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百科 《伤寒论》的多种含义
Posted 症状
篇首语:愿你在孤独难熬的时光里,始终没有辜负那个拼命的自己。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医学百科 《伤寒论》的多种含义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医学百科 《伤寒论》的多种含义
含义一:症状我们目前认为证与症状有明确的区别,证是指对疾病当前阶段本质的认识,可以是证型也可以是方证,而症状是指患者主客观的表现。但在《伤寒论》一书中二者并没有明确区分,常以「证」代症,即「证」的第一层含义指的就是症状,这在《伤寒论》一书中有多处体现,如第182条「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阳明病外证,就是阳明病在外的所表现的症状,其人「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与外证遥相呼应;第5条「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阳明证即指阳明病的症状如口渴、恶热、大便难等,少阳证即指少阳病的表现,如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等;第101条:「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俱」。「有柴胡证」即指有柴胡汤方证的症状,「但见一证」很明显也指的是症状,此外,诸如第103条「柴胡证仍在者」,第204条「虽有阳明证」均指的是症状;第16条「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 。「观其脉证」中的「证」字也应该指症状而言,而非「证型」或「方证」,「证」字与脉相并列,二者应具有同等的地位,脉象是医者切脉所得,属于体征范畴,有「大、浮、数、动、滑」之阳脉,亦有「沉、涩、弱、弦、微」之阴脉,不管是症状还是体征均是医者收集的辨证资料,二者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所谓「方证」的层次,如第13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桂枝汤主之。」再看第16条后半句与「观其脉证」相对应,如果脉象表现为「脉浮紧」,证(症状)表现为「发热汗不出者」,此时就不适合用桂枝汤。已故伤寒大家刘渡舟认为运用经方的关键在于抓主证,他说:「主证实指决定全局而占主导地位的证候,是可靠的临床依据。」这里的证候实际上为症状。
含义二:方证
方证一说源于《伤寒论》第317条通脉四逆汤方后注「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此处「病」应指疾病的某一阶段,其病机与方合拍,故又可称为方证或汤证,可以认为其为疾病当前阶段本质的概括。清代医家柯琴受仲景所言太阳证、桂枝证、柴胡证启发,在《伤寒来苏集》中「宗此义,以证名篇,而以论次第之。」主张类病证的基础上类汤证;清代医家徐大椿《伤寒论类方》一书所类方思想与《伤寒来苏集》类汤证有异曲同工之妙。此后方证辨证理论研究蔚为大观,刘渡舟有「方证相对论」之说,胡希恕认为「辨方证是辨证论治的尖端」。方证的内涵包括方剂的适应症、方剂背后蕴含的病机、方剂药物组成及煎服法等。《伤寒论》一书中有大量方证或汤证的表述,如第101条「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第34条「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第104条「此本柴胡证,下之以不得利」,149条「柴胡汤证俱」。
我们不否认抓主证是掌握辨方证的捷径,但仅仅停留在辨症状上面是远远不够的,还需重视症状背后所隐藏的病机。仲景早有明言,第98条「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与柴胡汤,后必下重。本渴饮水而呕者,柴胡不中与也,食谷者哕。」仲景虽曾言「设胸满胁痛者,小柴胡汤主之」,在《金匮要略》里面也提到「诸黄腹痛而呕者,柴胡汤主之」,但这时候如果仅仅根据「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就辨为柴胡汤证,而不考虑其湿热内生病机则会误诊,另外他还提到不能把痰饮病的「本渴饮水而呕」与柴胡汤证「口干、喜呕」相混淆,二者病机有本质的区别。
含义三:病证
《伤寒论》一书中「证」的内涵除有症状、汤证之外,尚有病证之意,如第48条「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太阳病证」既有病的概念,又有证的含义;第125条「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此处血证实为血瘀证;第133条「结胸证,其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则死。」此处结胸证实为结胸病;第146条「外证未去者」,163条「太阳病外证未除」这两处外证指表证。
相关参考
要达到正常的出汗,需要按照《伤寒论》中的「遍身蛰蛰微似有汗一时许」为目标求之。简言之,有治疗价值的出汗应该是「遍身微汗」。说来不难,做到却不易。即使只要了解「微汗」的真实含义,也需要反复琢磨。对于此,
《伤寒论》之「伤寒」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为「伤寒有五」(见于《难经·五十八难》),实则即为「伤邪」之意。「寒」是否有「邪」之意?也就是说,如果伤寒含义为伤邪,温病为某个时代外感病的总称,则两者可摆脱
自《伤寒论》问世以后,即备受医界的重视,因其具有高度临床实用价值,被后世医界尊为经典,尊张仲景为医圣。近两千年以来,历代研究《伤寒论》的著作多达800多种,现存的也有600多种,可谓壮观。但是人们
关于《伤寒论》作者张仲景的籍贯乡里,大抵上对其为东汉末南阳郡人的说法都比较认同,虽然存在有多种不同说法,但基本不出南阳郡范围。因此《伤寒论》的语言环境当以南阳方言作为参考,其中涉及的某些煎药溶剂和饮食
张仲景于《伤寒论》中论及黄疸,又于《金匮要略》中设黄疸病篇,今据两书探讨黄疸病证治规律如下。 黄疸正义 黄疸病可见于现代医学的多种疾病,尤以湿热交蒸所致的黄疸型肝炎较为多见。《内经》说:「湿热
气功是否等同于外气的争论是气功史上最为激烈的争论,尤其是误将外气等同气功时,对气功学的打击几乎是致命的。那种「呼风唤雨」、「点石成金」、「穿越时空」、「预测吉凶」的能耐与气功无关。气功只能为长寿加码、
整体与局部整体观作为中医学的方法论,主要有三层含义:即「天人相应」观,人与社会的整体性及人体自身的整体观。中医学历来强调健康就是人与自然的社会环境的协调统一以及人自身的完整协调统一。因此,强调整体观念
「痔」字,最早出现在夏商时期的甲骨文中,而作为病名,则始见于《山海经》:「又西三百五十里,曰天帝之山。有鸟焉,其状如鹑,黑文而赤翁,名曰栎,食之已痔。」数千年来,随着祖国医学的发展,「痔」的含义也发生
保济丸由钩籐、菊花、厚朴、苍术、广藿香、茯苓、橘红、白芷、薏苡仁等中药组成。既有治病作用,也有防病保健的功效。民间素有「北有六神丸,南有保济丸」之说。保济丸的功效有解表、去湿、和中等。用于治疗腹痛腹泻
我们采用关联规则这一数据挖掘方法,对陈师诊治的277例辨证含血瘀证的医案中,活血化瘀药物的辨病、辨证、辨症规律进行了分析。西医病名与药物进行关联分析发现,冠心病支架术后血瘀证应用川芎、赤芍的置信度高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