决于体质强弱,心理素质勇怯等因素。而《灵枢·五变》进一步以匠人伐木类比人之体质与发病的关系,认为体质不同是「同时得病,其病各异」的根本原因,「夫一木之中,坚脆不同,坚者则刚,脆者易伤,况其材木之不同,皮之厚薄,汁之多少,而各异耶」。不仅如此,而且认为体质不同,患病的部位也多有不同,如云:「木之所伤也,皆伤其枝。枝之刚脆而坚,未成伤也。人之有常病也,亦因其骨节皮肤腠理之不坚固者,邪之所舍也,故常为病也。」而感受邪气后出现何种性质的疾病,也由体质决定,如《灵枢·五变》举例云:「肉不坚,腠理疏,则善病风」,「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小骨弱肉者,善病寒热」,「粗理而肉不坚者,善病痺」,「皮肤薄而不泽,肉不坚而淖泽,如此则肠胃恶,恶则邪气留止,积聚乃伤脾胃之间,寒温不次,邪气稍至。蓄积留止,大聚乃起。」《素问·痺论》亦提到同样感受风寒湿之邪而致痺证,「阳气少,阴气多」的体质者,表现为肢体骨节寒冷、疼痛剧烈的痛痺;「阳气多,阴气少」的体质者,表现为骨节红肿热痛、发热、口干、舌红的热痺。正是由于人体质不同所导致的病证不同,因而治疗各异。
因地制宜
《内经》详细地论述了不同地域、地势与地理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为因地制宜治则提供了理论依据。正如张志聪所云:「治病之法,各有异同。五方之民,居处衣食,受病治疗,各有所宜。」《素问·异法方宜论》从东方、南方、西方、北方、中央五方不同地区、不同饮食习惯的人体质不同出发,提出在治疗上必须因地制宜,各有所异。因而总结出砭石、九针、毒药、灸爇、导引等不同的治疗方法,各有它所适宜的不同病情。地区不同,物产不同,人们的饮食习惯亦有差异。不同地区的饮食习惯差异是导致地方多发病的原因。如果长期进食某种食物,往往会使脏腑机能发生不同的功能紊乱,产生不同的病变,如《素问·异法方宜论》云:「东方之域……其民食鱼而嗜咸……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为痈疡。」居于东方者,多食鱼、偏嗜咸味,居民多热积于中,易外发疮疡痈疽。「西方者……其民陵居而多风,水土刚强,其民不衣而褐荐,其民华食而脂肥,故邪不能伤其形体,其病生于内。」居于西方者,食物多为酥酪膏肉之类,形体强壮,其病多由饮食不节、七情内伤等所致。「北方者……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脏寒生满病。」居于北方者,多食用牛羊乳等,因气候寒冷故人体多脏寒,发生胀满一类的疾病。「南方者……其民嗜酸而食胕,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挛痺。」居于南方者,多食酸味或酵化过之物,其病多为筋脉拘挛、筋骨疼痛之类。「中央者……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居于中央地域者,食物品种繁杂,劳动较少,其病多为痿躄、厥逆、寒热之类。正是由于中医学因地制宜治疗思想的运用,也才逐渐形成了我国因地域不同的众多流派,如岭南、新安医学流派等。
因时制宜
在自然界四时阴阳消长节律的影响下,疾病在春夏季节因阳长而易于热化,于秋冬因阴长而易于寒化,为了防止其热寒之变,保证用药疗效,《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食宜同法。有假者反常,反是者病,所谓时也。故曰:无失天信,无逆气宜,无翼其胜,无赞其复,是谓至治。」即在秋冬阴气旺盛之时应佐用温热之品,或者运用寒药治疗疾病时注意避免用寒药太过;在春夏阳气旺盛之时应佐用寒冷之品,或者运用热药治疗疾病时注意避免用热药太过等。
「无逆气宜」,与《素问·五常政大论》所说「时不可违」精神是一致的,即不要违背六气主时之宜,是强调针刺、药物、饮食要遵循因时制宜的治疗法则。因季节不同施治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其一,一年四季的气温,有温热凉寒的变化,其主气不同,主气淫盛之邪不同,导致的疾病也不同,即所谓的四时多发病,如春季的风温、春温,夏季的暑温,长夏湿温,秋多燥病,冬多伤寒等,用药当然不同。其二,季节不同,自然界阴阳之气的消长盛衰有异,人体阴阳气血浮沉状态也有变化,因而用药时,要做到药性与季节之寒热温凉相避,以防太过伤人,故根据时令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其三,季节不同,气候特点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不同,不论养生还是治疗疾病也应考虑顺应所处季节本身之气,尤其对于虚弱之体应予补益者。如冬病夏治,即借助夏季阳气强盛之势来快速促进人体阳气恢复,从而治疗阳气不足之证。
相关参考
五运六气理论反映了中医学「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和「三因制宜」的辨治思想,尤其对复杂的临床问题,具有相当的指导应用价值。《内经》早有「必先岁气,无伐天和」之诫,以下介绍的二则病案,便充分体现了该理论的作
人所处的外部环境如变化明显,人体则易受其波动影响,并发生相应改变,即「因时制宜」,以「四时为宜,补泻勿失,与天地如一」为宗旨,突出了「用寒远寒、用热远热」的治病思想。人体体质有偏寒、偏热的不同,疾病病
在炎热难耐的夏季里,藿香正气类药物主要用来治疗外感风寒,内伤湿滞的胃肠型感冒等。由于其剂型较多,有丸剂、滴丸、片剂、胶囊和液体剂型等。所以其功效也有所差别。藿香正气水:由水煮及酒浸制而成,有效成分含量
新年将至,大寒已到。中医讲究天、地、人三因制宜,其中一方面,就是要求随时间变化而适当调整。二十四节气则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一年之中物候的变化都与节气密切相关,大寒虽是一年中最后一个节气,却是一年「运」、
内因脉(喜怒忧思悲恐惊,内应气口。)喜怒伤心脉必虚,思伤脾脉结中居,因忧伤肺脉必涩,怒气伤肝脉更濡,恐伤于肾脉沉是,缘惊伤胆动相须,脉紧因悲伤胞络,七情气口内因之。外因脉(风寒暑湿燥火,内应人迎。)紧
●人和人更本源的差异体现是人的身体,它是人类一切活动的本源。从这一本源出发,追溯中医发展的本源,或许我们对中医能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和判断。●身体的定义是随研究者的兴趣而变化的,需要我们通过分析他们的思想
阴阳是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最初是具有朴素的直观的两个事物互相联系,互相对立的具体事物间有正反两个方向,如日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事物运动向上升为阳,向下降为阴,古代思想家联系到一切现象都有正反
痿证,指四肢萎废不能运动,肌肉逐渐萎缩致痿或者拘挛致痿。痿者,萎也。杨上善云:「以五脏热,遂使皮肤、脉、筋、肉、骨缓痿屈弱不用,故名为痿。」《内经》又称为「痿躄」、「痿疾」、「痿易」。其症状与现代医学
《内经》是多种医学流派、各种学说结合的产物,表现在脏腑与神志关系的问题上,则有「心主神」与「五脏藏神」的不同。「心藏神」与「五脏藏神」理论,两者的理论内涵及立论依据不同,但也存在着一些相通之处。
秦汉时期一个重要的文化背景就是诸子百家在学术上的创新与争鸣。成书于汉代晚期的《黄帝内经》之中也体现著各家学说的特点就不难理解了。现在一般认为,《黄帝内经》的成书收纳了西汉以前众多医家学术思想,在很大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