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百科 风药治肾性蛋白尿原理初探
Posted 蛋白尿
篇首语: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医学百科 风药治肾性蛋白尿原理初探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医学百科 风药治肾性蛋白尿原理初探
风邪与肾脏病有着密切的关系,虽然临床上运用风药治疗肾性蛋白尿不乏其人,但对二者关系似乎探讨不多。笔者从风性开泄的病理特性与肾主闭藏的生理功能方面,略作探讨。风性开泄是指风邪具有疏通、透泄之性,其致病使腠理疏松,汗孔开张而现汗出、恶风等症。早在《内经》中就已经有了因风邪导致肾病的论述,风邪犯肾,《黄帝内经》称为肾风,风水是肾风的一种表现。《素问·水热穴论》:「勇而劳甚则肾汗出,肾汗出逢于风,内不得入于脏腑,外不得越于皮肤,客于玄府,行于皮里,传为跗肿,本之于肾,名曰风水。」《黄帝内经》又提到:「风气也,徐缓为气,急疾为风。人之生也,感风气以生;其为病也,因风气为病,是以风为百病之长。」这也说明在人体正常情况下也存在着「风」这种气机,作为气的一种,人感风气而生,因风气而长,但当风气超过了某种常态,亢而为害,即所言「急疾」者,则使人为病,这时,风成为百病之长,此说类似于「少火生气,壮火食气」之理。《金匮要略》一脉相承地提出: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同时,《金匮要略》中论述五邪中人时提及「大邪中表」即指风邪;若禀赋内亏,腠理不固,风邪亦可长驱直入,内犯脏腑。故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中载,「风为百病之长……中于项,则下太阳,甚则入肾」,「风病,面浮肿,脊痛不能正立,隐曲不利,甚则骨痿,脉沉而弦,此风邪乘肾也,柴胡桂枝汤主之」。另外《诸病源候论·小便血候》有「风邪客于少阴则尿血」之说。
可见,风与人体有着密切的关系,风邪能够使人体发生开泄的病理变化,并且使症状千变万化,导致人体多个脏腑功能失调,出现相应脏腑的疾病。而因为风邪具有开泄之性,与《素问·六节脏象论》所言「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所言的肾脏闭藏之性相克,在病因病机中,二者便具有密切的相关性。风邪的致病特性与肾脏的功能特性的相反性决定了风邪在肾脏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风为百病之长,善行数变,性主开泄,肾脏病人,精亏为本,正虚不固,致使风邪易入少阴,扰动肾关,封藏失司,精微外泄而成蛋白尿,临床许多病人常因感冒或感冒不愈而使病情复发或加剧,最明显的标志就是蛋白尿重新出现或增多,直接征象多见尿中泡沫大量增多,从中医学病因病机方面言,风邪入里,肾络受损,风邪开泄,精微失固,形成蛋白尿。故治肾脏损伤所致蛋白尿,要加用祛风之品,但风邪可分内外,多先有内风而致外风,亦有外风引动内风者,二者多有夹杂,祛风搜风之药,俱为常用。另慢性肾脏病患者,多以脾肾亏虚,易生内湿,故病理格局中多有湿邪为患,且湿邪缠绵难愈,临床甚为棘手,而风可胜湿,故多用风药以胜湿,而助化湿之力,以收湿去邪退之功。
风为百病之长,为六淫之首,是肾脏病发生和发展的重要病因,且易兼夹寒、湿、热、毒之邪侵袭机体,致肺失宣降,脾失健运,肾失开阖,而发生水肿。对于表气虚,易受风邪者,患者多易反复感冒,临床常见蛋白尿的加重伴自汗恶风,鼻塞头疼,胸闷气短,面部或下肢浮肿,多加用玉屏风散,益气固表祛风。取黄芪补三焦而实卫气,助玄府以御风,白术健脾胃,温分肉,培土以宁风,防风善驱风,配黄芪以固表则外有所卫,得白术以固里,则内有所据,风邪去而不复来。偏风寒者常用荆防败毒散加减,偏风热者用银翘散加减,偏风湿者用薏苡仁汤加减,据风寒、风热及风湿的偏重,适当加用蝉衣、防风、苏叶、荆芥、独活、钩籐、浮萍、僵蚕、徐长卿等祛风疏风之品,往往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验之于临床,蛋白尿病人必有风邪,祛风不拘早晚,唯有风邪去,尿蛋白才可消。
另外,消除尿蛋白乃治慢性肾炎一大难题,诸贤多责肾封藏失职,精气外泄,从固肾涩精论治,虽有效者,然不效者亦多。颜德馨老中医认为:「水无风则平静而澈,遇风则风起浊泛,慢性肾炎蛋白尿缠绵不解,祸根往往为风邪作祟。」因肾炎蛋白尿往往有许多细胞沉渣,此乃清浊不分,片面强调固涩反使陈瘀胶结,浊气不能外泄,精气反而渗漏。故颜氏治蛋白尿重在气化,谓「气化而愈者,愈出自然」。尤其是肺主一身之气而行治节,故用宣肺祛风法控制蛋白尿,别出心裁。常用疏风汤:荆芥、防风、芫荽子、西河柳、紫菀、浮萍各9克,蝉蜕6克,薄荷4.5克,薏苡仁根30克。
慢性肾脏病患者长期的蛋白尿,不仅会丢失蛋白造成低蛋白血症,而且可能作为一个独立的致病因素参与肾脏的病变过程,是多种肾脏疾患发展为肾衰竭的最大危险。中医药在慢性肾病蛋白尿的治疗方面有独特的疗效,充分运用中医辨证论治的优势,运用风药祛除风邪,有利于消除持续存在的蛋白尿,促进肾功能恢复。清代名医徐灵胎曾言:「药有个性之专长,方有合群之妙用。」治疗肾性蛋白尿尚需整体辨治,辨邪正,明虚实,运用清热利湿解毒、益气活血通络、健脾补肾固涩等多种方法,选用适当的方药,以取得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相关参考
《素问·痺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痺也……所谓痺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这已为历代医家所公认,但对其病机方面的认识却见仁见智。众医家多认为痺证为外邪侵袭人体,痺阻经络,气血运行不
中医师承是中医传承下来的一种重要途径,中医学徒在百姓中的信任度取决于师傅的社会影响。尽管从古至今师承一直被大多数人们认可,但这一传承方式,被中医药院校所取代,师承方式也就逐步被淘汰。经过几十年的实践验
《本草纲目》巨大成就的取得,不仅由于李时珍具有朴素唯物辩证法思想,而且还与他使用了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密切相关。研究《本草纲目》的逻辑思维方法,将有助于我们深入认识李时珍这位伟大的医药学家是如何借助思维
「绎思」推理的演绎法演绎推理是逻辑思维的重要方法。李时珍在研究药物过程中,非常注重「绎思」推理,其与逻辑学中的演绎推理颇相一致。如张仲景治伤寒无汗用麻黄,有汗用桂枝,历代名医注解皆随文附会。「时珍常绎
「三神」包括「元神」、「欲神」和「识神」。元神与生俱来,是「神」最重要的部分,主宰人的生命。「识神」基于「元神」,生于后天,是学习与积累的心理活动。「欲神」是源自本能的心理活动,包括各种内在深藏的欲念
肾阴虚病人常有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夜眠不佳、形体消瘦、舌红少苔、脉弦细数等表现。治疗应以补肾阴为根本,并根据不同情况灵活选药。单纯肾阴虚可选用六味地黄丸(由熟地、山药、山萸肉、泽泻、丹皮、茯苓组成),
中医学是整体医学而不是局部医学,是动态医学而不是静态医学,是功能态医学而不是形态(解剖)医学,因而有着自身独特的诊治及预防疾病的原理。 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原理诊断就是诊察了解、分析判断的过程。医学诊
(三)中医分析判断疾病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中医根据诊察了解收集到的患者的症状资料,通过逻辑思维分析,即可分辨「藏于内,现于外」的「藏象」所反映的人体的内部变化,作出「病」、「证」的诊断结论。1、由「感性的
舌为胃之外候,以输送食物入食管胃脘之用。其舌体之组织,系由第五对脑筋达舌,其功用全赖此筋运动。舌下紫青筋二条,乃少阴肾脉上达,名曰金津、玉液二穴,所以生津液以濡润舌质,明,其辨症之识,必有毫厘千里之误
方药组成:莲子肉500克,薏苡仁500克,砂仁500克,桔梗500克,白扁豆750克,白茯苓1000克,人参1000克,甘草1000克,白术1000克,山药1000克。上药研细末,每服6克,枣汤调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