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百科 《伤寒论》词义札记

Posted

篇首语:只要持续地努力,不懈地奋斗,就没有征服不了的东西。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医学百科 《伤寒论》词义札记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医学百科 《伤寒论》词义札记

《伤寒论》是中医的经典著作,但其写作年代久远,有个别文词古奥难懂,今就其中几个词义提出一点看法,以期能更准确地理解原文。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五》:「温覆令一时许,遍身zhizhi,微似有汗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
句中「似」字今人大多不注,认为与现代汉语相同,是「好像」之义。照此理解,岂不大误。因全句是说:让病人发汗,只是不能使病人大汗淋漓。可见,把「微似有汗」译为「稍微好像有汗」,岂不前后矛盾?
「似」不是「好像」,而是「连续」、「接续」之义。
《广雅·释诂》:「似,续也。」清·王念孙《广雅疏证》:云「似者,《小雅·斯干篇》:『似续妣祖』。《周颂·良耜篇》:『以似以续』。毛传并云:『似,嗣也』。」「嗣」即「连续」、「接续」之义。可见,「微似有汗益佳」是说:稍微连续出汗最好。「似」作「连续」之义,《伤寒论》中并非此例。该篇下文的「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及「上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句中的「似」都是「连续」之义。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句中的「若」今人大多理解为「如果」之义。此乃大误。其原因是该句错误句读而导致错误的理解。「若」前面的逗号应去掉,作「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若」是选择连词「或者」之义。
清·王引之《经传释词》:「若,犹『或』也。」《汉语大字典》:「若,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或』、『或者』。」并举有许多例证,兹不赘引。另外,从上下文来看,用冷水潠(喷洒)之或灌(浇灌)之,病人热邪都会被遏止不能去除。其实,下文有「若以水潠之洗之,益令热劫不得出。」可知,如果把「若」解为「如果」,上下文义不连贯。其实「若」表示「或者」之义,在《伤寒论》中较多。《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第四》云:「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微烦,小便数,大便因硬者,与小承气汤和之愈。」句中三个「若」都是「或者」之义。
陷脉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眴,不得眠。」今本大都按以上标点,误。
「陷脉」当为一词,不可分开,今人因错误断句,而导致错误理解。如郭蔼春《伤寒论校注语译》注云:「额上陷:额部两侧太阳穴处陷下不起。」《内经讲义》注云:「额上陷,脉急紧:指额部两旁(相当于太阳穴)凹陷处动脉拘急。」造成此误的原因,是沿袭古注所致。成无己注云:「若发汗,则上焦津液枯竭,经络干涩,故额上陷,脉急紧。」「陷脉」当是一个固定词语,不可分割,这在许多医经中可以证明。《灵枢·九针十二原》:「故针陷脉则邪气出,针中脉则浊气出。」张介宾注:「诸经孔穴,多在陷者之中,故凡欲去寒邪,须刺各经陷脉,则经气行而邪气出。」又《素问·骨空论》:「腨下陷脉灸之。」张介宾注:「陷脉,足太阳承山穴也。」可见,「陷脉」是凹陷处的动脉。后人不达,误把「陷脉」一词分割开来,造成错误的句读,从而又错误地理解。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当汗不汗,其人烦躁,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气但坐,以汗出不彻故也。」此段文字,今人大都按以上断句,并把「坐」解为动词「坐」,大误。因为通读《伤寒论》全书,论述咳喘的内容非常多,但没有「但坐」的描述。另外,从该条条文来看,「短气」只是表邪没能全部解除所致,不致于到「短气但坐」的地步。其实,这里也是误读后从而又错误的理解。
此文正确的句读应是「其人短气,但坐以汗出不彻故也。」「坐」是副词「因为」之义。清·刘淇《助字辨略》:「坐,犹云因也。」杨树达《词诠》:「坐,原因介词,因也。」「坐以」是同义词连用,「因为」、「由于」之义。唐·杜牧《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中「坐」就是因为之义。「坐」表原因,古例甚多,兹不赘引。
其实,从成无己的注释来看,成注云:「则痛无定处,或在腹中,或在四肢,按之不可得而短气,但责以汗出不彻,更发汗则愈。」可见,成无己也是认为病人「短气」,而非「但坐」。

相关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