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百科 通脘清腑疗胃轻瘫

Posted

篇首语:如果惧怕前面跌宕的山岩,生命就永远只能是死水一潭。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医学百科 通脘清腑疗胃轻瘫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医学百科 通脘清腑疗胃轻瘫

胃轻瘫」,即胃轻瘫综合征,其表现为食欲不振,上腹部饱胀,恶心,呕吐,胃痛,便秘等症状,这与胃肠植物神经的正常功能减退,进而导致胃肠排空延迟有关。中医学认为,背为阳,腹为阴,腹部是五脏六腑所居之处,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阳阴肝经及任脉通行之地,因而腹部被喻为「五脏六腑之宫城,阴阳气血之发源」,是气机升降出入之处所处。胃轻瘫可通过中医按摩之颤动、清通六腑、分推阴阳、狮子摇头等手法,以疏理气机,调理脏腑,同时也可以通过腹壁神经反射调节作用,促进胃肠蠕动,有助于「胃轻瘫」的治疗。
疏通胃脘
两脚站立,自燃分开,全身放松。两掌心向下,重叠,右掌在下,然后用右手的大鱼际部位放在上腹部中庭穴上(在胸骨体与剑突之间凹陷部位)用颤动下压3次,推到肚脐部,再翻掌心向上,用右手的小鱼际部位,颤动上推,推至中庭穴,往返5~7次,每日2次。在颤动的过程中从中庭穴经过巨阙、上脘、中脘、建里、下脘、水分,至神阙穴。此法有健脾和胃、和中降逆、消积化滞、清热化痰等作用。
清通六腑
两手掌朝下,用双拇指鱼际部位的反射区,自两侧的天枢穴(肚脐旁开2寸)向下推抹至腹股沟处,经过外陵、大巨、气冲、髀关四穴,反复5~10次,有清通六腑,调理胃肠,行气止痛之功。
分推阴阳
两手掌朝下,自然分开,用双拇指从中脘穴(脐上4寸),左右八字分推,逐渐到下腹股沟处,反复5~10次。这些部位是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少阳胆经必经之路。此法具有疏肝理气,健脾和胃等作用,可治疗胃脘痞满、消化不良等。
狮子摇头
单手(右手)拇指与其余四指,放在双侧天枢穴,连续提拿3次,然后提起向左右摇动5~8次,有调理胃肠,行气活血之功,可促进胃肠消化吸收功能。
敲打足三里
取坐姿,屈膝垂足,犊鼻下三寸,用保健锤敲打左右足三里穴,每日2次,每次各50~100下,有调理脾胃,疏通经络,镇痉止痛之功效。足三里为胃经之合穴,具有保健、长寿之功效,是治疗胃肠病及其他病症的主穴,用途广泛。

相关参考

将吃出来的消化不良吃回去 消化不良怎么办

你有食欲不振、进食后腹部饱胀,腹部有压迫感和(或)腹痛,烧心,轻度恶心、呕吐等症状吗?如果有的话就说明你消化不良,消化不良是由胃动力障碍所引起的疾病,也包括胃蠕动不好的胃轻瘫和食道反流病。吃出来的消化

医学百科 腔隙性脑梗死针刺通络效堪夸

腔隙性脑梗死是指脑血栓最轻的一种病症,是脑干或大脑深部小动脉的闭塞,约40%的患者无症状。常见患者病灶对侧上下肢轻瘫或偏瘫,或功能障碍,但无失语证,也有仅表现为感觉异常,皮肤麻木不仁。本病属中医「中风

《针灸资生经》 胃痛(寒热)

鱼际、疗胃气逆.(明)分水、治胃胀不调.(见腹痛.)铜云、胃虚胀不嗜食.鬲俞、治胃脘暴痛.(铜见呕吐.)下管、治腹胃不调腹痛.(明见腹坚.)肾俞、主胃寒胀.(千见食多.)胃俞、治胃中寒.(铜见腹胀.)

沙参怎么用?《千金翼方》 沙参

味苦,微寒,无毒。主血积惊气,除寒热,补中,益肺气。疗胃痹,心腹痛,结气,头痛,皮间邪热,安五脏,补中。久服利人。一名知母,一名苦心,一名志取,一名虎须,一名白参,一名识美,一名文希。生河内川谷,及冤

沙参怎么用?《证类本草》 沙参

[i](沙参一_图缺)[/i][i](沙参二_图缺)[/i]味苦,微寒,无毒。主血积惊气,除寒热,补中,益肺气,疗胃痹心腹痛,结热邪气,头痛,皮间邪热,安五脏,补中。久服利人。一名知母,一名苦心,一名

沙参怎么用?《新修本草》 沙参

味苦,微寒,无毒。主血积惊气,除寒热,补中,益肺气。疗胃痹心腹痛,结热邪气,头痛,皮间邪热,安五脏,补中。久服利人。一名知母,一名苦心,一名志取,一名虎须,一文希。生河内川谷及宛朐般阳续山。二月、八月

《外台秘要》 胃实热方二首

千金凡右手关上脉阳实者,足阳明经也,病苦头痛,(脉经云阳中坚痛而热)汗不出,如温疟,唇口干,善哕,乳痈缺盆腋下肿,名曰胃实热也。疗胃实泻胃热汤方。栀子仁(二两)芍药(四两)白术(五两)茯苓(三两)生地

《外台秘要》 胃虚寒方七首

千金右手关上脉阳虚者,足阳明经也,病苦胫寒不得卧,恶风寒,洒洒自急,腹中痛耳虚鸣,时寒时热,唇口干,面浮肿,名曰胃虚冷也,又疗胃虚冷,少气口苦,身体无泽,补胃汤方。防风柏子仁细辛桂心橘皮(各二两)芎吴

医学百科 中医心身医学和刚柔辨证

中医心身医学起源于《周易》,在《内经》、道学、道教及内丹学中均有较详细记载,后来成为中医学之一部分,历代均有发展。进入21世纪,随着疾病谱的改变,中医心身医学正式建立并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中

医学百科 重温医学史 沉思中医学

中医学的积累、传承和发展与西方医学的覆蓋、更新、发展道路不同。从古希腊、古罗马医学的消失,我们是否能从中得到一点警示:中国医学还得按自身的发展规律走自己的路。我们这一代人只能为中医学大厦添砖加瓦,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