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百科 中医治多汗症
Posted 黄芪
篇首语:忘记你是个女孩,然后像爷们一样去奋斗!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医学百科 中医治多汗症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医学百科 中医治多汗症
皮肤出汗过多或稍动就出汗,称为多汗和自汗症。中医认为本病多因脾胃湿热,蕴蒸肌肤,迫津外泄而致,或素体阳气不足,腠理不密,卫外不固,津液外溢而致。同时亦与精神紧张、焦虑、恐怖、愤怒,以及某些疾病如神经官能症、甲亢等密切相关。多为对称性发生于手掌、足底、前额、腋部和外阴等处,尤以手掌、足底为多见。若情绪激动或紧张时,汗珠可呈点滴状滴流。中医治疗多汗症有较好疗效,其治则为清热利湿止汗,益气固表止汗。这里介绍几则行之有效的方药。1.熟附片30克(先煎),肉苁蓉、生地黄、山萸肉、巴戟天、五味子各12克,党参、黄芪、桂圆肉各60克,鸡血籐18克,桂枝3克,生白芍9克,金樱子24克。水煎服,每日一剂,早晚服用。主要用于阳虚,营卫不固而汗出。
2.绵黄芪60克,陈皮50克。搓为细末,每次服9克,温开水送服。黄芪、陈皮有固营卫、益气不滞之功,如加上一味防风,则疗效更好。
3.经霜桑叶100克,研末煮粥食。
4.浮小麦24克,糯稻草30克。泡作茶饮,随时饮用。浮小麦、糯稻根有收敛止汗之效,对一般性多汗有效。
5.五倍子30克,首乌、黄柏各18克。共研细末,用时取米醋5毫升左右,将适量药末调成糊状敷在肚脐中,外用塑料纸覆蓋,胶布固定。自汗者清晨敷入,晚间取出;盗汗者晚间敷入,翌日清晨取出。
6.石膏、白矾、黄芪、黄芩、黄柏、吴茱萸、五味子各适量。共研为细末,撒阴部多汗处,每日两次,10日为一个疗程。一般用药1~2个疗程可见显效。
7.白矾、葛根、生牡蛎各30克。水煎3次后合并药液,约得药液2000毫升,放入盆内,趁热把手或脚浸泡在药液内(以皮肤能耐受为度)。每日3次,每次20~30分钟。一般连用2~5天可见显效。
相关参考
本病属中医学中「汗证」、「虚劳」等范畴。男子房汗不足为奇,然汗出过多则属病态。本病以虚证为主,多为气血阴阳不足。《黄帝内经》对汗的生理及病理有了相当的认识,明确指出汗液是人体津液的一种,并与精血液关系
《伤寒论》曰:「其脉浮而汗出如流珠者,卫气衰也。」汗出如流珠者,属于中医的多汗症。当代中医将多汗症分自汗和盗汗。在《伤寒论》中,并没有严格区分自汗和盗汗,同样一个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很多经方学者既用其治
绿汗一症,其汗出染衣如绿豆汁,胸胁胀满疼痛、口苦厌油,形体日渐消瘦,小便赤涩。现代医学认为,此症病因是内分泌紊乱。中医认为,此乃肝经湿热,治宜疏肝解郁,清热利温。现荐一验方于下:取焦山楂、炒栀仁、茯苓
冻疮是由于寒冷引起的局限性皮肤炎症性损害,多由长期寒冷与潮湿,导致血管收缩,久之扩张,静脉血瘀,大量血浆渗出所致。另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外周血液循环不良,手足多汗,缺乏运动及多种慢性疾病有关。中医认为
汗的病变可以是汗腺自身发病,亦可由全身性疾患引起,或是皮肤病变累及汗腺。因此,观察汗的变化,对于辅助诊断、治疗某些疾病,尤其对某些皮肤病,具有较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就与皮肤病有关的汗的病变,在中医辨证
1.取仙鹤草50克,用开水冲泡,加盖焖30分钟,代茶频饮。尤适宜糖尿病伴腹泻者。2.取地骨皮10克,用开水冲泡,加盖焖5~10分钟,代茶频饮。尤适宜糖尿病伴多汗者。3.取枸杞子15克,用开水冲泡,加盖
陈某,男,42岁。疲劳乏力年余。患者平时工作繁忙,性格内向,一年前因与家人争吵后情志不舒,渐觉疲劳乏力、头晕头痛、记忆力下降、发热多汗、肌肉酸痛、困倦乏神、失眠多梦、食欲不振、寐不解乏。多方求治,查肝
1、陈小麦60克,大枣15枚,甘草30克。加水4碗煎成一碗,临睡前服。特别适应于更年期妇女及失眠多汗虚弱者。2、莲子30克,百合15克,冰糖适量。将莲子、百合共煮成汤,加冰糖调味,临睡前服。适用于虚热
夜交籐又名首乌籐,为何首乌的籐茎。味甘微苦,性平,归心、肝经,有养心、安神、通络、祛风的功效,可用于治疗失眠症、劳伤、多汗、血虚身痛、痈疽、瘰疬、风疮疥癣等病症,现介绍其治病验方如下。一、失眠:夜交籐
病毒性心肌炎是病毒侵犯心脏,以心肌局限性或弥漫性病变为主的疾病,有的可伴有心包或心内膜炎症改变。以神疲乏力,面色苍白,心悸气短,肢冷多汗为临床特征。其临床表现轻重不一,轻者可无明显的自觉症状,只出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