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百科 中医发展的最高境界是辨病论治

Posted

篇首语:困难是人的教科书。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医学百科 中医发展的最高境界是辨病论治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医学百科 中医发展的最高境界是辨病论治

中医现代化的发展历程可归纳为传统派、现代派、汇通派等,其认识水平也大相迳庭。传统派认为中医要发展,就必须严格按照中医的基本理论,特别是辨证论治理论,在几千年来形成的中医根基中求发展;现代派则要放弃这些中医基本理论,完全西化;汇通派承认中西医各有所长,应该取长补短,中西结合。然而这三大流派的观点,我们认为都是形而上学的,尤其是对中医应辨病论治还是辨证论治上存在严重的认识误区,以致有人认为「中医治证不治病,西医则专治病没有证」。笔者认为,中医现代化的标志就是辨病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的不成熟阶段,辨病论治是中医发展的最高形式。
辨病论治不是西医的专利,辨证论治不能促进中医的发展
西医强调「对症下药」、「头痛治头,脚痛治脚」,即所谓采取辨病论治模式;而中医则不论何病,都要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八纲进行辨证论治,并被视之为中医的精华,是中医瑰宝。然而自汉代张仲景创立辨证论治至今已有近2000年历史,可中医的发展却是逡巡不前,发展缓慢,没有大的突破;而西医传到我国百年的时间,却是铺天盖地,遍地开花,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沈自尹教授指出:「中医学作为一门学科,如果与时代的发展脱节,那么不论它的过去如何辉煌灿烂,就可能和陈列的古董一样,只可记载历史而已。」可以说中医发展迟缓的症结就是对中医认识上的缺陷造成的,故步自封,抱着老祖宗留下的遗产不放,不论什么病都「一辨了之」,可对世界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却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搭不上现代科技发展的快车,中医怎能不落后、不倒退呢!
虽说《伤寒杂病论》确立了辨证论治原则,但仲景在其小柴胡汤证中就明确指出:「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俱」,可看出仲景就非常重视「对症下药」。其实仲景治蛔厥用乌梅丸、治阳明腑实用大承气汤、治脾约证用麻子仁丸等,无不渗透出辨病论治的思想。
中医治病离不开辨证论治,中医发展追求辨病论治
在几千年的中医发展中,辨证论治的作用不容否定,但「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中医的发展停滞不前的症结也是由于辨证论治。什么病都要辨证,循规蹈矩,犹如走入一个怪圈,这样下去如何走得更远。中医发展应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避免低水平重复。如果我们能利用前人已有的成果,再延伸再发展再提高,中医事业肯定不是当今这种局面。可惜我们失去了许多时机,抱残守缺,满足于「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的认识水平,致使中医始终处于经验医学状态,各立门户,自成一家,产生所谓的这「家」那「派」对一些抽像概念争论不休,如对三焦、命门、血室等概念,至今也没人完全弄明白。清末名医张雨三有感于此,曾在《医楔》中说过一句很有见地的话:「前贤治病,多属经验。经验属工夫,不能以传人。」
如今名医医案不少,但依此验案,其他人仍难以重复名医疗效,毫不夸张地说,再让名医去重复他先前的验案,也不一定能得到同样结果。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无客观化标准就是重要因素。
辨病论治是临床的客观要求,是中医发展的最高形式
辨证论治虽说是中医的精华之一,是中医诊治疾病的基本原则,但它只是中医发展过程中不成熟的一种表现,是中医诊疗的初级阶段。其高级形式,必然是辨病论治。《伤寒论》398条中冠有病名者186条,原文叙述中涉及「病」字者205处,仲景示人先辨病再辨证以论治,足见辨病论治之悠久。但仲景治病是分阶段进行的,如辨太阳病、少阳病、阳明病,再辨太阴病、厥阴病、少阴病脉证并治等。
可见,辨病论治的深刻含义也并非只顾病而忽略病的发展转归,而是把一个病分割成一段段的「节段病」,再一一对其施治,这应该是对辨病论治的正确理解。

相关参考

医学百科 排除反常 迎接中医理论变革

「无形却隐藏着重大疾病」的科学事实,造成了中医理论「无形无患」背景知识范围内不可解决的科学问题,揭示出与中医不相容的反常事实。「辨病论治」在中医理论体系中的确立,将引进西医学对疾病的微观认识和运用现代

医学百科 方证相对是辨证论治典范

●所谓方,指方剂;证,指证候、病机。认识疾病的关键是辨「证」,治疗疾病的主要武器是「方」。方与证乃是仲景医学的核心。●根据六经辨证与脏腑辨证等辨证方法,得出其「证」(病机),施以相对应的方药,便为「方

医学百科 如何认识和发展以脉辨病机

以脉辨病机主要是对于脉诊在辨证中知常达变的问题,常易知而变是难以了解和掌握的。古人以常为「经」,经即是常,古人亦名为「典要」,就是现在的常规,一般情况的意思;变是「权」。戴震曾说:「权,所以别轻重也,

医学百科 张琪从脾肾论治慢性肾病

临床统计显示,约90%以上的慢性肾脏病患者皆呈现出脾肾虚衰的证候,可见从脾肾入手,是辨治此病的关键。慢性肾脏病有阴虚和阳虚之别,阴阳偏盛偏衰,要根据舌诊和脉诊确定,然后有针对性地调理其阴阳失调,以达到

医学百科 脾病论治5法

《素问·灵兰秘典论》:「脾胃者,仓廪之管,五味出焉。」脾主运化,升清,主统血,主肌肉、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脾胃为后天之本,是气、血和津液的化生之源。临床涉脾病机常较复杂,治脾

医学百科 怎样修成中医乐之者

有人说:「兴趣是成功的向导!」孔子早有论断:「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是爱好,有兴趣,「乐」是以学为乐,是最高的学习境界。乐此不疲,任何艰苦环境都不会影响其孜孜以求的毅力与决心

医学百科 @微博·中医药(七)

@传统中医·唐略:学中医有两重境界,第一重境界是一知半解就自以为是;第二重境界是,无论谁说的,都去思考,去包容,去汲取其中对我有用的东西。要达到第二重境界,需要博大的胸怀和从容的气度。所以,学中医既要

医学百科 要加强中医理论研究队伍建设

任何学科的理论建设与研究,都是具有独特规律的创造性精神劳动。中医理论的建设与研究,同样是辨章学术、提升思想、启迪智慧的重要工作,直接关系到中医药学术的继承与创新,关系到中医药事业能否可持续发展,是重塑

沈自尹 辨病与辨证灵活结合

中医治病的主要手段是“辨证论治”,所以“证”为中医精华所在,但西医对证不了解很难接受,这样既影响中医事业发展,又影响国际间的学术交流,沈教授为此进行不懈努力,以大量的临床实例和科学实验,取两种医学理论

医学百科 正确引领膏方发展

膏方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辨证论治为基础,强身与疗疾相结合,疗效明显、服用方便的中医特种保健品。膏方乃我国传统医药学之瑰宝,长期以来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发展,在去除疾病、改善体质、补益虚羸、延缓衰老等方面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