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百科 半夏泻心汤治疗内伤病
Posted 心
篇首语: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医学百科 半夏泻心汤治疗内伤病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医学百科 半夏泻心汤治疗内伤病
清代医家柯韵伯在《伤寒来苏集》中指出:「痞因寒热之气互结而成,用黄连、干姜之大寒大热者,为之两解。」考寒、热二邪皆为无形之邪,必赖有形之邪始可互结。有形之邪为何?清代医家张秉成在《成方便读》中指出:「夫痞之为病,皆由表邪乘虚陷里,与胸中素有之湿浊交相互结所致……然邪既互结于胸次,必郁而为热,所谓痞坚之处,必有伏阳。」论中所说仍拘于外感,实符合内伤痞证之成因,即在中焦虚(寒)的基础上湿浊化热,壅滞成痞。
清代医家张璐在《伤寒缵论》中指出:「泻心汤诸方,皆治中风汗、下后表解里未和之证。其生姜、甘草、半夏三泻心是治痰湿结聚之痞。方中用半夏、生姜以涤痰饮,黄芩、黄连以除湿热。」在湿浊的基础上又提出痰饮。
《伤寒论诠解》一书中写道:「古方治痞,早已公认无疑。但古人认为本方证是属痰气痞,其内是否有痰,昔常疑之,不甚信服。后经治某司机,因其素嗜饮酒,患心下痞,并见时时恶心呕吐、大便不调,脉弦滑、舌苔白等证,遂辨为酒湿生痰,痰浊成痞。服本方一剂后,大便泻下白色黏液甚多,心下痞塞之证即十去其七,凡四剂而痊愈。由此方信痞证多挟痰,痰去痞则消之说。」
《聂氏伤寒学》中载一案:「患儿,5岁,男。1986年11月初诊。其母代诉:自幼体质虚弱,消瘦倦怠,易患外感,厌食尤甚,时时欲呕,腹胀不适,夜间更甚,大便日行1~2次,稀便且有不消化食物。经某医院化验检查,确诊为缺锌,故要求服中药。查体:发育尚可,营养不良,面色萎黄,头发焦枯,脉细数,舌质尖红,苔厚,淡黄。证属脾胃虚弱,小儿食积致痞。治以和胃消痞为宜,用半夏泻心汤主治。处方:清半夏8克,淡干姜3克,黄芩3克,黄连2克,党参8克,炙甘草2克,大枣3枚,焦三仙各6克,炒苡仁6克,茯苓6克。3剂,水煎去滓,日分3次服用。药后诸症皆有减轻,大便成形,守方共进8剂,诸证皆除,后调理脾胃而收功。」
本案方证中,有形之邪为食积。
可见,在内伤病中,半夏泻心汤多用于在中虚的基础上,寒热借有形之邪互结于心下之痞证。有形之邪或为痰积,或为湿浊,或为食积,当然也可见两种或三种邪的并见。
考有形之邪,无论痰积、湿浊或食积,三者有一共同表现即是舌苔腻。根据邪积之轻重,表现为或薄或厚。同时,根据合并寒邪、热邪的多少,可表现为或白或黄,临证多见黄白相兼。笔者在病历记录中常写「苔薄腻黄白」或「苔厚腻黄白」。为此,曾被一老师训教:黄就是黄,白就是白,哪有黄白色的?但笔者至今仍如此记录,因为看到的确实是「舌苔黄白」。
临床上使用半夏泻心汤,多用于内伤病,辨证时主要抓住两点:一是舌苔腻,二是病位在心下(或以心下为主),疗效较好。
相关参考
有学者认为,小青龙汤在《金匮要略》中就是为治疗内伤杂病而设。实际上,内伤病和杂病并不完全等同,《金匮要略》中所治为杂病,与李东垣所构建的「内伤学说」中的内伤病是不同的。对小青龙汤治疗内伤病有必要特
升降散本为治疗温疫而设,治疗伏气温病、外感温病以及内伤病,俱属方剂的扩展应用。当代医家赵绍琴教授使用升降散不仅治疗温病,同时广用于内伤杂病,可谓善用升降散者。赵绍琴教授在《温病浅谈》中指出:「火郁当发
病有感于外者,有因于内者,即有外感和内伤之分。尽管中医对病因认识的主体思维是「审证求因」,尽管临证多有外感合内伤者,尽管临证每有不易分辨外感与内伤者,但明辨外感与内伤,对临证者而言,仍然是非常重要的,
半夏泻心汤出于《伤寒论》。原文:「但满而不痛,此为痞,半夏泻心汤主之。」又云:「呕而肠鸣,心下痞者用半夏泻心汤。」方由人参,半夏,干姜,生姜,黄芩,黄连,甘草,大枣组成,笔者用其治疗呕吐,效果良好。叶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有半夏、黄连、黄芩、甘草、干姜、人参组成。全方寒热互用以调阴阳,苦辛并举以复升降,补泻兼顾以调虚实,为治疗寒热互结之心下痞经方。现试图从多角度、多效性方面解读该方,探求其作用
痞满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主要临床症状之一,半夏配黄连是张仲景半夏泻心汤的核心配伍组药,体现了寒热并用,辛开苦降,消痞散结的配伍组方治疗思想。金元时期李东垣《兰室秘藏》中的枳实消痞丸是在半夏泻心汤、枳术丸
腕部的筋伤疾病多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腕关节、下尺桡关节的软组织损伤,损伤后如治疗不当,有腕骨间、下尺桡间及其间软骨等彼此关系的改变,或相关肌腱、韧带、筋膜等扭挫伤或失于正常位置,后期容易遗留桡腕、下尺桡关
[通用方]张仲景:半夏泻心汤,治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9克(洗)黄芩9克干姜9克人参9克黄连3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上7味,以水2000毫升,煮取1200毫升,去滓,再煮取600毫升,温服100毫升,
甘草泻心汤见于《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前书用于痞证,以脾胃虚寒较重,肠中又夹热邪,临床除见心下痞硬外,以下利为主,伴以干呕心烦;后者治疗狐惑病(现代医学的「白塞氏综合征」),属湿热内蕴,虫毒腐蚀所致
吴脉小涩。脘中隐痛。呕恶吞酸。舌绛不多饮。此高年阳气结于上。阴液衰于下。为关格之渐。当开痞通阳议治。(阳结于上阴衰于下关格)川连人参姜汁半夏枳实汁竹沥卢阴阳逆乱。已成关格。议用附子泻心汤。为上热下寒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