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百科 从肺胃湿热论治水痘

Posted 湿热

篇首语: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医学百科 从肺胃湿热论治水痘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医学百科 从肺胃湿热论治水痘

患者杨某,男,19岁,2010年5月5日就诊。7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后渐躯干、头面、四肢出现散在斑丘疹,疱疹,伴有轻度瘙痒,症状渐加重。刻诊:胸腹、背部丘疹,头面疱疹分布密集,部分疱疹融合,患者发热,头痛,全身肌肉酸痛,口干但饮水不多,咽痛,无咳嗽、咳痰,无恶心欲呕,腹不胀,大便2日未行,小便短黄,舌质淡红,稍胖有齿痕,苔白腻稍黄,脉弦滑。体温39.5摄氏度。中医辨证为外感风热湿邪,内有湿热蕴结。治以清疏肺胃湿热,佐以泻下。处方:金银花20克,连翘10克,石膏30克,知母10克,苍术10克,苡仁15克,生甘草5克,紫草10克,藿香10克,龙胆草5克,苏叶10克,陈皮10克,防风10克,生大黄5克。3剂,水煎代茶频饮。
患者一昼夜服完上方3剂后,解稀黄色软便3次,发热渐退至正常,头痛、全身肌肉酸痛消失。胸腹、背部丘疹,头面疱疹颜色变淡。患者仍诉咽痛,汗多,舌质同前,脉弦。上方去生大黄,加牛蒡子10克,僵蚕10克。3剂。
患者2天服完上方3剂后,咽痛好转,未诉其他不适。胸腹、背部丘疹,头面疱疹部分已结痂,二便正常,舌脉同前。上方去石膏、知母,加土茯苓15克,3剂。3日后患者胸腹、背部丘疹,头面疱疹大部分结痂,部分已脱痂。停服中药后渐痊愈。
按:水痘是冬春季儿童常见的传染病,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多见于1~6岁的儿童,偶可见于成人。水痘是自限性疾病,一般10天左右可自愈。临床上可见皮疹数目愈多,则全身症状愈重,容易出现并发症。成年患者感染水痘,症状一般都较重。上方中以金银花配连翘疏风清热解毒,石膏配知母辛凉清热,苍术配藿香有祛湿解表之功,苡仁淡渗利湿解毒,龙胆草清热燥湿,紫草清热凉血透疹,苏叶、防风有祛风透邪达表之功,陈皮行气化湿和中,生大黄清泻肺胃湿热,以泻代清,生甘草和中解毒。药证相应,迅速扭转病势,后去大黄、石膏、知母,以牛蒡子、僵蚕清利咽喉,土茯苓清热化湿解毒调理而愈。

相关参考

医学百科 治水痘验方,中医偏方有用吗

银紫汤:金银花30克,紫草20克,板蓝根20克,生地20克。上药水煎2次,取汁混合,浓缩至200~300毫升,分2~3次服用。其中3岁以下者每日服200毫升,3岁以上者每日服250毫升。本方有清热泻火

医学百科 金银花治水痘验方,中医偏方有用吗

1、金银花15克,连翘10克,蝉衣6克,土茯苓10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2、金银花15克,丹皮10克,千里光6克,蛇舌草10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3、金银花15

医学百科 辨脉治疗吐血

吐血,指血从口中出,无声无咳,可因郁怒、伤酒、饮食劳倦等发生,从脉辨治要点如下。脉见洪象肺胃积热此类脉见沉洪或洪水,或洪数,多伴口臭便秘、口干咽燥,见此脉象多从肺胃积热论治。此乃平素过食辛辣煎炸肥甘之

医学百科 赵献可从肺脾肾三脏治咳

《黄帝内经》对咳嗽作了专篇论述,言「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说明咳嗽一证虽属肺病,但与五脏六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对咳嗽一病的辨治,明代医家赵献可在《医贯·咳嗽论》中认为咳嗽「虽分五脏六腑之殊,而

医学百科 湿热困阻治上焦

叶案:吴五五酒客湿胜,变痰化火,性不喜甜,热聚胃口犯肺,气逆吐食。上中湿热,主以淡渗,佐以苦温。大杏仁金石斛飞滑石紫厚朴活水芦根解读:气逆吐食,气逆指肺气上逆,吐食为胃气上逆。酒客,湿热痰火之体,肺胃

医学百科 从肺论治顽固便秘

顽固便秘病因复杂,中医古有「阳结」、「阴结」之分,阳结为热证、实证,阴结为寒证、虚证,可因多种疾病引起,究其病机多责之枢机不转,运传失常所致。有中气不足,推运无力或寒邪痼闭而秘;有津伤血耗,肠燥失润而

医学百科 痤疮分型论治

痤疮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好发于面部,前胸,背部,可形成黑头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囊肿等为特点的损害,中医认为本病病机为肺经血热,属于中医「肺风粉刺」范畴。根据临床症状可以分为肺胃血热、湿阻

医学百科 治水疝验方,中医偏方有用吗

小儿睾丸鞘膜积液中医称为水疝,中医辨证为脾虚湿聚,下注阴器,笔者临床采用下方治疗,效果良好。内服方:桂枝、苏叶各6克,苍术、白术、猪苓、茯苓、泽泻各10克,每日1剂,水煎,前两煎混匀分2次服用,第三煎

医学百科 痤疮辨治分三型

痤疮,俗称「青春痘」,中医称「肺风粉刺」、「酒刺」。中医认为本病多因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肺胃湿热所致。本病多见于青年,好发于面部、上胸部及背部,出现黑头粉刺、丘疹、脓疱和结节,对称分布。严重者有结

医学百科 当归拈痛汤 湿热疼肿之圣方

当归拈痛汤,方书中有谓「东垣当归拈痛汤」。考东垣著作,《内外伤辨惑论》和《脾胃论》中俱未载该方。《兰室秘藏》在「腰痛门」中载有该方,名「拈痛汤」。《医学发明》(节本)中也载有该方,方名「当归拈痛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