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百科 中医诊治疾病的基本原理(上)
Posted 中
篇首语:知识投资收益最大。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医学百科 中医诊治疾病的基本原理(上)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医学百科 中医诊治疾病的基本原理(上)
中医学是整体医学而不是局部医学,是动态医学而不是静态医学,是功能态医学而不是形态(解剖)医学,因而有着自身独特的诊治及预防疾病的原理。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原理
诊断就是诊察了解、分析判断的过程。医学诊断是医生的认知活动过程。不同的医学诊断活动,有着各自不同的诊断依据、原理和方法。
(一)中医认识疾病发展的基本理论模型
1、「邪正相争」——最基本的病变发展演变规律
正常人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病变之时,「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是一切抗病因子和因素的总和,邪气是一切致病因子和因素的概称。
「邪正相争」导致出现「邪正盛衰」的变化,随着这种变化,可出现:正胜邪退,则病愈,或病情渐轻,向愈;邪盛正衰,则病重,或病情渐重,恶化。
2、阴阳失调——常人变为病人的关键
正常之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病变之时,人的阴阳失衡而出现阴阳盛衰,阳盛则阴病,阴盛则阳病;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3、气机逆乱——病变之人气机(功能)运行的状态及其规律
正常人体,气机的升降出入正常有序,升清降浊,气血条畅,五脏六腑通泰,四肢百骸得养,内外整体和谐,使得「阴平阳秘」而「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病变之时,气机的升降出入紊乱甚而逆乱,清者不升、浊者不降,「毒」邪内积;五脏六腑不调,四肢百骸失养,内外整体不和,则病变由生。
(二)中医诊病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1、以人体「藏于内,现于外」的「藏象」为依据和信息源
中医诊察了解疾病,可以不打开人体,不依赖解剖学知识和现代仪器,仅用望、闻、问、切「四诊」,靠医者的感觉器官,就能从人体外部获知人体内部变化的信息,进而查知其内部变化。
中医应用望、闻、问、切方法收集到的信息,就是从整体入手,收集和辨别人「藏于内,现于外」的「藏象」信息。如是,「藏象」就成为中医诊察了解、分析疾病的最基本的信息依据和来源。
2、「藏象」是人整体生命活动的具体反应信息
中医理论认为「藏于内之脏,必有形于外之象」,「有诸内,必形诸外」。因此,通过察外现之「像」,即可知内在之「藏」的变化。其原因和依据在于:
其一,人体以居于内的「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内连六腑、奇恒之腑,外连经脉、骨肉、皮毛,形成一个互为表里、如环无端、阴阳互根、气血流畅、内外互通的有机整体。
其二,人与外界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息息相关,内外互通。人体内外联系互动的生命活动过程,也是人体功能活动的过程,产生著大量的信息,发生著交流运动,形成生命活体的「功能态」信息而表现于外,从人体外可征可知。
其三,对「藏于内」而「现于外」的生命活体的「功能态」信息进行辨别分析的方法,蕴含和运用了现代控制论的「黑箱」理论原理。
3、察「像」知「藏」是中医诊病的根本途径
中医学对人体的认识不以解剖学的还原分析为主,而是以整体综合性地收集分析「藏于内、象于外」,「有诸内、必形诸外」的「藏象」为依据。
察外现之「像」而知内在之「藏」,就是通过分辨「藏于内、形于外」的人体「功能态」信息,诊病变化。依据分辨「功能态」信息诊病,其实质就是应用「生物信息学」原理诊病。
4、「以常衡变」是中医诊病的基本标准与参照方式
中医学认为,万事万物均由「阴阳」构成,均有「常」与「变」。天、地、人、事之「常」即为「阴平阳秘」,天、地、人、事之「变」即是「阴阳失衡」,或「阴盛阳衰」,或「阳盛阴衰」,甚则「阴阳离绝」。因此,以「阴平阳秘」所形成之「常」,衡量评价评判「阴阳失衡」所致之「变」,即为中医诊病的基本标准与参照方式。
「常」,即为常规、常理、常识、常量,具有相对性与广泛性。
「变」,即为变化、改变、异常。细细分辨,又有「常中之变」与「异常之变」的不同。
5、「司外揣内」与「见微知著」是中医诊病的基本方式
中医根据「有诸内,必形诸外」的藏象依据,通过察「像」知「藏」的根本途径,依据外在的「像」,综合分析推知揣测内在之「藏」的生理病理变化。
「司外」,就是紧紧地全面地抓住并分析人体内在之「藏」表现于外的「像」;「揣内」,就是依据外在之「像」,全面分析推知揣测内在之「藏」的状况。
「见微知著」蕴涵着「生物全息」的原理,揭示和反映出中医诊病整体分析的内在联系。中医认为,整体变化源于局部的变化,局部可显整体。这蕴涵着「生物全息」的原理。如:全身的气血、经气的运行,可在某一些特定局部反映出来。如:脉象、舌象等。
6、整体诊察与望、闻、问、切四诊合参
在整体观的指导下,中医既把握住人的整体联系,又注意分部位诊察,以全面收集病情资料;既分别运用望、闻、问、切四种诊法诊察病情,又强调将望、闻、问、切四诊的认识合参,印证、校验其真实性和有效性,以确保诊察结论的可靠性和全面性。
相关参考
《景岳全书·传忠录》认为问诊乃诊治的要领,临证之首务也。《儒门事亲》亦云:「凡有病妇,当先问娠,不可仓卒矣。」提示了妇科问诊的专科特点。由于妇科问诊的专科性强,涉及面广,因此临证时,既要有目的、有重点
概念是理论的基本要素,联系概念的判断即为理论的核心要素——基本原理,又是中医理论体系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理论体系的概念体系范围。首先要明确界定中医理论体系的概念体系范围的原则,其次要界定概念体系的
基本病机,是指在疾病过程中病理变化的一般规律及其基本原理。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与变化,与机体的体质强弱和致病邪气的性质有密切关系。体质不同,病邪各异,可以产生全身或局部的多种多样的病理变化。尽
心血管疾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对于常见病心绞痛的早期危险性诊断,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简便易行的方法。对于心绞痛和难治性心衰,提出用人参三七琥珀的不同配比组方,在临床上前景看好。对于高血压,提出了专方治疗。
原则有三:整体审察、诊法合参、病证结合。一、整体审察整体审察是中医学的基本概念之一。诊断疾病时的整体观念,是指要考虑整个人体(内)与自然环境(外),或称「审察内外」。因此,整体观念包括两个内容。1.人
中医诊断的痺证与现代医学的风湿性疾病内涵基本一致,是一组以疼痛为主要症状,病变累及骨、肌肉、关节、皮肤、血管等组织的疾病。其范围甚广,可包括与自身免疫密切相关的结缔组织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
我国是癌症发病率最高的国家之一,癌症也是我国中老年人中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在城市中,是各种疾病死亡的第一位,在农村居第二位。癌瘤不是一朝一夕发生的,而是经过一个十分漫长的病理变化过程,它的潜伏期相当长
阿尔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是退行性脑病中发病率最高的两种疾病,目前对其发病机制缺乏清晰认识,尚无确切有效的治法。基于「肾生髓」理论,中医学认为二者发病的基本病机属于肾精亏虚而致脑髓空虚,基本证侯同为肾虚髓
张仲景于《伤寒论》中论及黄疸,又于《金匮要略》中设黄疸病篇,今据两书探讨黄疸病证治规律如下。 黄疸正义 黄疸病可见于现代医学的多种疾病,尤以湿热交蒸所致的黄疸型肝炎较为多见。《内经》说:「湿热
风邪与肾脏病有着密切的关系,虽然临床上运用风药治疗肾性蛋白尿不乏其人,但对二者关系似乎探讨不多。笔者从风性开泄的病理特性与肾主闭藏的生理功能方面,略作探讨。 风性开泄是指风邪具有疏通、透泄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