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百科 先论上焦的高明之处

Posted

篇首语:案头见蠹鱼,犹胜凡俦侣。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医学百科 先论上焦的高明之处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医学百科 先论上焦的高明之处

叶案:
王二十 酒肉之湿助热,内蒸酿痰,阻塞气分。不饥不食,便溺不爽,亦三焦病。先论上焦,莫如治肺,以肺主一身之气化也。
杏仁 栝蒌皮 白蔻仁 飞滑石 半夏 厚朴
解读:
过食酒肉,痰浊湿热内生内阻自也必然。中焦为一身气机升降之枢纽,痰浊湿热内阻中焦,三焦气机不畅,升降窒塞,则不饥不食、便溺不爽也是必然。治疗当清化痰浊湿热,升脾降胃,恢复三焦气机升降。为什么案中「先论上焦」,而不是「先论中焦」?
酒肉之伤人,当是日积月累之功。酒肉之湿助热,内蒸酿痰,阻塞气机,当有一个时间积累因素,当有一个有隐到显、由轻到重过程,应该是逐步形成一个痰浊湿热体质。在此基础上,因不饥不食、便溺不爽就诊。而诱发或加重不饥不食、便溺不爽促使其就诊者,不应该仅仅是痰浊湿热中阻,应该有其他因素,较多见者是「外感」。
也就是说,本案极可能是在内伤基础上的外感病。只是在内伤基础上外感征象不显。于是,开手之方先治肺。治肺的优点在于:一是不易留邪或引邪涤入;二是有助于三焦气机的畅行,至少可以先使小便畅行。
本案的高明之处在于「先论上焦」。
当然,治肺只可暂用,无论取效多少,下一步治疗重心必然是中焦。
用药上,仍以杏仁宣降肺气为主,合用白蔻仁、半夏、厚朴化湿利气,栝蒌皮宽胸利气化痰,滑石利湿清热。
值得注意的是,方中半夏导胃气下行,厚朴导大肠之气下行,与杏仁相合,可导三焦气机下行。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案中大便不爽,而方中并没有使用全瓜蒌或瓜蒌仁伍厚朴通达腑气,而是选用瓜蒌皮。可见,用方者着眼点仍在于肺气上。
「肺主一身之气」,《临证指南医案》中反复提及。但后世对这句话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
或问:本案直治中焦,兼顾上下焦是否可行?
答:临床上,类似本案者很多时候都是从治疗中焦入手的,也可以见效,也可以收功。但是,中医临证有高下之分。治中焦前先治上焦,分步走而先后有序,远期疗效会更好。

相关参考

医学百科 清上焦需注意 湿走气自和

叶案:某二九湿温阻于肺卫,咽痛,足跗痺痛。当清上焦,湿走气自和。飞滑石竹叶心连翘桔梗射干芦根解读:上有咽痛,下有足跗痺痛,当治上?治下?还是上下同治?表寒里热,也可以见上有咽痛,下有足跗痺痛。如从《伤

医学百科 湿热困阻治上焦

叶案:吴五五酒客湿胜,变痰化火,性不喜甜,热聚胃口犯肺,气逆吐食。上中湿热,主以淡渗,佐以苦温。大杏仁金石斛飞滑石紫厚朴活水芦根解读:气逆吐食,气逆指肺气上逆,吐食为胃气上逆。酒客,湿热痰火之体,肺胃

医学百科 四焦新论

四焦总括我们也可以这样认为,人有四焦,分别为顶焦、上焦、中焦、下焦。顶焦者,神系、髓系藏焉;上焦者,心系、肺系藏焉;中焦者,肝系、胃系藏焉;下焦者,溲系、衍系藏焉。顶焦以济为健(刚柔相济),上焦以畅为

医学百科 少阴病提纲及意义

中焦脂膜团聚之处,脾居其中,斯为太阴,前已言之。而下焦脂膜团聚之处,肾居其中,故名少阴。少阴之府在肾,少阴之经即团聚之脂膜也。为其与中焦团聚之处相连,是以外感之传递,可由太阴而传入少阴也。《伤寒论》原

医学百科 浅析《伤寒论》三阴三阳实质

《伤寒论》三阴三阳俗称六经,自其成书以来,有关六经实质的探讨一直是中医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也是研究难点,正如恽铁樵《药庵医学丛书·伤寒论研究》云:「伤寒论第一重要之处为六经,而第一难解之处亦为六经。凡谈

医学百科 话说小柴胡汤

《伤寒论》第230条:「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徐灵胎在《伤寒论类方》中指出: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

医学百科 温阳活血祛留饮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手大。」饮为阴邪,阳气不能蒸化而内停,凡饮邪停留之处,阳气被阻遏而不能展布,所以饮留心下,则背部当胃之处,感觉寒冷。尤在泾:「留饮

医学百科 中医遇上西医

中医和西医与其产生的社会背景与文化背景密切相关,虽同是为了救死扶伤,但差别非常明显,可通约之处甚少。比较中医与西医,是近代西医传入中国后医学工作者以及其他领域的学者都关注的课题,甚至是普通老百姓茶余饭

医学百科 分清体质 滋阴补阳

一直以来,人们往往认为「男性需要补阳、女性需要滋阴」,似乎只有男性才阳虚,女性才阴虚。其实,这种观点有很大的偏颇之处。一个人到底是需要「滋阴」还是「补阳」,需先辨认自己的体质究竟是「阴虚」还是「阳虚」

医学百科 论《内经》脏腑与神志的关系

  《内经》是多种医学流派、各种学说结合的产物,表现在脏腑与神志关系的问题上,则有「心主神」与「五脏藏神」的不同。「心藏神」与「五脏藏神」理论,两者的理论内涵及立论依据不同,但也存在着一些相通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