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百科 调太阴止腹胀便溏
Posted 止
篇首语: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医学百科 调太阴止腹胀便溏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医学百科 调太阴止腹胀便溏
李某,女,30岁,2009年6月16日初诊。症候:腹胀、便溏1年。来诊时手足凉,畏寒,偏头痛,口苦,心中急躁;经前精神不好,白带多,易倦;脉滑弦沉,舌胖苔白,根部有剥脱。
经络诊察:手足太阴经异常。
辨经:病在太阴经。
选经:太阴经、任脉。脾虚肝乘。
选穴:针刺太白、太渊,气海(使用TDP治疗仪)。
治疗1次以后便溏有好转,但若饮食不洁会偶发作。再巩固疗效3个疗程便溏基本缓解。
医案解读
本案经络诊察发现太阴经异常。太阴经为三阴之表,主开,可缓慢地灌渗营养物于全身,亦接收、排除代谢物,能化湿。若太阴经异常,太阴运化、行气化湿功能受阻,或手太阴经宣发肃降功能失常,不能宣发脾气,脾气不升、肺气不降,营养物质不能正常运行,则会有一系列的太阴经虚的现象。如:腹胀、便溏、易倦、手足凉等。由于患者亦有偏头痛与口苦,诊为脾虚肝乘。患病日久,属虚象,则取太渊、太白、气海。
太渊为手太阴经之原穴,进针要缓慢、试探地钻进去,能温阳益肺气、调气利水。太白为足太阴经的原穴,脾经的输穴、土穴,为本经的本穴,在第1蹠骨头后缘,赤白肉际之间,是一个非常小的缝隙,能温补脾气。两穴相配有较强的温阳益气的作用,补益肺脾。太阴经气机失调,肺气不降,脾气不升时可考虑用。这组对穴不仅可治疗消化系统的病,还可治疗所有太阴经虚象的病,如能治久咳、身肿、尿频、尿少。
又因患者气虚,取气海补气。总之,用太渊、太白为主穴治疗4次,便溏已明显好转。
另患者的腹泻由于饮食习惯不良,时好时坏,但仍逐渐恢复。在治疗过程中随症候的变化取以下穴组:
一是太渊、太白:脾虚,慢性脾胃病。温阳益气、益肺健脾化湿。
二是三个里(手足三里、建里):温健脾胃。慢性便溏属虚性者,取本组腧穴。
三是手足三里加中脘:中脘为胃的募穴,调理本腑,排除胃的代谢物、废物,偏泻胃;建里偏补。
四是手足三里加天枢、肓俞:腹部腧穴的选择性弱于四肢的腧穴。天枢可调理足阳明胃经的气血,有转输的功能。肓俞为足少阴肾经穴,与天枢在同一个水平线,可调理肾经的气血。
五是脾俞、胃俞:因给患者当日灸太阳经的腧穴治疗后背酸痛(膏肓、天宗),针此两穴较方便,亦能温阳行阳。
相关参考
【概念】肝郁脾虚证是指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而表现以胸胁胀痛、腹胀、便溏等为主症的证候。又称肝脾不和证。多因情志不遂,郁怒伤肝,肝失条达而横乘脾土,或饮食、劳倦伤脾,脾失健运而反侮于肝,肝失疏泄而成。本证
人参「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本经》)人参大补元气,用于气虚欲脱,短气神疲,脉微欲绝之危重症候,可挽救虚脱;肺虚喘乏,脾虚食少,便溏等症,也为常用之药;热病津伤
定义脾气虚证:脾气亏虚,运化功能低下,气血化生乏源所表现的腹胀,便溏,食欲不振,面色萎黄等症状。脾阳虚证:中焦阳气虚衰,阴寒内生,运化功能障碍所表现的腹部疼痛,喜温喜按,泻下清稀,四肢不温和脾气虚的症
心肺气虚证由于心肺两脏之气不足,心失所养,肺之肃降功能减退导致的心悸、咳喘和气虚证候。脾肺气虚证由于脾肺两脏之气不足,脾的运化功能减退,肺之肃降无权出现的腹胀、便溏、食欲不振、咳喘和气虚证候。病因心肺
肝脾不调证:因肝失疏泄,横逆犯脾,脾失健运所表现的肝经经气不利的胸胁胀痛和脾运化不利,气机阻滞的腹胀、便溏等症。肝胃不和证:因肝气郁结,久郁化火,肝胃郁热所致的肝失疏泄,胃失和降证候。主要表现有脘胁胀
案例陈某,男,76岁。2010年3月10日初诊。多年来失眠,腹胀,伴见纳差,时有心慌,发际生疮(湿疹),口不干,有口苦、大便干。舌苔黄腻,脉大。辨六经属太阴、阳明合病,辨方证属黄连阿胶汤合外台茯苓饮方
[通治方]徐景藩:治疗必先静卧。用白芨粉1.5~3克,参三七1.5~2克,1日3次或6小时1次,温开水调成糊状内服(按1克粉剂加水8毫升的比例)。服后半小时内不饮水。血止后续服3日,酌减其量后再服3日
全国第三、第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陈家礼主任医师,临证多崇脾治,善用调气,燮理中焦,取得良好疗效,兹举一案,以供品鉴。张某,女,40岁。于2015年3月16日前来就诊。患者主诉反复呕吐,
理冲汤方出《医学衷中参西录》,由党参、白术、黄芪、三棱、莪术、知母、鸡内金、天花粉、生山药、陈醋等组成,具有益气行血、调经祛瘀之功,主治妇女产后血瘀所致恶露不尽,癥瘕积聚,经来量多,淋漓不断,口干烦热
鼻为肺外窍,气体进出人体的重要门户。中医学认为,很多邪气都是通过口鼻进入人体而致病,鼻子作为第一道防线,也常受寒凉、燥热之气等影响发生分泌物增多、炎症、嗅觉功能下降等。在日常生活中保护鼻子,可常按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