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百科 论中医理论体系的学派流派

Posted 学派

篇首语:敢说敢作敢为, 无怨无恨无悔。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医学百科 论中医理论体系的学派流派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医学百科 论中医理论体系的学派流派

因各派的学说与观点,都有其实践依据,又每每在争论中互补,因而争论的结果,往往不是孰是孰非、谁对谁错,而是使理论愈辨愈深,愈争愈明,达到双赢。这也与西医学常以后起学说淘汰其前的学说大异。
中医药学派流派与其他的科学文化派别比较起来,主要有如下五个特点:一是诸派同源。二是派中有派。三是门户尊严及派别之间有排他性。四是有些派别之兴往往有哲学背景。五是派别思潮的改变,主要是治疗观点的改变。
当代中医药学人的使命,一是要揭示其理论、技术、特色的深层次的科学价值,二是要适应社会需求以其众多重大的创新服务于社会,这就要求当代中医药学以其创新和突破向现代化的范式转换。培植中医药研究学派,可以发展中医药科学研究,推动科学进步和理论演进,以科技进步的积累和飞跃,实现中医药现代化的范式转换。
学派流派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文化现象。在中医药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学派流派既是初始源流之一,也是构建体系的基干,并一直对理论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进作用。学派流派,使中医药理论体系呈现出百川多流、群峰岭脉的壮丽奇观。
  学派流派是中医理论体系构架的基干
学派是同一学科中由于学说、观点的不同形成的派别。流派和学派相类,学术界一般按年鉴学派布罗代尔的划分,常把为期短时段的或学派中的分支称为流派。在中国科学界、文化界,学术主旨明确者多称学派;有独特技艺以风格见长者惯称流派。学派流派的存在,是科学逻辑与历史的统一,古今中外理无二致。在西方,从毕达哥拉斯学派到智者学派,从布拉格学派到哥本哈根学派,从法兰克福学派到耶鲁学派,都是学术发展的状态、水平和规模的标志。在中国古代,学派之分最初是因学术主旨不同而形成的。《庄子·天下》、《荀子·非十二子》、《吕氏春秋·不二》、《淮南子·要略》、《史记·论六家要指》和《汉书·艺文志》等都曾以主旨论及学派,大致认为学派始于春秋,盛于战国,儒家、道家、墨家、阴阳家、法家、兵家、名家等诸家各有不同的认知方式,不同的经验系统,不同的学术资源,不同的治学理念,以自家的学术所长,各有用场。
中医药的学派,最初也是因于学术主旨不同而划分的,至唐代以前这种学派在演进中成为学科。宋代以降,在分科之后,又因于学说、观点的不同而茁成为学派。总的来说,中医药形成的时间也和当时的科学文化同步,即中医药学派确立始于春秋,定型于战国,这也是中医药理论奠基的标志。
以学说和观点形成学派不久,在宋金之际因其传播和地域文化等因素,便有地域性学派的崛起,如新安医派、江浙或三吴医派、岭南医派、海派等。同时,在学派中,又因其专长风格的不同,又有诸多的流派,各彰其道。如上所说,学派从发生到发展,先后有因学术主旨不同之学派,这是最原始的学派,它演发为学科。之后在学科中又因学说和学术观点的不同而有学科领域的学派。之后又发展为地域性的学派,地域性学派又以地域文化、家世承传、处方用药习惯、医药资源之异而明道识见异,地域性学派又能超越学科界域,是多学科综合学派,并以地域文化的特征,承传于更长的历史的地域的时间空间。
中医药学派流派的演化也能展示其学术的运动现象。学派流派演化的总趋向是生→盛→异→化。学术主旨的学派演化为经典理论和学科,例如医经学派、本草学派乃至伤寒学派。某一学派称盛于一时后,在发展中引申发扬分异为支流和流派,显例如伤寒学派、温病学派都是派中有派。由客观认识的统一而被公认为中医的基本理论,也有因弘扬不够,或学派流派自身生命力不强而未能传承或为其他理论所吸收,或因传承难度大又未得传人而致失传,典型例子如华佗的外科手术学派,已经有宗师、弟子、学术著作,以学派之势称盛于一时,但以后还是失传了。
学派流派的纵横构建了中医药理论体系。中医药的不同学术主旨,是学科的滥觞。唐代孔颖达疏《礼记·曲礼》的「三世医」,即《黄帝针经》、《神农本草》、《素女脉诀》。这被谢利恒、任应秋等称为「此盖中国医学最古之派别也。」这也揭示中医药理论体系形成。此后,学派流派成为中医药理论体系的主干之一,医学分科、医事组织、传承授学乃至著作刊行、学术争鸣,皆难以超然于学派流派。可见,学派流派与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构建乘时与俱兴,是其基干,也是为标志。
  中医药学派流派的价值与特点
中医药学派与流派,是学术和学科的生长空间,在一定历史时期,重要学派是一面旗帜,在学术上有着非凡的价值:
一、学术的传承作用。宗师们的创新、学术思想、技艺特长等,由其弟子们逐代继承薪传。除对初祖的开山著作继承外,弟子们还整理或注释乃师著作,形成了学派流派的著作体系,使学派之学术接踵前世,递起演明,长荣不衰。
二、学术的放大作用和加倍效应。学派和流派是一个学术放大体系,以其集团的研究能力持续探索某一医学现象或治疗方法,是个人研究能力的「高倍放大」。不仅如此,又由于世代的传承,能使学派的一些重要理念和论述得以彰显。与之比较,不在学派的某种见解或奇险绝招,往往流于单传,即便载入著作,也往往成为 「奇异点」而被轻视,久之失传。
三、弘扬学术特长。学派流派能够立世于医林,在于有独到的观点和特技,如伤科技法、针刺手技、打丹火候等,这类绝技是学派流派的生命线,不只是在门派中传承,而且在世代传承中深入研究机理并进行技术改进,在弘扬中创新。
四、引领学术发展取向。学派流派各有其创新进取的动力机制。重大学派的学术思想能够形成学术潮流,并作为旗帜,建立新的规范,引导范式转换。医学史上学术的三次突破转型,都是缘于学派的作用实现的。第一次是张仲景,他确立辨证论治体系改变了以前医经与经方分立的局面,并以理、法、方、药贯通于六经辨证,为后世垂方法、立津梁。第二次是金元四家,特别是其魁首刘完素。他不只是首倡「伤寒是热病」改变了传统的热病惟寒致病的观念。更重要的是,他深研病机,提出了「理论—病机」的辨证论治模式,突破了《伤寒论》的「证候—方药」对应模式,由是可以据病机而选用方药,可以「见痰不治痰,见血不治血」等,只要合宜病机,可以一方多用。第三次是清末民初的海派医学。海派以地域性综合学派称著。以荟萃百家,务求创新,依傍文化,汇通中西,变而适用见长,其成长为领衔的学派,是文化社会需求的选择。不仅领导时代潮流,而且在兴办学校、创立期刊、著书立说等方面开现代中医药医事教育的先河。还在与取消派别斗争,为中医药的继存振兴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与西医学相比较,西医学主要靠新发现新技术引领,中医学主要靠学派流派的动力机制引领。
五、学派流派是交流争鸣的平台。各学派流派皆有自己的学说与观点,在立论推行交流中,每因各派见解迥异而引起学术争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曰:「儒之门户分于宋,医之门户分于金元。观元好问《伤寒会要·序》知河间之学与易水之学争;观戴良作《朱震亨传》,知丹溪之学与《宣和局方》之学争也。」争鸣不断产生新思想,也是理论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很多时候理论发展强化程度,取决于争鸣论战尖锐程度。除河间易水之争、丹溪之学与局方之争外,医学史上还有更尖锐的争论。例如:赞同与反对五运六气之争,伤寒与温病之争,温补与滋阴之争等,当然也有流派间的「正宗」之争。因各派的学说与观点,都有其实践依据,又每每在争论中互补,因而争论的结果,往往不是孰是孰非、谁对谁错,而是使理论愈辨愈深,愈争愈明,达到双赢。这也与西医学常以后起学说淘汰其前的学说大异。
中医药学派流派与其他的科学文化派别比较起来,主要有如下五个特点:一是诸派同源。二是派中有派。三是门户尊严及派别之间有排他性。四是有些派别之兴往往有哲学背景。五是派别思潮的改变,主要是治疗观点的改变。
从最古的以学术主旨立派的针、药、脉三大派别以降,到宋以后以学说、观点立论的学派流派,以及稍后的地域性学派,都是在中华文化的土壤下抚育成长,其初始理论渊源是一致的,可谓诸派同源。在学派流派中,不仅地域性学派派中有派,各大学派未尝不如此。例如伤寒学派,宋代既有朱肱、庞安时的整理派;韩祗和、许淑微、郭雍等人的发挥派;金代成无己的注释派;明清有方有执、喻嘉言的错简派或三纲派;张遂辰、张志聪等人的旧论派;俞根初的通俗派和陆九芝的伤寒统温病派等。流派之多,致使有人称道:「一人一个仲景,一家一本《伤寒》。」在《伤寒论》的学术已被公尊为基本理论的经典时,坚持伤寒学派的学人们仍高扬学派的旗帜。又如温病学派、除有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士雄温病四大家的温热派、湿热派之外,尚有戴天章、余师愚的温疫派及杨栗山的伤寒温疫派。此外,还有逾越于温病学科的支派,例如清代高锦庭著《疡医心得集》,其学术堪为外科温病学派。中国中医科学院已故妇科专家钱伯暄教授,属于妇科温病学派。
学派流派在传承中重视门户尊严与排他性。这种学术意识主要是为防止失传和保证疗效。传承中不可避免有系统误差,但如果搀入有悖学说和观点的论述、花梢的技法、变换操作程序、不适宜的替代药物等,常导致理论的失真,技艺的变形,特别是技术性流派对此尤为重视,便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学术的「自纯净法则」,抵制异说和劣技在本学派和流派中发展。排他才彰显个性,富于竞争,这并非是保守,而是为了学派健康承传。这一点,在艺术流派中更为突出。这也使「正宗」为人们所重视。
中医药很多学派常有哲学背景。《内经》为代表的医经学派以阴阳五行为总框架自不必说。金元四家的理论和宋代理学有直接关系,持命门学说的温补学派其理论与太极图有关。南宋文献就曾有火神派的记载,其扶阳理论是遵循《易·干》等重视阳为依据。这些学派援用哲学构建体系,主要是因于其构建方式是经

相关参考

医学百科 《黄帝内经》学术体系结构

《黄帝内经》的成书标志著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其中《黄帝内经》学术体系是其关键。《黄帝内经》主要围绕人的健康、疾病进行阐述,形成了有关人的生命规律及其医学应用的知识和理论,而这些知识和理论的形成,必有

医学百科 论《内经》脏腑与神志的关系

  《内经》是多种医学流派、各种学说结合的产物,表现在脏腑与神志关系的问题上,则有「心主神」与「五脏藏神」的不同。「心藏神」与「五脏藏神」理论,两者的理论内涵及立论依据不同,但也存在着一些相通之处。 

医学百科 《内经》论针灸疗法

针灸疗法,是中华民族的一项伟大发明,是人类健康保障的重要手段之一。在中国已经有着数千年的历史,曾经为中华民族的健康与繁衍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针灸是中医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中医理论体系中不可分割的

医学百科 对西药中药化的思考

鉴于中医药理论体系的认知方法,使临床合理使用并发挥治疗作用的西药具有中医理论内涵是可行的,此即「西药中药化」。通过该工作的开展,有益于西药的更合理使用,有益于中药理论体系的发展,有益于医学理论的发展和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b]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b](一)中医学与中医学理论体系1.中医学:医学是研究人类生命过程以及同疾病作斗争的一门科学体系,属于自然科学范畴: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疾病的诊断与防治,以及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组成

[b]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和结构[/b](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1.哲学基础:哲学是关于世界最一般的运动规律的科学。任何一门科学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哲学。在哲学与自然科学尚未彻底分开的古

医学百科 构建四诊研究的科技创新体系

中医四诊设备就是要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融合计算机信息技术、电子工程技术、生物医学工程等,研制开发具有中医特色的智能化、量化、可视化及示范化的诊疗设备,通过产学研相结合,建立中医诊疗技术平台,促进科研成

医学百科 排除反常 迎接中医理论变革

「无形却隐藏着重大疾病」的科学事实,造成了中医理论「无形无患」背景知识范围内不可解决的科学问题,揭示出与中医不相容的反常事实。「辨病论治」在中医理论体系中的确立,将引进西医学对疾病的微观认识和运用现代

医学百科 呼唤经方回归

继承、发扬、创新是我们中医人义不容辞的责任。走好中医路,做好中医人。为中医事业发展我们呼唤「经方」回归。医圣张仲景论外感、内伤杂病,著《伤寒论》《金匮要略》,建立辨证施治理论体系,创「经方」250方,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学理论体系概述

中医学是在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不断积累,反复总结而逐渐形成的具有独特风格的传统医学科学,是中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极为丰富的经验总结,具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