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百科 《内经》论三因制宜(下)

Posted 腠理

篇首语:守株待兔只能得一餐饱,主动出击方能丰衣足食。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医学百科 《内经》论三因制宜(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医学百科 《内经》论三因制宜(下)

「因人制宜」主要是因体质制宜。《素问·三部九候论》曰:「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调其气之虚实,实则泻之,虚则补之。」辨证论治先辨别体质,这种治疗观点贯穿《内经》始终。《素问·示从容论》云:「夫年长则求之于腑,年少则求之于经,年壮则求之于脏。」即强调年龄不同,注重调养的脏腑经脉亦有区别。年长者中焦脾胃多不足,易因饮食不节而伤六腑,以治腑为宜。老年人脏腑精气、全身气血均不足,不能峻补,只能采用调补的方法,从脾胃而营养五脏。年少者多因劳倦汗出而致风邪中于经脉,以祛邪气疏经络为宜。少年人脏腑壮,患病病位浅,病情单纯,故循经而治即取效。年壮者多恃强房劳而耗伤五脏之精,以补五脏为宜。壮年人气血正旺,能耐受药物攻伐,可根据病情虚实之性,采用重剂,直奔病所。《灵枢·通天》亦云:「古之善用针艾者,视人五态乃治之。盛者泻之,虚者补之。」并具体说明五态之人治法的不同:「太阴之人,多阴而无阳……不之疾泻,不能移之」,「少阴之人,多阴少阳……必审调之,其血易脱,其气易败」,「太阳之人,多阳而少阴……无脱其阴,而泻其阳」,「少阳之人,多阳少阴……独泻其络脉则强」,「阴阳和平之人……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此所以调阴阳,别五态之人者也」。
在「因地制宜」治疗思想指导下,《内经》提出了具体治疗方法,如「西北之气,散而寒之,东南之气,收而温之」。王冰注曰:「西方北方人,皮肤腠理密,人皆食热,故宜散宜寒;东方南方人,皮肤疏,腠理开,人皆食冷,故宜收宜温。」即在气寒气凉的地域和季节,就应该顺应寒凉之气用药,应散而寒之;在气温气热的地域和季节,就应该首先顺应温热之气用药。其原因是西方、北方之人皮肤腠理密,人多喜食热,故生病后常宜散宜寒治疗。东方、南方之人皮肤疏,腠理开,人多喜食冷,故生病后常宜收宜温治疗。只有在非时之气、非地之气情况下,才应使用相反的药物来纠正之。《素问·异法方宜论》亦云:「故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体也。」一是要求医生应根据天时、地理、生活习惯、体质等不同情况,使用不同的治疗方法。二是倡导各种治法和治疗措施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结合运用,杂合以治。三是强调医生要准确分析病情,合理选用治疗方法。因此,治病不仅要着眼于疾病本身,还要注意地理环境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
《内经》认为无论所患疾病是否存在时间周期性,其治疗亦应考虑时间问题,以免犯「伐天和」之弊,这也是「因时制宜」治疗思想在临床运用中的重要体现。具体而言,可在原有处方基础上随时令加减用药,或调主时之脏,或顾护被克之脏;可选择寒热性缓之药;可运用反佐法等。
如李杲治中风,用羌独愈风汤,并提出此药可常服之,但不可失四时之辅,故春加半夏、人参、柴胡等,应时枢转少阳;夏加石膏、知母、黄芩等,以防火助风势;长夏加防己、白术、茯苓等,健脾利湿,运中洲以达四旁;秋加厚朴、藿香、桂枝,宣肺气之通降,以利中风于秋时缓解;冬加附子、官桂、当归等,补命门之火、固根底,辅佐主方冬月之用。又如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序例》中云:「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夏,省苦增辛,以养肺气;长夏,省甘增咸,以养肾气;秋,省辛增酸,以养肝气;冬,省咸增苦,以养心气。」而朱丹溪认为若于夏日火令之时妄投温热,则有虚虚实实之弊。程钟龄则提出用药而失四时寒热温凉之宜,乃医家之大误。
此外,择时服药亦属「因时制宜」内容之一,无论用针用药,都必须随时间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措施。《灵枢·卫气行》云:「谨候其时,病可与期,失时反候者,百病不治。」如张仲景强调十枣汤应「平旦服」,即因手太阴肺应寅时,充分发挥药物的泻实作用。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仅各种方药的进服时间便记载了近百处。如早用温肾阳之品,晚服补脾气之药;晨滋肾阴,午健脾阳;早服摄纳下焦,暮进纯甘清燥等。《内经》还有对病作有时者当其未发时服药之论,如疟证的治疗即属此类。故《素问·疟论》云:「方其盛时必毁,因其衰也,事必大昌。」
兹举一病案,以明经旨。《王孟英医案》载:翁嘉顺室,娩后发热,竹林寺僧治之不应,温、龚二医,皆主生化汤加减,病益剧。请孟英诊之,脉软滑微数。曰:素体阴亏,热自内生,新产血去,是以发热。惟谵妄昏瞀,最是吓医之证,渴喜热饮,宛似虚寒之据。宜其猜风寒而表散,疑瘀血以攻通,帖帖炮姜,人人桃、桂,阴愈受劫,病乃日加。孟英惟以犀角地黄汤,加银花、石膏、知、斛、栀、贝、花粉、兰草、菖蒲、元参、竹沥、竹茹、竹叶……等,出入互用。至十余剂,舌上忽布秽浊垢苔,口气喷出,臭难向迩,手冷如冰,头面自汗,咸谓绝望矣。孟英曰:生机也。彼阴虚热邪深入,予一以清营凉血之法。服已逾旬,始得营阴渐振,推邪外出,乃现此苔。惟本元素弱,不能战解,故显肢冷,而汗仅出于头面,非阳虚欲脱也。复与甘寒频灌,越三日汗收热退,苔化肢温。自始迄终,犀角共服三两许,未犯一毫相悖之药。三江地气卑湿,天时温暖,伤寒之证绝少,最多湿温、风温之证。又人体质柔脆,不任荡涤之药,故惟以甘寒清解之剂,渐次搜剔,斯邪去而正不伤。若在北方,刚坚之体,此等药虽服百剂,亦若罔知。非加硝、黄荡涤,邪终不去。故叶氏之法,擅誉江浙。而吴氏之方,驰名幽冀。易地则皆然。亦智者之「因地制宜」也。
按:患者产后发热,见谵妄昏瞀之状,诸医皆以虚寒而论,投之生化汤温经散寒,而病益甚。惟王孟英根据因地制宜的治疗思想,辨为阴虚热邪深入之证,投以犀角地黄汤加减奏效。因三江之地,环境潮湿多热,其民体质柔弱,多为阴虚,易发湿温、风温等。北方之人,体质壮实,生活环境干燥严寒,易患寒证,治疗中必加大黄、芒硝助药力以荡涤热邪。南方与北方地域不同,居民生活环境有别,因此治疗方法各异。

相关参考

医学百科 必先岁气无伐天和

五运六气理论反映了中医学「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和「三因制宜」的辨治思想,尤其对复杂的临床问题,具有相当的指导应用价值。《内经》早有「必先岁气,无伐天和」之诫,以下介绍的二则病案,便充分体现了该理论的作

医学百科 因时制宜慎用药

人所处的外部环境如变化明显,人体则易受其波动影响,并发生相应改变,即「因时制宜」,以「四时为宜,补泻勿失,与天地如一」为宗旨,突出了「用寒远寒、用热远热」的治病思想。人体体质有偏寒、偏热的不同,疾病病

医学百科 因人制宜选用藿香正气类药物

在炎热难耐的夏季里,藿香正气类药物主要用来治疗外感风寒,内伤湿滞的胃肠型感冒等。由于其剂型较多,有丸剂、滴丸、片剂、胶囊和液体剂型等。所以其功效也有所差别。藿香正气水:由水煮及酒浸制而成,有效成分含量

医学百科 大寒养阴阳之气暖身心

新年将至,大寒已到。中医讲究天、地、人三因制宜,其中一方面,就是要求随时间变化而适当调整。二十四节气则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一年之中物候的变化都与节气密切相关,大寒虽是一年中最后一个节气,却是一年「运」、

《疡医大全》 论三因脉证歌

内因脉(喜怒忧思悲恐惊,内应气口。)喜怒伤心脉必虚,思伤脾脉结中居,因忧伤肺脉必涩,怒气伤肝脉更濡,恐伤于肾脉沉是,缘惊伤胆动相须,脉紧因悲伤胞络,七情气口内因之。外因脉(风寒暑湿燥火,内应人迎。)紧

医学百科 论《黄帝内经》身体观范式(下)

研究《黄帝内经》的身体观,不能脱离《黄帝内经》诞生时期的语言环境,也不能脱离产生那一语言的时代思想潮流。这里的「身体」包括了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狭义的「身体」指血肉形躯之身,广义的「身体」则是统摄了形

医学百科 阴阳学说是《内经》辨证思维的核心思想(下)

对立与制衡阴阳这两个因素作为说明事物的内在关系时,即说明两者之间的对立性,又说明两者的相互制约平衡、互根互用的双层意义。《素问·阴阳应像大论》:「阴阳者一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

医学百科 论《内经》经脉与时辰配属

《内经》不仅有关于脏腑与时辰相配属的认识,而且还根据经脉自身的特点,提出了经脉与时辰的配属关系。古人在天有十二月、地有十二水、日有十二时(辰)、人有十二经的「天人相应」思想指导下,逐渐发现了十二经脉流

医学百科 论膏浊病

膏、浊病名始见于《内经》。生理状态下,膏、浊参与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病理状态下,膏浊致病广泛,变证丛生,尤其与多种代谢紊乱性疾病及心脑血管病发病密切相关,所涵内容广泛。本文基于《内经》膏浊论述,探讨膏浊

医学百科 《黄帝内经》中的朴民与和谐社会

近来,再次研读《黄帝内经》,重温上古天真论中所描述的上古时期,在圣人教化下的「朴民」生存状态,还是令人神往。「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