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百科 把握病证结合临床研究切入点
Posted 结
篇首语:过去并不等于未来,一定会有辉煌的一天,相信自己!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医学百科 把握病证结合临床研究切入点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医学百科 把握病证结合临床研究切入点
「病证结合」之所以成为目前大家普遍接受的诊疗模式,并不是人为的引导,而是中医临床的自然选择。随着现代医学突飞猛进的发展,西医对疾病的认识和分类越来越深入人心,「病证结合」的模式,更容易促使两种医学体系的交融和结合,也更便于我们的中医医生和西医医生之间,或者是多学科之间的交流、合作。如果中医不能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来拓展思维,迟早会走向灭亡。最早西医在看病的时候,也是用肉眼去看,耳朵贴在肚子上听,最后发展成听诊器,一直到现在利用MRI、X线等等进行诊疗活动,这些东西不是西医专有的,都是其他学科的东西,他只是拿过来用了。中医的发展也应该体现在传统思维与现代科技、与生活实际的结合。
病证结合临床研究有很多的切入口,但是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将中医药病证结合应用到临床,真正提高疗效,基于病证结合干预性治疗临床研究是重中之重。
多种模式「和而不同」宜共存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教授陈可冀在名为「病证结合治疗观与临床实践」的主题演讲中强调,目前中医诊疗模式有很多种,但各有其优势和局限性,应当互为补充、共同发展。
陈可冀认为当代中医的诊疗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传统模式,即中医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中医辨证论治模式即证因脉治,方证相应;中医辨证与专方专药的应用模式;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论治相结合模式;西医辨病与专方的应用模式;无病从证,无证从病模式等。在当代医疗实践中,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论治相结合的模式应用较广泛,这是因为这种模式体现了中医经典理论与经验的传承以及东西方医学科学与文化的优势互补,同时有利于中医学的国际交流。
陈可冀以中医学发展历史为背景介绍了中医学诊疗模式的发展过程,并就病证结合诊疗模式的优势病种,如更年期综合征、慢性疲劳综合征、免疫性疾病等,与参会专家进行了讨论。陈可冀同时强调「病证结合」的中医临床研究要重视目标病种,重视研究方法,注意中西医双重评价标准的整体复合,同时关注「病证结合」对传统模式的冲击问题。
「病证结合」
是中医临床的自然选择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副司长李昱认为,目前在西医疾病分类里面,某些疾病的治疗手段上可能还存在不足与缺陷,恰恰在这点上,中医又有着某种相对的优势和特色,这些疾病的「病证结合」研究才是我们要去真正把握的关键。只有这样的「病证结合」研究,才能解决临床的实际问题,提高中医的临床疗效。
他说,如果某种疾病西医治疗的某一个环节或者某一个点上,中医可以发挥作用,可以明显提高疗效,我们就应该把重点放在这方面。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对中医的「证」有所把握,而且要对西医的「病」有深入的认识和了解,否则不可能知道西医在这个病上治疗的水平,治疗优势和不足,所以中医专家要强调多学科融合,多学科参与,一起来就中医的「病证结合」进行深入的研究。
李昱认为,「病证结合」之所以成为目前大家普遍接受的诊疗模式,并不是人为的引导,而是中医临床的自然选择。随着现代医学突飞猛进的发展,西医对疾病的认识和分类越来越深入人心,越来越普及,大家更习惯用西医的方式去分析,去分类疾病,「病证结合」的模式,更容易促使两种医学体系的交融和结合,也更便于我们的中医医生和西医医生之间,或者是多学科之间的交流、合作,并不是任何行政部门或者是大牌专家的干预、引导的结果。
李昱同时强调,传统意义上的中医「病」和中医「证」相结合的模式,能够很好地继承中医思维,这种临床诊疗模式也需要大家把它传承好,不能因为普遍存在西医的「病」和中医的「证」结合模式,就忽视了对经典传统模式的传承,从管理者角度来讲,我们有责任要做好这方面的传承。
现代医学没有解决的问题
是很好的切入点
中日友好医院中西医结合心内科徐浩教授从自身研究领域出发,认为「病证结合」的临床研究关键在于找到切入点,而现代医学没有解决的问题就是很好的一个方面。
徐浩认为,病证结合临床研究有很多的切入口,包括证候的分类、证候的标准等,但是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将中医药病证结合应用到临床,真正提高疗效,基于病证结合干预性治疗临床研究是重中之重。
根据自身临床研究实践,徐浩提出,现代医学在治疗慢性心血管病方面已经取得了非常大的进展,药物治疗、支架、搭桥「三驾马车」的应用使治疗水平大大提高,但在急性心血管病的防治方面还缺乏有效的措施。即使使用药物强化降脂,仍然会出现心血管事件。另一方面,接受支架治疗的部分患者出现无复流现象,直接导致愈合极差,这些问题目前西医学没有明确的解决办法。他认为这些方面将是「病证结合」临床研究较好的切入点。
河南中医学院丁樱认为「以病统证」是病证结合研究的最佳切入点。疾病病情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需要我们面对整体进行中医干预治疗,把证型纳入指导治疗的一个依据。
浙江中医药大学范永升认为,病证结合研究,最重要的是确定证候的标准。如果不能解决这个问题,既会影响疗效,又会影响研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病证结合」也要与时俱进
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高思华认为,目前有部分中医因为西医思维方式的影响,片面强调「病」而忘了「证」,在这方面应该坚定不移地走病证结合的研究道路,同时保持与时俱进。
高思华说,在西医进入中国之前,我们老祖宗也讲究病证结合,这个病证结合是中医的「病」和中医的「证」之间的结合,现在情况发生了变化,大部分老百姓都已经习惯于用西医方法来认识自己的病,医院和医生也习惯用西医的方法认识和治疗疾病。现在的病证结合是西医的「病」和中医的「证」之间的结合,但是最后治疗疾病的时候一定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医辨证这条路。
高思华认为,如果中医不能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来拓展思维,迟早会走向灭亡。最早西医在看病的时候,也是用肉眼去看,耳朵贴在肚子上听,最后发展成听诊器,一直到现在利用MRI、X线等等进行诊疗活动,这些东西不是西医专有的,都是其他学科的东西,他只是拿过来用了。中医的发展也应该体现在传统思维与现代科技、与生活实际的结合。
高思华建议「十二五」期间中医临床研究应尝试使用中医思维来分析现代诊疗数据,使现代诊疗数据成为中医辨证论治的客观资料,推动中医证候研究再上一个新台阶。
「病证结合」
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需要
广东省中医院王小云教授认为,在妇科领域,中医药的治疗效果已经得到了西医的认可,很多西医同行越来越强烈地要求学习中医学,这一趋势在国际上也有体现,「病证结合」的临床研究模式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需要。
王小云认为,西医通过微观的分析,对病人诊断比较清晰,而中医对证的辨识把握了整体。辨病有利于掌握疾病的病因和发展变化,辨证有利于分析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规律,确定治疗方法。在临床应用中,将两者结合更加有效。她以更年期综合征的治疗为例,介绍了病证结合模式的优势。
据介绍,针对更年期综合征,西方普遍采用HT作为主要的治疗方法,但这种方法具有明显的使用风险。在欧洲,使用过激素的曾经占42%,但现在只有22%的人使用。在亚洲原来有19%的人使用激素,但现在只有7%。在中国原来有9%的人使用,现在只有2%,这种困境使得西医将更多目光投向中医药。目前广东省中医院与国际上多个组织展开合作,一起探讨相关方面治疗问题,「病证结合」临床研究模式就成为其中关键的一环。
相关参考
制订符合循证医学理念的冠心病血瘀证诊断标准,对进一步深化冠心病血瘀证的研究,提高临床疗效,意义重大。我们采用病证结合研究模式,通过系统评价方法总结古今文献,采用德尔菲法完成专家咨询,按照横断面研究设计
半个多世纪以来特别是近二十年来,我国中西医结合的蓬勃开展极大丰富了临床治疗学内容,取得了一大批重要的研究成果。更为重要的是,中西医结合的实践过程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就医观念,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多种
关于什么是中医,有很多解释,众说纷纭,难以形成统一的概念。笔者认为,中医与西医尽管有很多不同,其中最主要的差别是其世界观与方法论的不同。西医是从构成论出发,本着结构决定功能来研究人体的生理、病理以及治
阎艳丽是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出身中医世家,从事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四十载,学验俱丰。擅长运用经方辨证施治,并巧妙结合时方化裁,临床效果显著。笔者有幸跟随阎艳丽学习,获益匪浅。痫病
近年来,随着中医科研能力的不断提高,中医临床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中医临床研究还存在诸多乱象和误区,编造实验数据者有之,用西医之方法验证中医者有之,更有以中医研究之名而做西医研究之实者
中西医结合专业之困笔者在带教中西医结合专业学生的时候,经常遇到学生咨询:中医发展好还是西医发展好、考西医研究生好还是考中医研究生好、不学中医直接学习西医行不行或者放弃西医单学中医行不行,诸如此类,其核
「立足肝脾肾辨证治疗2型糖尿病,能更全面、准确的把握病机、病因,从而更有效地进行治疗。」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高思华介绍,他带领的课题组历时近20年而完成的「肝脾肾同治法辨证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研究」
舌诊与脉诊的主要意义,是它们在辨证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辨证是在病的基础上进行的,即首先要确定病名,然后才能谈到辨证,中医确定病名并不十分困难,确定病名的方法有以下几种情况,如有的以病因做为病名,如
自2004年开始,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开始招收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针对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如何顺应社会经济文化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需求,以及当前存在的基础与临床衔接、厚基础和强能力的问题,
《黄帝内经》作为一部医学著作,它的主要任务在于探索和研究与人体生命有关的基本规律。从学术特征分析,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从功能角度把握生命规律在医学理论形成初期,东西方都以解剖作为研究手段,如《黄帝内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