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百科 中医之谈魂说魄

Posted

篇首语:人的天职在勇于探索真理。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医学百科 中医之谈魂说魄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医学百科 中医之谈魂说魄

中医所言之魂魄与民间相较,更倾向于实用,只探在生象,不究身后景。中医更多关注的是以之为概念的相关心理、生理与病理现象。
中医教材通常有一怪现象,「魂魄意志」几个字虽不少见,但解释却常语焉不详,没有展开来说。中医学的这种学术尴尬,皆因「魂魄」二字,与民间所言的「魂魄」字眼一般,似带巫韵,于是就成了一个学术心理上的无形雷区,怕一碰就会连累中医被疑为迷信或唯心。但「魂魄」的内涵于中医,真如民间?真有那么难说明吗?
《左传·昭公七年》云:「人生始化曰魄,即生魄,阳曰魂;用物精多,则魂魄强。」《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又云:「心之精爽,是谓魂魄;魂魄去之,何以能久?」孔颖达注解说:「魂魄,神灵之名,本从形气而有;形气既殊,魂魄各异。附形之灵为魄,附气之神为魂也。附形之灵者,谓初生之时,耳目心识、手足运动、啼呼为声,此则魄之灵也;附所气之神者,谓精神性识渐有所知,此则附气之神也。」《朱子语类·卷三》谓︰「人死则魂魄升降,日渐散而不复聚矣。」几段大意为:魂魄生来即有,阳神曰魂,阴神曰魄,为可附形与气的不同精神形式,不能离开人之形气而独立存在,机体死亡了,魂魄也将随机体的消亡而消解,顺带解释了魂魄各自的功能,这些注解当接近远古魂魄原意。
中医所言之魂魄与民间相较,更倾向于实用,只探在生象,不究身后景。更多关注的是以之为概念的相关心理、生理与病理现象。以下我们就先谈魂,后说魄,再论理。
  谈魂
说到医学之「魂」,不由想起了几年前的一宗轶事,《广州日报》在周末一般会有一个版面登载医疗信息,其中有一个医读问答之类的栏目。一天,一读者问:常处于将醒状态,意识渐清,但却支配不了身体,想动动不了,几经挣扎才能动,问是什么病?其中一个中医师的回答是:「这个病临床很少见,书本没记载,建议住院检查。」少见?这不是梦魇吗?有过这种经历的人恐非少数。另一个主任中医师说「这是大脑皮层过于兴奋」,仅此一句,再没下文,答了等于没答。
那么梦魇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呢?答:这是肝所藏的「魂」出了问题。但在现今的中医界,能将梦魇与「魂」相连的识见者,恐未过半。问题是,这本该是业界内的浅识、常识,但古之浅识却成今之高见,真令人啼笑皆非,现今中医学术之失神离魂,于此可见一斑。
关于「魂」,《灵枢·本神》的「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定下了基调。即魂受神支配,生理上,神动则魂应,魂动则神知;反之,凡神动而魂不应,或魂动而神不知,均属异常,《类经·藏象类》以「魂之为言,如梦寐恍惚、变幻游行之境皆是也」括其病理,并言明了神与魂的生理、病理关系是:神藏于心,故心静则神清;魂随乎神,故神昏则魂荡。
就病状言,「梦寐」是魂的第一种病状,但这里的梦不是指常态的梦,而是梦中惊骇、恶梦、梦游、梦呓、梦魇等非良性梦境。何以如此?还是以「随神往来者谓之魂」作据来分析:梦魇是神动而魂不应,故欲动而不能动;梦游是人在梦中游行而神不知、梦呓则是口说梦话而神不知,均属魂动而神不知。如此魂不能随神往来,不能与神相互乎应,故谓「神昏则魂荡」。
「恍惚」是「魂」的第二种病状,包括思维不能集中,谋虑功减,甚至思维散乱,谋虑不能。细心的人可能会发现:「谋虑」,这不是「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的「谋虑」吗?难道「谋虑」是「魂」的作用?确实,「谋虑」是「魂」的作用。当一个人心烦意乱、六神无主、坐立不安、谋虑不能时,我们最常用的形容语是「失魂」,这种说法实际直指中医「魂」的本义。
「变幻」则是「魂」的第三种病状,即出现各种幻觉,如幻视、幻闻、幻听等。幻觉以及思维散乱,谋虑不能等是精神疾患的常见症。夏子益《奇疾方》云:「凡人自觉本形作两人,并行并卧、不辨真假者,离魂病也。」由是观之,「魂」的病变不纯粹是现代心理学范畴的问题,也包括某些精神问题。
然则为何「肝藏魂」?还是由《内经》作答,《灵枢·本神》曰:「肝藏血,血舍魂」。言下之意有二:其一,血是魂活动的物质基础;其二,血是魂之舍。何为「舍」?「舍」者,居室也。换言之,「魂」就像一个居客,以血为舍,以血为涵,以血为养。故魂出问题,就习称为「魂不守舍」。
基于「魂」之所舍,它就有了自身的阴阳属性,一般以阴血为涵者,其性多属阳,魂亦如是,《说文解字注》曰:「魂,阳气也。」《人身通考·神》说:「神者,阴阳合德之灵也。惟神之义有二,分言之,则阳神曰魂,阴神曰魄,以及意智思虑之类皆神也。」以上梦中惊骇、恶梦、梦游、梦呓、梦魇,恍惚,变幻游行等病状也显示出「魂」具兴奋、主动的阳性特征。
血与魂之间,就是《素问·阴阳应像大论》所说的:「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的关系,也与肝所配的震卦之象相类,「魂」像震下之一阳爻,血似震上之两阴爻。肝血充足,则魂有所舍、所涵、所镇而不妄行游离,尤其是睡眠时,「人静则血归于肝脏」,魂得血养自不妄动。反之,若肝阴血不足,魂失所涵、所镇,就易自浮而动,不受神的支配,不能随神往来而见以上诸般病象。
又因魂属阳,故魂动之病,除肝阴血虚外,亦可因肝火、肝阳之热扰而动,此「同气相求」也;若虚衰或重病之人见之,则有阳虚阳浮之虞。
魂之病,从治疗角度,多心肝、神魂并治;治其本多滋阴补血,清火潜阳。治其标则安神定魂。药物则因魂易浮越而多选具镇敛作用之琥珀、龙骨、牡蛎、朱砂等。若病为它脏腑所及,则兼治它脏腑疾患。
  说魄
《灵枢·本神》曰:「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即父母生殖之精结合瞬间,就有了魄。《灵枢·本神》又曰:「肺藏气,气舍魄。」可见魄为先天所得,成于父母并精;以肺之气为舍、为充、为养。精足、气足则魄强而用,精神乃治。
那么,魄的功用与魂有什么区别?又主要显示在那些方面呢?《朱子语类·卷三》曰:「人之能思虑计画者,魂之为也;能记忆辩别者,魄之为也。」又曰:「魄盛则耳目聪明,能记忆,老人目昏耳溃记事不及者,魄衰也……阴主藏受,故魄能记忆在内;阳主运用,故魂能发用出来。二物本不相离。」汪蕴谷在《杂症会心录》言:「人之形骸,魄也。形骸而动,亦魄也。梦寐变幻,魂也。聪慧灵通,神也。分而言之,气足则生魂,魂为阳神。精足则生魄,魄为阴神,合而言之,精气交,魂魄聚。」
魂与魄的比较,由于魂附于气,偏于无形,魄附于形,与形难分,因此,魂表现在精神方面如「梦寐恍惚,变幻游行之境」较著;魄表现在形体方面如「能动能作,痛痒由之而觉」较显。《太上老君内观经》谓:「动而营身,谓之魂。静而镇形,谓之魄。」至于魄的功用,《类经·藏象类》再有补充:「精之与魄皆阴也,何谓魄并精而出入?盖精之为物,重浊有质,形体因之而成也。魄之为用,能动能作,痛痒由之而觉也。精生于气,故气聚则精盈;魄并于精,故形强则魄壮。」
综上所述,魄之功能大致可归纳为:属于人体本能的感觉和动作,如耳的听觉,目的视觉,舌的味觉,鼻的嗅觉,身体的触觉如皮肤冷热痛痒,以及新生儿躯干肢体不经训练而自然就会的动作、吸乳和啼哭等。换成现代语言表述,大致是指精神神经活动中本能的司感觉和支配动作的功能。此外,魄具记忆之功。
就功能与物质关系言:「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精属先天,因此,魄之功多显现为一些先天本能性作用,至于记忆,则与肾藏精,通于脑有关。《灵枢·本神》曰:「肺藏气,气舍魄。」肺呼吸及一身之气功能正常,自能气达各脏腑组织、形体官窍,发挥其目视、耳听、鼻嗅、舌辨、身触、知饥渴、平衡、排泄、睡眠、记忆以及自然动作等功能。而以呼吸之气为主生成的宗气,功能上就与肢体寒温与活动、视听感觉、语言声音等有关,与魄之用甚合。故精气旺盛则体健魄全,魄全则感觉灵敏,动作协调,记忆深久。至于魄藏于肺而得气养,气足则行为果断,充满魄力之说,应是从气-魄两字间关系所作的某种会意性衍生。
魄之为病,常显于在外界信息刺激下,以上本能功能出现不相协的反应,如熟睡之人,热蹬被子,冷自覆蓋,出自本能,是魄之为用;若睡时不知冷暖,蹬被懵然而感风受寒,则是魄之渎职。饥则吃,饱则止,也是人的本能,若不知饥渴,仍是魄未尽责。而听觉、嗅觉、味觉减退,视觉模糊以及皮肤冷热痛痒感觉不分明;或反过来皮肤冷热痛痒感、嗅感、触感等过于敏感等,均属魄病。此外,动作失衡或失于协调、记忆明显减退等也在此属。现代医学之急慢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癔病性失语、癔病性瘫痪、老年动脉硬化、脊髓型颈椎病的某些阶段与中医痱证相类,痱之为病,多以知觉问题为主,时涉神智,故多属魄病。
辩证法教会了我们看问题可从相反方向,或多角度看。各种感觉功能减退固属魄之范畴,但过犹不及,于强调平衡的中医来说,不及、太过均属病态。以此推之,恐怕不少过敏性疾病也与魄脱不了干系。过敏者,或可会意为感觉或机体反应过于敏感。如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过敏性皮肤病、过敏性肠道病等多以嗅感、内外触感或内在反应机制过于敏感有关,这些均属中医肺系(肺、鼻、皮肤、肠)疾患。虽不能说过敏性疾病都属肺系统,但确以中医肺系统罹患居多。此外,过敏性体质多与先天因素相关。别忘了,「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精属先天。是以,过敏性疾病的病机多一个「魄」因素的考虑,或可对临床之治有一定启示。
当然,作为五神之一,魄之为病,也常可表现出心理或精神症状。试看落魄之人,多遇人生之落,而人生之落必伴灰暗情绪,故见目暗无神,如丧神守,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之无味,饥渴不知,冷热不辨,形销骨立,如行尸走肉,此魄离职守矣。「落魄」两字,真得神髓。
魄既为精气所养,则魄病之治当以益精养气之品为宜。若牵涉情志者,心病还须心药治

相关参考

医学百科 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及冬不藏精春必病温治法

尝读《内经》有「冬伤于寒,春必病温」之语,此中原有深义,非浅学人所易窥测也。乃笃信西说者,据病菌潜伏各有定期之说,谓病菌传于人身,未有至一月而始发动者,况数月乎?因此一倡百和,遂谓《内经》皆荒渺之谈,

魄汗怎么用?《中医名词词典》 魄汗

“肺脏魄”,外与皮毛相合,而汗液又由皮表透发,和肺气有关,故称为“魄汗”,汗孔亦称为“魄门”(即“鬼门”)。一说魄为阴,汗为阴液,故名。

《医学源流论》 邪说陷溺论

古圣相传之说,揆之于情有至理,验之于疾有奇效。然天下之人,反甚疑焉。而独于无稽之谈,义所难通,害又立见者,人人奉以为典训,守之不敢失者,何也?其所由来久矣。时医之言曰∶古方不可以治今病。嗟乎!天地之风

医学百科 中医心身医学和刚柔辨证

中医心身医学起源于《周易》,在《内经》、道学、道教及内丹学中均有较详细记载,后来成为中医学之一部分,历代均有发展。进入21世纪,随着疾病谱的改变,中医心身医学正式建立并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中

医学百科 重温医学史 沉思中医学

中医学的积累、传承和发展与西方医学的覆蓋、更新、发展道路不同。从古希腊、古罗马医学的消失,我们是否能从中得到一点警示:中国医学还得按自身的发展规律走自己的路。我们这一代人只能为中医学大厦添砖加瓦,不能

医学百科 中医诊治疾病的基本原理(上)

中医学是整体医学而不是局部医学,是动态医学而不是静态医学,是功能态医学而不是形态(解剖)医学,因而有着自身独特的诊治及预防疾病的原理。  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原理诊断就是诊察了解、分析判断的过程。医学诊

医学百科 古典中医学的价值所在

典中医学对于人类保健、防病治病的价值究竟何在?一个是经验,一个是方法。基于现代科学对生物分子网络信息特征的研究成果和中医认知疾病的经验与方法,可以形成一种新的中医理论架构,在此基础上整合两种医学已有的

医学百科 中医学的阴阳概念

中医学阴阳虽然有哲学内容,但它并非仅仅是抽像的哲学概念,也不能等同对立统一。所谓「对立统一」,指的是已发展到「同一」关系的对立。而「对立」,则是尚未发展到「同一」关系的对立。对立是本质的差异,在对立中

医学百科 论中医的医学科学属性

中医学对肝脏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的认识乃至治疗方法的应用绝非凭空臆想,而是建立在解剖学和长期的临床观察基础之上的,是符合肝病生理病理学变化规律的,是科学的,是来源于医疗实践的,已经形成了一个系统完整科学

医学百科 两汉经学影响中医学发展

中医古籍,尤其是《内经》,在传承过程中亦经历过秦汉之际的文字变革,在理论上亦与汉代经师一样同讲阴阳五行。董仲舒是儒家最早言说五行者,强调「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的规律。中医学也非常强调「天人合一」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