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百科 《伤寒论》三阳病盗汗释义

Posted 太阳

篇首语:归志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医学百科 《伤寒论》三阳病盗汗释义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医学百科 《伤寒论》三阳病盗汗释义

《内经》中无「盗汗」一词,其表述卧寐时汗出的情况称之为「寝汗」,如《素问·藏气法时论篇》:「肾病者,腹大胫肿,喘咳身重,寝汗出,憎风」;又,《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太阳所至为寝汗,痉」,指出了「太阳所至」可见到「卧寐汗出」的「寝汗」,多是营卫不和,经气不固所致。
《伤寒杂病论》中,首次明确提出了「盗汗」,如《金匮要略·血痺虚劳病脉证并治》云:「男子平人,脉虚弱细微者,善盗汗也。」指虚劳病中男子阴虚而见盗汗。又《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食已汗出,又身常暮盗汗出者,此劳气也,若汗出已,反发热者,久久其身必甲错。」「劳气」病盗汗,属气虚表疏,阴阳两虚,故有食后汗出以及盗汗,若汗出后即发热,津液进一步耗伤,肌表失养,天长日久就会出现皮肤粗糙,肌肤甲错。
在《伤寒论》中,有三阳病「盗汗」的明确记载,兹述如下。
太阳病盗汗
《伤寒论》第134条:「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
「太阳病,脉浮而动数」,与伤寒中风的浮紧、浮缓明显不同,不缓不紧而动数,且冠以太阳病,应属太阳温病范畴。脉浮为风,脉数为热,脉象浮数属于风热。「动则为痛」指头身疼痛;「数则为虚」,是和有形实邪相对而言,属无形风热邪气。条文首提太阳病, 且脉浮为太阳病本脉,动为阴阳相搏主痛,浮为阳盛主热,动数之脉与浮并见,为风热在表,里无实邪,故云「数则为虚」。头痛发热恶寒是表未解,属太阳表热证,又见「微盗汗出」是入睡后,在表风热邪气随卫阳入营,营卫失调,津液外泄而致盗汗。
太阳病「盗汗」,除有发热恶风、脉浮数等表证表脉外,还应有口渴、舌红、苔薄黄等热证征象。
太阳病风热表证之所以会见到「微盗汗出」,是由于风热并于卫阳,营阴相对偏虚,寐时卫阳入于营阴,风热挟营阴外出所致。而太阳风寒表证中,中风表虚证本因营卫不调而徐徐自汗出,形成自汗,无论醒时还是睡时均有汗出;伤寒表实证则因卫表闭塞,营阴郁闭,加之体表高热而见无汗,无论醒时还是睡时均无汗出。
阳明病盗汗
《伤寒论》第201条:「阳明病,脉浮而紧者,必潮热发作有时;但浮者,必盗汗出。」
脉浮而紧,一般多为伤寒表证,但本条冠以「阳明病」,可知已非表证,而是阳明实热邪结,此处脉浮是热盛的表现,而紧脉则是指脉象的力度,其力度较强而现紧脉,说明邪气结滞,因邪实结滞,热邪亢盛,故脉象浮紧;正邪交争必然出现潮热发作有时,是阳明邪热盛实的表现。如果但见浮脉而无紧实之像,则是无形邪热有从里向表的趋势,邪热炽盛,未成里实,随阳气而进退,当入睡后热邪随阳气入于阴分,蒸腾营气津液,迫津外泄,从而见到盗汗。
少阳病盗汗
《伤寒论》第268条「三阳合病,脉浮大,上关上,但欲眠睡,目合则汗。」
本条原文见于《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篇,「目合则汗」即是盗汗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太阳病脉浮,阳明病脉大,浮大之脉上至「关上」,即关之上,指下感觉遍及寸关尺三部,通体弦象,故虽冠以「三阳合病」,实则是少阳热盛,枢机不利,气机不畅,阴阳失和,而导致睡眠汗出。因少阳为三阳之枢,开则为太阳,阖则为阳明,将卫气枢转到太阳,将阴津枢转到阳明,少阳邪热亢盛,其枢转失常,尤以睡眠中因其当政之时,阳热逼阴而不能潜藏,从而导致汗出。
三阳病盗汗异同
三阳病虽然都有盗汗,都是邪在经表,导致阴阳营卫出入的失常,但其盗汗的病因病理则不相同。
其中,太阳病盗汗,是太阳风温表热之邪当睡眠时随卫阳入于营阴,迫使营阴外泄,虽属太阳病,实属太阴风温,故治疗时宜辛凉发散外邪,诸如麻杏甘石汤之类。
阳明病盗汗,是经表无形邪热亢盛,清醒时邪热在表,并随体温弥散,故可不见汗出,但在睡眠时,邪热入于阴分,逼津外泄,故治疗时宜辛寒清散内热,诸如白虎汤之类。
少阳病盗汗,则是热伤气郁,枢转不力,少阳相火入阴而迫汗外出,治疗时宜和畅气机,清解少阳,诸如小柴胡汤合黄芩汤之类。
三阳病盗汗,病位相同,均在各自经表;病性相同,均属热邪;治疗虽有清散、清解、和解不同,但均以寒凉清热为主。

相关参考

医学百科 浅析《伤寒论》三阴三阳实质

《伤寒论》三阴三阳俗称六经,自其成书以来,有关六经实质的探讨一直是中医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也是研究难点,正如恽铁樵《药庵医学丛书·伤寒论研究》云:「伤寒论第一重要之处为六经,而第一难解之处亦为六经。凡谈

医学百科 三阳易治三阴难

《医学入门·痈疽总论》有「三阳易治三阴难」一语,专从经络循行部位考量。笔者学习《伤寒论》偶有一得,亦为「三阳易治三阴难」,然与彼不可同日而语。仲景昔日「勤求古训」,而著《伤寒论》。古训中当有《素问·阴

医学百科 《本经》石膏功效释义

石膏「气味辛、微寒,无毒。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舌焦,不能息,腹中坚痛,除邪鬼,产乳、金疮。」(《本经》)以上曰寒热、曰惊喘、曰口干舌焦不能息、曰腹中坚痛、曰除邪鬼,所言皆阳明实热之证,循此经

盗汗怎么用?《医述》 盗汗

盗汗者,谓睡而汗出也。杂病盗汗,责其阴虚;伤寒盗汗,由邪在半表半里使然也。《论》曰∶太阳病,脉浮而动数,头痛发热,微盗汗出,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又阳明里实而脉浮者,必盗汗。又三阳合病,目合则汗。是知盗

医学百科 《秦医缓和》女,阳物而晦时释义辨析

《秦医缓和》为中医学类专业《医古文》课程传统篇目,该篇节选自《左传》。由于《左传》年代久远,文字古奥,对后人的理解带来不便。因之历代注家及教材对一些词句的注解也往往不尽准确,如关于「迟速本末以相及,中

医学百科 珍惜发热

从《伤寒论》原理的探析中,我们可以得出「三阳易治三阴难」的结论。三阳三阴如何分辨呢?《伤寒论》第7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给出了答案。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些初步的结论:「发热

医学百科 盗汗的中医治疗

盗汗是中医的一个病证名,是以入睡后汗出异常,醒后汗泄即止为特征的一种病征。「盗」有偷盗的意思,古代医家用盗贼每天在夜里鬼祟活动,来形容该病证具有每当人们入睡、或刚一闭眼而将入睡之时,汗液象盗贼一样偷偷

医学百科 以脉定汗症治法方药

《伤寒论》曰:「其脉浮而汗出如流珠者,卫气衰也。」汗出如流珠者,属于中医的多汗症。当代中医将多汗症分自汗和盗汗。在《伤寒论》中,并没有严格区分自汗和盗汗,同样一个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很多经方学者既用其治

医学百科 察颜切脉 先辨阴阳

阴阳,既能概括整个病情,又能用于一个症状的分析。在《素问·阴阳应像大论》中提出:「察颜切脉,先辨阴阳。」,还说「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张仲景将伤寒病分为阴证、阳证,以三阴、三阳为总纲。明代医家张景岳也

医学百科 异病同治因病机 疏风和营清湿热

刘某,女,44岁,2014年6月21日初诊。就诊时令:夏至。患者主诉夜间盗汗2年,阵发性荨麻疹半年。患者2年前开始出现盗汗,汗出如油,未规律服药,近半年出现阵发性慢性荨麻疹,呈风团状红斑,瘙痒难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