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百科 阴损寒化之体质致胃痛的自我诊断和治疗
Posted 胃痛
篇首语:做了好事受到指责而仍坚持下去,这才是奋斗者的本色。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医学百科 阴损寒化之体质致胃痛的自我诊断和治疗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医学百科 阴损寒化之体质致胃痛的自我诊断和治疗
脾胃乃在人体中部,除了天生的一点真「元气」外,生下来的那一刻起,就全靠后天各种营养物质来补给,这些物质来自于脾胃的生化气血,脾胃乃谓五谷浩瀚之海洋,气血生化之源泉,全身脏腑之络根,是人体赖以自下而上的重要条件。几千年来,历代医家把脾胃称「后天之本」。因而特别注重脾胃在生活中「作功」时能否运转正常,这就要靠我们自己如何调理脾胃了。脾胃世居人体中焦,它的主要任务是接受五谷杂粮、肥甘厚味,担负着气血生化和濡养四肢百骸的重任,是维持人体生命体征的主要器官,早在若干年前《内经》就指出:「脾胃者仓禀之官,五味出焉。」在《素问·秘典论》曰:「谷气通于海。」《素问·刺梦篇》也说:「坎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经四布,五经并行。」《素问·经脉别论》再度指出:「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而死。」若要水谷化生气和血,是一个非常繁杂的过程,它们与五脏六腑息息相关、紧密相连,而在整个人体里,脾胃是最关键的器官所在,人体的精、气、神、血全靠水谷精微的化生来濡养。所以,我们说人体的精气神来源于脾胃的转换功率。「得谷者昌,失谷者亡。」《内经》对脾胃的作用功分析得很透彻,「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可以这样说,脾乃孤脏,在五行中,它属土,土生气血,以灌四面八方之经络,也因于脾,以养禀赋。脾乃气血之根,变化乃赤终为血,有人说「脾生血、统血」之功。又《素问·阴阳应像大论》曰:「脾生肉……」。《素问·痿论》指出:「脾主生之肌肉。」又有「脾舍义」之说,这说明了脾与精神明器中关系非常。但脾的生理特征是特别恶湿,「口为脾窍」;人体的嘴唇与脾相连,是脾的外在联系部件,人体之官窍取之于脾胃。
脾胃稳居人体中脘部,若胃脘发生疼痛,古人称心痛。如《医学·正传》云:「古为九种心痛,详其所由,皆在胃脘,不实不在于心。」这确实道出了心脏疾患所引起的心痛症。《内经》曾云:「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这在病案处治时应该很好的区别才是。
胃痛发生的主要原因在于:一为忧思恼怒,喜于事常,肝气衰减,以致横逆犯胃,在治疗上应以疏肝、理气为主要手段;二是脾健运权,和降有灭,此时在治疗上采取温通、补中益气的方式较宜,以期恢复脾胃功能。
脾胃病机主要表现:
忧思恼怒,此因「喜、怒、忧、恐」之因,致损元气,
助心火。实际上,火与元气是誓不两立的一对矛盾体,火盛侵占土位,此「忧」病也;「情」志不舒,每每会引起心火翻盛,心火盛则占据土位之主位,损伤元气,李氏以心火为阴火,更是脾火、肾火统被称为阴火,这里的阴火即是为虚火。并且指出相火与心火密切相关,心火不静则相火乱动耳,火与元气是一对相互对立的矛盾体,一胜又一负,火伤元气后,就成了偷盗元气的「江洋大盗」。众所周知,相火不能濡养脾胃。元气的生长靠少火,少火是命门之火,或者说是肾又是元阳较为准确些,命门之火与元气是一对相互倾慕、相互资生的一对恩爱情侣,但有的时候,肝肾的「阴火」离位于坎位,有时是「生气」的少火;有时是「食气」的壮火,大助心火上「天梯」,又损坏脾胃之元气。「阴」火升得越高,元气就会被打入「十八层」地狱,这使得脾胃不能安之若素了。「胃」痛也在所必然,正如沈金熬说:「胃痛,邪干胃脘病也,惟肝气相乘为尤甚,以木性暴,且正克也。」为此,肝胃阴亏,则常作发,当久痛入络后,会产生呕吐鲜血、黑便等症。
嗜食生冷,饥饱无常,脾胃受损,当然,禀赋也有关系,不足则无阳气,无阳气则寒自生,偶感劳累,寒邪自作乱,饮食无节,先伤其胃,胃累及脾,以致脾病。「夫饮食不节则胃病,胃病则气短,精神少而生大热,有时而显虚火上行,独獠其面。……胃即病,脾无所禀受。……故亦从而病焉。」
劳倦:
「形体劳役则脾病,脾病则怠惰嗜卧,四肢不收,大便泄泻;脾即病则胃不能独行津液,故亦从病焉。」如果劳累过度,不但损伤脾,还会累及肌肉。由于因为胃不能独于津液,必以脾机相合,脾虚即不能帮助胃输布津液,故此脾病必然累及胃以致病。
外邪:「肠胃为市,无物不受,无物不入。若凡寒、暑、湿、燥,一气偏胜,亦能伤害脾胃,观症用药者,宜详审焉。」这也说明了外感寒邪的危害性。
综述所因:李氏认为精神为之主导:「先由喜、怒、悲、忧、恐,为五贼所伤,而后胃气不行,劳役饮食继之,则元气乃伤。」元气被灼伤后,「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然感受外邪,可它们又相互影响,相互累积,无有一家独言也;除此之外,还有虫积、痰饮、瘀血等也可致脾病。
实际上,只要脾胃有内伤,就失去了脾胃对气血的生化职权,不能使气血运及周天,不仅导致五脏六腑产生病变,还会使四肢九窍发生病变。李氏认为:「胃虚则五脏六腑、十二经、十五络、四肢皆不得营运之气,而百病生焉,岂一端能尽之乎?」无论是生理、病理各方面都有赖于脾胃的正常运转来改变的功能是否正常。
胃脘病,主要系在胃脘部近心窝处进行,多从虚实寒热为主导,痛时可连及肋、背部,有呕吐、吐酸、嘈杂、黑便
等症,这一点,李氏有独到见解之处,他说:「胃中元气盛,则能食而不伤,过食而不饥。脾胃俱旺,则能食而肥;脾胃俱虚,则不能食而瘦,或少食而肥,虽肥而四肢不举;盖脾虚而邪气盛也。又有善食而瘦者,胃伏火邪于气分则能食,脾虚则肌肉削,即食亦。」
脾胃病,多半发生「阳气不足」,应升发阳气。如:嗳气常发而频繁,苔多薄白,脉象沉细。
情乃不舒,肝气郁,不疏泄,此致肝郁横逆,胃脘隐隐。
治法:疏肝解郁,行气止痛。
用柴胡舒肝散加附子:
附子、柴胡、陈皮、川芎、升附、芍药、枳壳、甘草、生姜、大枣。
由于此症阳气不足,故用附子,附子乃大辛、大热、大毒之物,用时请多加注意,这里我推荐5克,需先煎煮一小时,煎时加15克甘草,15克绿豆,10片生姜同煎,三物可去附子毒,服时加五十克白蜜,若有中毒时,就立即吃白蜜,从五十克到五百克不等。这样就可以做到万无一失了[中毒现象为:泄泻、恶心、呕吐、昏厥等。],因附子补阳气很快。
肝喜条达,而恶郁结,情志不遂,疏泄无权,肝郁无解,柔顺不畅,暴怒异常,胃失和降,气逆犯胃,故呃频频,脉弦沉。
方中柴胡,味辛苦寒,归肝、胆经;「性轻清,主升散,味微苦,主疏肝气」。为君:香附,辛、微苦、性甘平,归三焦经,入肝理气;川芎:味辛、温,行气活血;陈皮:温,理气宽中,和胃;枳壳:苦、辛、酸、寒,归脾经、胃经,行气止痛;芍药、甘草养血柔肝。
脾胃虚寒:
胃痛隐隐,清水常泛,喜温喜触,四肢不温,无神力乏,舌淡苔白,脉虚软。
脾寒虚弱,纳差,气血运化无权。得温寒去消,痛减。脾为四肢主官,阳虚则无力,脾阳不奋,故舌淡苔薄白。
治法:宜温脾健胃。
此处:吾用附子白术加血府逐瘀汤:
丹参、红花、当归、穷芎、白芍、牛膝、桔梗、柴胡、丁香、枳壳、甘草、附子、白术、姜、枣。
方解:
附子乃温热之物,用它来温中,可获奇效;生姜能够散寒蠲饮降逆;白术、枣、丁香、枳壳、甘草能够健脾和中;丹参、红花、当归、苍芎、白芍、牛膝、桔梗、柴胡活血化瘀、升降合一。此方气、血、阳气三补,效果奇特。
血瘀:
痛有定处,食后尤甚,还有吐血、黑便等,痛时久常,脉络伤坏,黑便数十年。
治法:
首先必须要分清虚与实,实症应该通络活血;虚者晕目弦紧,治宜养血、止血、柔肝为主。
用失笑散加附子、茴香、艾叶、炮姜组合。
汲药、乳香、姜黄、五灵脂、附子、小茴香、艾叶、炮姜。
此方有温中阳、散寒、通利血脉、散舌面瘀斑之能,相须为用,服时加点醋方好,若气滞留驻,加川楝子、元胡以行气止痛;有瘀斑,以致心腹痛,加山楂,并用砂糖调服。
虚症:
用调营敛肝饮为主方:
归身、白芍、蛤粉炒阿胶、枸杞、五味、川芎、炒枣仁、茯神、广皮、木香、生姜、大枣。
方解:
当归、川芎、阿胶用来养血止血;枸杞、五味、枣仁、茯神用以柔肝敛肝,如仍止不住血,则加三七、白芨。若舌淡少气,脉弱者,则加人参、黄芪、白术、炮姜以益气扶正气,如有虚热之象,可加生地、玄参、丹皮以滋阴谅血。
文南摘录:
《素问·玄机原病式》:「酸者,肝之味也。由火盛制金,不能平木,则肝木自甚,故为酸,如饮食热则易于酸也。或言吐酸为寒者,误也。如酒之味苦性热,饮之则令人不色赤气粗,喜怒如狂,烦渴呕吐,皆热症也,其吐必酸,为热明也。」
《医学新传》:「所痛之部,有气血阴阳之不同,若概以行气消导为治,漫云通则不能,夫通则不痛,理也,但通气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上逆者使之下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之温之使通,无非通通之法也。若必以下泄为通,则妄也。」
《程杏轩医述》引李东恒:「吐酸者,甚则酸水浸其心,令上下牙酸涩,不能相对,以辛热疗之必减。酸者收气也,西方金旺也,寒水乃金之子,子能令母实,故用热剂泻其子,以泻肝之实,若以病机之法,作热效攻之,误矣。杂病醋心,浊气不降,欲为中满,寒药岂能治乎?」(周光禄)
相关参考
阴损寒化之体质于去年初引发我多种病案。如:结肠癌、重症肌无力症、脾胃虚弱症、支气管哮喘、痰饮、口腔溃疡、高脂血症、中风等。每日大便6-7次,于是,我分别找了数位中医师诊疗,吃了他们给我开的处方药后,不
咳嗽主要是由位居上焦的肺所患病案之一。本症的产生,有外邪侵略。肺卫染受,肺气无法「畅所欲言」,以致咳嗽。其它脏腑的功能若不能正常运转,也会生此病。如:中阳不振致湿生痰,上略及肺。或肝阳上亢,火气上辱于
泄泻,御指大便习惯性改变,次数增加,粪便稀薄,甚至是水样便。《内经》一书把它称为「泄」,至此就有「濡泄」、「飨泄」、「洞泄」、「注泄」等称谓。汉唐书称之为「下利」。宋代以来就一直叫「泄泻」。历代医家也
体质虚弱之人,常因外感风寒、内伤凉性饮食而致胃痛发作,秋末冬初尤为多见。下面介绍几则行之有效的验方,供患者选用。1.高度白酒50毫升盛在小碗里,打入一个鸡蛋,把白酒点燃,酒烧干了,鸡蛋也熟了,早晨空腹
胃痛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病程较长,且易反复发作,严重影响人们的工作和学习。本病多见于西医的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下垂等。中医通过辨证论治,采取不同的方药进行治疗,疗效较为可靠。兹介绍如下:寒邪客
临床上,胃痛证往往虚实夹杂,用药必须对症下药。治疗胃痛,中医通常分为胃寒、胃虚、胃气三种证候。就常见的胃痛证候来说,胃寒痛指的是爱吃生冷食物、直接受寒气所诱发的胃痛;胃气痛指的是气机郁滞所诱发的胃痛;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证的临床常见多发病证。其特点为病程长,易反复发作。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饮食结构的改变,其发病率呈逐年增高趋势,严重危害着人民
成肇仁教授是全国知名伤寒学者,教书临证30余载,学验俱丰,尤善治胃病,疗效显著。病因病机成肇仁认为胃痛者虚实寒热错杂,但以「脾胃虚-气滞-湿阻」者为多。脾为太阴湿土,喜燥恶湿。脾虚不运,湿浊内生,湿阻
胃痛可发生在多种胃病中,古方游仙散由草果、延胡索、五灵脂、没药等组成,具有行气化瘀止痛作用,沈舒文在此方基础上配徐长卿,形成治疗胃痛的配伍组药,治疗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等胃痛明显者,尤其上述胃病因饮食
沈XX,男,63岁,本院干部。1964年4月23日诊。发热四天,午后体温较高,身倦纳少,口淡不思饮,咽间有痰粘滞,曾自服辛凉清解之剂,反致便溏,小便小,未获汗出,又续进苦寒清泄,病情转重,不能工作。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