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百科 中医人文关爱的基本理法
Posted 阴阳
篇首语:不塞不流,不止不行。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医学百科 中医人文关爱的基本理法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医学百科 中医人文关爱的基本理法
中国哲学的主要课题是生命,就是我们所说的生命的学问。它是以生命为它的对象,主要用心在于如何来调节我们的生命,来运转我们的生命,安顿我们的生命。这就不同于希腊那些自然哲学家,他们的对象是自然,是以自然界作为主要课题。《周易》云:「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这既是中国哲学的终极目标,也是中医哲学的终极目标。辨而析之,儒释道哲学旨归,无不如是。《道德经》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中庸》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表明儒家注重人类对天道、天命的认知。《心经》说:「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是彰明佛家妙和精神的追求,都是身心统一的哲学,都具有至极深厚的人文关爱精神。
对应传统中医,《周易》作为中国哲学的集中代表,它通过理、气、象、数融汇贯通,以上提之法,昭示了人类觉悟生命的关键;而《黄帝内经》与《神农本草经》,则是中医的根本经典,它通过阴阳、脏腑、气血、经络、药食的阴阳平衡,以下委之法,为人类指明了身心统一,精、气、神一贯的实践通途。
这个关键与通途,是《周易》指明的「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人文关爱的宗旨。落实到人类生命自身,从养生而言,就有养形、聚精、炼气、存神各层面的不同;从治病而言,就有「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理念法则;从康复养命而言,则有「带病延年」与「寿终正寝」。传统中医身心统一哲学对人类最大的贡献,在于她最早指明了中医的对象是综合的「人」,而不是单纯的「病」。故中医作为生命的科学与艺术,其人文关爱的基本理法,是以身心统一主体性哲学为根本,保全生命为基础,炼养生命为通途,直至拓展生命的景观,升华生命的品质。
概而言之,自下而上,是自律养形无伤身心,平衡阴阳调和身心,炼养精气净化身心,觉悟性灵全活身心。
自律养形无伤身心
中医养生,必先养形,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养形首在无伤。想要无伤,必须自律。
1、人是万物之灵
天地之间,无论胎、卵、湿、化、羽、鳞、介、甲,人一是更能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相比其他生命体来说,能自己制造工具并产生宗教;二是从人类生理基础而言,人类的经络系统,较其他生命体更为完善与灵耀。
2、人的缺陷明显
《淮南子》说:「人以之走,兽以之奔,鸟为之飞,凤为之翔。」说明人善走而不善奔跑,更难以高飞深潜。不仅如此,《黄帝内经》更说到七情(喜、怒、惊、恐、忧、思、悲)内伤与六淫(风、火、暑、湿、燥、寒)外感,对人体的种种侵蚀,加上《阴符经》:「天生天杀,道之理也。」说明人世间绝没有不生病与不死的人,也说明人类的生存发展是有根本限制的。
3、自律是「无伤」的根本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这便是中医自律的道理,自律才能无伤身心,不自律就绝对要损伤身心,这也是后世孙子兵法「先为不败」的道理。
《吕氏春秋·本生》也提出「以物养性,非以性养物」(物质是用来养育身体的,而不是用身体去养育物质)的观点,于是「利性取之,害性舍之,此全性(无伤)之道也」。该文还具体说到,圣人对音乐、女色、滋味等,对自己身体有利的就取用它,对自己身体有害的就放弃它,是保全(无伤)身心性命的达道啊。以是因缘,我们不难认知中医身心统一哲学思想给我们的昭示,即人立身于天地之间,当自律身心,小而言之,饭不多吃,衣不多穿,节制物欲,不妄言,不妄想,身心统一;大而言之,人法天地,正位守位,尽人道的责任义务,使天人相应。
平衡阴阳调和身心
平衡阴阳,是依于身心统一哲理,就人类生命所及,近便择法,调和身心。
《黄帝内经·阴阳应像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接下来,又说:「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天覆地载,万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阴处,名曰阴中之阴;则出地者,名曰阴中之阳。阳予之正,阴以之主;故生因春,长因夏,收因秋,藏因冬。失常则天地四塞,阴阳之变,其在人者,亦数之可数。」
道与阴阳的造化,表现于日月的运行、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星宿的标志、斗纲的指向,一句话,是因为空间的转化,我们这个地球世界的时间就显示出来了。加上气象的变化,时令的迁谢,物候的移换,形成了三阴三阳,五运六气,生化之机永无止息,所谓「生生之谓易」。人与天地相统一,单从人体生理来讲,它是以脏腑为中心,经络为通路,五官七窍为外应,躯体百骸为城廓,毛窍汗孔为藩篱,精气神为主宰的一个有机的整体。
故依据中医哲学思想,平衡阴阳就要「择居处」、「适寒温」、「和饮食「、「知时节」、「调情志」、「治未病」,使调和身心。
炼养精气净化身心
《黄帝内经》说:「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像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这中间最关键的一句,即「逆从阴阳」,昭示了人类从后天返归先天之道。藏医学隆钦巴传承指出,人一旦出生,其一期生命的呼吸基本是恒定的(健康成年人一昼夜呼吸21600次)。因此,倘若炼养精气,将呼吸变慢,是不是可以相对净化身心并延长寿命呢?
中国传统的训练方式,从「行气铭」与汉代导引(现存有马王堆导引图)开始,均以中医经络为张本(内联脏腑,外联五官九窍筋骨皮肉),讲求精、气、神一贯,而以呼吸为下手方便。
觉悟性灵全活身心
《周易》说「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其方法,就是炼养身心,以德全道觉悟性灵,全活身心以至升华生命。《黄帝内经》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
提挈天地
把握阴阳
呼吸精气
独立守神
肌肉若一
故能寿蔽天地
无有终时
此其道生。」这就基本说到中国人追求生命主体精神的最高境界了,也是中国哲学觉悟性灵全活身心的根本。在炼养精气的基础上,进一步调身、调息、调心,以觉悟性灵,全活身心,属于炼神还虚的功夫。
这是中医人文关爱的基本情形,以法术敷设而言,则以简便廉验为总摄;从道的追求而言,旨在安立升华人类的自然生命、社会生命与精神生命,在身心统一的前提条件下,以自律养形、平衡阴阳、炼养精气、觉悟性灵为阶次。真正明白这些道理并努力实践,不仅养生,更立生与达生矣。
相关参考
科学与人文中医学具有科学与人文双重属性已成为学术界绝大多数人的共识,但是对二者主辅轻重及相互之间的关系仍多有歧义。当前对这一问题认识偏差的关键并不在于中医学科学与人文成分的实际比重和主辅关系,而是学界
医学是一门特殊的学问,它是关于人的生命的科学,而人又是世界上最复杂的一种存在。医学的人学属性,决定了医学从业者要有更多的人文情怀。今天的医学生需要读更多的人文书籍,给自己的医学头脑以更多的人文滋润。对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医文化是中医医院特有的文化,是中医药行业的精神家园。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曾指出:加强中医药机构文化建设,塑造中医药行业特有的人文精神、人文环境
「梨花风起正清明」,转瞬又到清明节了。清明节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和独特的文化礼俗,中医药文化就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清明踏青强身健体 《岁时百问》云:「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此时春暖花开
仰观星光璀璨的华夏文明,祖国医学是其中耀眼闪亮的恒星之一,她用强大的力量护佑著华夏子孙健康强盛繁衍至今。然而,在科技发达、人文鼎盛的今天,只因中医学的许多理论不能为现代技术所论证,而让这千年瑰宝成为一
@孔令谦:在现代科技突飞猛进的今天,中医教育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教育产业化等,使中医师承教育这一传统形式逐渐淡化,中医人文精神没能得到很好的继承,学校虽多虽大,但没有大师,
中医学是整体医学而不是局部医学,是动态医学而不是静态医学,是功能态医学而不是形态(解剖)医学,因而有着自身独特的诊治及预防疾病的原理。 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原理诊断就是诊察了解、分析判断的过程。医学诊
医学模式的转变和中医药走向国际化的大趋势,对中医药创新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上海中医药大学重点突出中医药人才培养「重传承、重实践、重人文、重创新」的特点,以「提供资源、加强指导、注重评价、综合配套」为原
原则有三:整体审察、诊法合参、病证结合。一、整体审察整体审察是中医学的基本概念之一。诊断疾病时的整体观念,是指要考虑整个人体(内)与自然环境(外),或称「审察内外」。因此,整体观念包括两个内容。1.人
(三)中医分析判断疾病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中医根据诊察了解收集到的患者的症状资料,通过逻辑思维分析,即可分辨「藏于内,现于外」的「藏象」所反映的人体的内部变化,作出「病」、「证」的诊断结论。1、由「感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