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百科 中医文化发展研究离不开中和

Posted 阴阳

篇首语: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医学百科 中医文化发展研究离不开中和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医学百科 中医文化发展研究离不开中和

「中医文化就是中医药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中医文化的三大核心即中医的观念、认知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在近日召开的第十五届全国中医药文化学术研讨会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文化分会副主任委员毛嘉陵就中医文化定义作出上述表述。
会上,专家围绕中医文化的核心价值和中医思维研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一致认为中医文化的核心价值以及其思维模式都离不开「中和」。
「中和」是中医文化的核心
  中医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在于构建中和的生命环境。这里指的生命环境包括了人体自身的内环境(包括生理和心理)和人体所处的外环境(包括自然生态和社会环境)。二者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的。仅中医文化关于阴阳和的理念管窥一斑。首先,中医认为阴阳是生命得以存在的物质要素,一切生命的起源都源于「阴阳和」。人的生命就根源于阴阳和而形成的受精卵然后形成的胚胎。其次,在生命生长的过程中,阴阳和则为「平人」。「阴平阳秘」这种生命的最佳状态在于阴阳两者互相调节而维持的相对平衡,倘若阴阳失调,就会出现如《素问·阴阳应像大论》所说:「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阴虚则热,阳虚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第三,中医防病治病的手段就是调和阴阳。第四,中医用药的原则在于中和。
  「调和至中」的中医价值观
中医吸收了中国哲学的「中和」思想,「中」是对事物评价的标准,即价值尺度;「和」是理想、态度、行为的选择倾向,即价值取向;「调」是实现价值的方法,如中医一般不说「治病」,而是调理身体,指的就是调一调身体中失去平衡的「阴阳」;「平」是要达到的结果,即价值目标,调理之后得到的结果就是阴阳平衡。中医的气-阴阳-五行模型就是为求得「中和」而创造的一种思维工具,天地间一切事物存在发展都是阴阳二气趋于平衡的运动变化过程。
中医用阴阳二气互根互用、消长转化的平衡关系来描述身体的生理病理过程,「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使,神明之府也」。所以中医诊治疾病以阴阳为总纲,「阴阳之要,阳密乃固……因而和之,是谓圣度」,在整体中辨证就是在动态中寻「中和」,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平人状态。
中医诊疗需「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素问·至真要大论》),方法是「去其偏盛,得其中和」。清代冯兆张在《冯氏锦囊秘录》序中描述了天地人得「中」则人之「心和」、「形和」、「气和」,进而达到与天地相应和的长生境界。清代雷丰在《时病论》中建议医家应「参考古今,则医理自得中和之道矣」。
  「调和致中」是治疗疾病目的
 「失中和」是人体发生疾病的基本病机,所以「调和致中」是中医治疗学的出发点与最终归宿。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因而和之,是谓圣度。」中医的治法丰富多彩,但其根本方法是通过「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和「补其不足,泻其有余」来调整人体阴与阳之间不和谐的关系,纠正阴阳偏盛偏衰的状态,恢复阴阳的动态相对平衡,使脏腑由「失调」的病理状态变为「自和」生理状态,从而治愈疾病,正如清高士宗《黄帝内经素问直解》中诠释的「圣人治病,循法守度,援物比类,从容中道」。
在「调和致中」中,「调」是手段,「中和」是目的。「调」就是采用药物或非药物等手段对病因和机体失衡病理加以处理,以达到由失衡到动态平衡的「和」的状态。「中」则是一种疗效标准,只有达到动态的中,才能真正地谓之和。在治法上,可以把中医的所有治法都归于「和法」。在处方用药上,「致中和」思维是其根本的指导思想。
  「致中和」的中医思维方法
 中和』思维不仅是中华民族最具有特色的传统文化现象,也是中华民族的世界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中和』和『致中和』思维贯穿于中医学的构建和发展的全过程。」
中和思维,指在观察分析和研究处理问题时,注重事物发展过程中各种矛盾关系的和谐、协调、平衡状态,以恪守中道,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在处理矛盾或治疗疾病时善于执两端而用中并折中致和为准绳。「中和」具有时间与空间、质与量完整统一的内涵,表述了系统在时间与空间、质与量上存在及运动的理想状态。如「天人合一观」、「阴阳五行的动态平衡观」、「失中和」的病机观、调和致中的治疗观和「仁心仁术」的道德伦理观等。

相关参考

医学百科 脉学现代发展的展望

在中医脉学的现代发展中,主要是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对传统脉学进行研究,主要探索研究了脉图的描记,鉴别分析,定型以及脉图与切脉的关系。脉象与病证的关系等等。但是作为独特诊断方法的中医脉学是中医特色的具体表现

医学百科 解决瓶颈问题,加强战略研究

中药现代化发展还存在一些瓶颈问题。比如科技方面,能力、水平还不够;产业方面,规模、份额还偏小;服务方面,范围、质量还需提升。总体来说,还不能满足老中医、老百姓的要求,还不能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新时期中

医学百科 《黄帝内经》中的儒家文化

 儒家之「中庸」思想中庸又称「中和」、「中道」、「用中」、「时中」等,关于中庸的本义,朱熹解释说:「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

医学百科 舌诊的起源与发展(二)

宋金时期,舌诊已越来越多地引起医家的重视,如朱肱在《活人书》中说:「背恶寒有两证,三阳合病背恶寒者,口中不仁,口燥舌千也。少阴病背恶寒者,口中和也,以此别之。」前者属热证,后者属寒证,是以口干舌燥之有

医学百科 中医元气相关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中医元气理论取材於哲学元气学说,在《内经》、《难经》多有阐发。当代中医基础理论研究需要从中医理论自身发展的脉络出发,梳理中医元气理论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内涵,探讨其在医学临床和养生保健中的应用。中医元气的

医学百科 中西医融合创新研究方法

从中西医的区别来看,中医治人,西医治病;中医进行系统的机理调节,而西医是器官修理;中医先经验、再临床、而后研究,西医则是先有理论基础、再临床、而后发展药物;中医更宏观,西医更微观;中医是多维、集成思维

医学百科 现代中医妇科教学研究与实践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坚持以学生为本,以高等教育多样化理念为指导,顺应高等中医教育规范化发展趋势,通过学术研究、教学研究、教学实践等环节,将现代院校教育优势与传统师承教育优

医学百科 中医学发展应汲取术数学精华

「不知易不可为太医,不知易不可为将相」古训昭然。当今时代,东西方文化正处于大交流、大碰撞的白热化时期。《周易》又一次成为整个世界的研究热点。它的哲学认知特点和思维方式,现已不仅仅涉及社会科学,它正朝向

医学百科 要加强中医理论研究队伍建设

任何学科的理论建设与研究,都是具有独特规律的创造性精神劳动。中医理论的建设与研究,同样是辨章学术、提升思想、启迪智慧的重要工作,直接关系到中医药学术的继承与创新,关系到中医药事业能否可持续发展,是重塑

医学百科 脉学的现代发展

脉诊,作为中医诊断学中四诊之一,是一种独特的诊断方法,这种方法源远流长,从其起源到形成脉诊学体系,是经过了历代医家长期的整理、研究、总结而发展的,亦是由实践到理论的升华过程。脉诊学因其具有明显的中医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