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百科 话说头面风
Posted 阳气
篇首语:读书是易事,思索是难事,但两者缺一,便全无用处。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医学百科 话说头面风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医学百科 话说头面风
何谓「头面风」?顾名思义,就是风象之见于头面者,其词首见于《别录》,曰巴戟天「疗头面游风」。后《天宝本草》载何首乌「疗头面风」。巢氏《诸病源候论》曰:「头面风者,诸阳经脉为风所乘也。诸阳经脉上走于头面,运动劳役,阳气发泄,腠理开而受风,谓之首风。」历代以降,对「头面风」一证作出精辟阐述者,莫过于清代的邹润安。他在其所著之《本经序疏要》卷一中,专列有「头面风」一篇,其文曰:「头面风,亦在上之风也……其病既不常在,亦不竟除,来本无期,去亦无踪。其来也,或目泪,或涕唾多,或忽忽如醉,或头痛,或生疮,或肿,或不光泽,或面目黄色。其去也,倏然苦失。则其阳气暂弛而病生,稍张而病罢。犹可不使阳化在下之阴,令上出而为光泽脂致,以长肌肤、润颜色乎?」
这里他论述了「头面风」的临床表现、特征及其产生的原理。尤其是他对「头面风」或然证症状的描述,一连用了八个「或」字,极其生动形象地说明了风性变幻无常的为病特征及其所以然之故——阳气的稍张与暂弛,从而也反映了「风」为「阳气之变眚也」的内在本质。
为了说明包括头面风在内的「风」的本质,邹氏在「疗风通用」篇中还说:「故夫人身之阳,在上则欲其与阴化而下归;在下则欲其化阴而上出。设使在上不与阴化,在下不能化阴,斯阳亢无以升降,于是为出柙之虎、失系之猿,而穷而无归,咆哮狡狯,百变不已。」这就是所谓「风」,也是其对「风」这一基本概念的最科学的解释。邹润安运用《内经》的阴阳学说精辟地阐明了内风的本质即在于人身的阴阳二气不相合化,而导致「人身阳气自应风化为患」。当然,头面风也不例外,只不过它属于其中的一种,是由于阳气在下不能化阴以上出而出现的种种阳虚不固之症状,如所谓「目泪多涕唾,忽忽如醉」,「风痛、头眩、目痒」等。正由于其属于阳不固而非阳衰,故不病于下而病于上。
虽然邹润安也同意巢氏的观点,即所谓「运动劳役,阳气发泄,腠理开而受风,谓之首风」,但他认为,头面风与一般的「感而即发」的风病如伤寒、温热、时气不同,它是属于「既入人身,盘旋气血间,久乃成病者」。也就是说,它已成为一种内外合邪而以内因为主的风邪,所谓「阳气暂弛而病生,稍张而病罢」。因此说它更接近于一种内风,更确切地说,它属于阳虚生风的范畴。
头面风的症状主要反映在头脑、面部及头部诸窍,即耳、目、鼻、口等,如头脑痛、脑鸣、面肿、面黑干,或忽忽如醉(即面红冲热而有重感),或面不光泽,或面目黄色,眩冒,目欲脱,泪出,鼻塞,涕出,齿痛,或生疮等。值得提出的是,这里的「面目黄色」,既不同于湿热性质的黄疸,也不属于猪膏发煎所主之「诸黄」,而是一种或隐或现的「风」,从本质上讲也属于虚黄。它与「面黑干」和「面不光泽」一样,都属头面风之列。其病机都与阳虚不能化阴有关,其治疗也应与此联系起来考虑。这就为我们现代的中医美容学提供了参考。再比如临床上一些患者常自诉「容易感冒」,「如虚人伤风,屡感屡发」,或时作时止,缠绵难愈,这也是由于阳虚不固所致。还有所谓「头风」,为头痛之深而远者,其痛作止不常,愈后遇触复发,也具有与头面风相似的特征和病机。
关于头面风的主治药,邹润安列出了川芎、山茱萸、巴戟天、白芷、防风等共十余味,基本上属于性温类。他强调说:「头面风固在上,其所以然却在下」,故「其主治多用温升」。当然,同时也要兼顾祛邪;既要用首乌、山药、附子、黄芪、白术等温补脾肾阳气之药,也要用苍耳子、辛夷、蔓荆子、稿本等清散风邪,但重点仍在「充阳以运阴滞」,使阳气得固。以叶天士医案为例,如其在治王某头风病「偏头痛,冷泪出」一案中,即用还少丹(《叶天士医案》卷一,头风门);又治朱某「头风目痛昏赤」一案中有云:「及询病有三四年,遇风冷为甚,其卫阳清气,久而损伤,非徒清散可愈。」再如其治汪姓鼻渊案云:「形瘦尖长,禀乎木火。阴精不足,脑髓不固,鼻渊淋下,并不腥秽,暖天稍止,遇冷更甚。其为虚证,显然明白。医者愈以风寒中脑主治,发散渗泄,愈耗正气。岂但欲愈,劳怯是忧。用天真丸:人参、黄芪、白术、山药、苁蓉、当归、羊肉、天冬。」这里可见叶氏与邹氏的观点相一致。
另外,「主面上百病,行药势」的白附子;「灭黑黑干,令人面色好,灭诸疮瘢痕」的白僵蚕;「通九窍,明耳目,出音声」的石菖蒲;能治「风眩」的天南星;「主头风风气去来」的山茱萸;治「中风口眼歪斜」的全蝎,以及仲景《金匮》中的头风摩散等,也都为我们治疗头面风诸症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关参考
「六陈」,即6种陈久后使用效好的中药。这六种中药是枳壳、陈皮、半夏、麻黄、吴萸、狼毒。故《药性赋》云:「枳壳陈皮半夏齐,麻黄狼毒及吴萸,六般之药宜陈久,入药方知奏效奇。」此说是在医疗实践中逐步形成的。
自明代万历年间,烟草从菲律宾传入中国,有淡巴菰、相思草、金丝醺等诸多称谓。当时著名医家张景岳将其收入《景岳全书·本草正要》,言其有「避瘴气,逐寒毒」的作用。到了清代,烟草已逐渐演变成一种「公卿士大夫逮
案例:王某某,女,58岁,2009年9月10日初诊。高血压史多年,右头面掣动2年,偶便溏,舌红,苔薄黄,脉细。辨证:阴虚阳亢,风火上扰。治法:平肝息风,清热降火。主方:镇肝息风汤合天麻四虫饮。代赭石1
邻村李姓少年,亦同时得大头瘟症,医治旬日,病益剧,亦求愚治。其头面连项皆肿,心中烦躁不能饮食,其脉象虽有热,而重按无力。盖其旧有鸦片嗜好,下元素虚,且大便不实,不敢投以大凉之剂。为疏方︰玄参(一两)花
脂溢性皮炎与遗传、激素、神经和环境因素有关。中医认为本病多由肺胃内热蕴蒸,或脾虚运化失调、水湿内停或血虚风燥,肌肤失养所致。本病好发于头面、鼻旁沟、耳后、腋窝、上胸部、肩胛部、脐窝及腹股沟等皮脂溢出部
论曰头面风之状。头面多汗。恶风头痛是也。盖诸阳之脉。皆上至头面。若运动劳役。阳气发泄。腠理开疏。汗多不止。阳气虚弱。风邪乘之。上攻于头面。故恶风而痛也。治头面风状如虫行。或头目风眩。目中泪出。防风散方
芎(温)薯蓣(温。平)天雄(温。大温)山茱萸(平。微温)莽草(温)辛夷(温)牡荆子(微寒。微温)本(温。微寒)蘼芜(温)耳(实温。叶微寒)蜂子(平。微寒)杜若(微温)
芎(《本经》温)薯蓣(《本经》温,《别录》平)天雄(《本经》温,《别录》大温)山茱萸(《本经》平,《别录》微温)莽草(《本经》温)辛荑(《本经》温)牡荆实(《别录》温)蔓荆实(《本经》微寒,《别录》平
患者杨某,男,19岁,2010年5月5日就诊。7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后渐躯干、头面、四肢出现散在斑丘疹,疱疹,伴有轻度瘙痒,症状渐加重。刻诊:胸腹、背部丘疹,头面疱疹分布密集,部分疱疹融合,患者发
雷头风是指头痛时自觉雷鸣之声,头面起核,或肿痛红赤。由湿毒郁结于上所致。雷头风的症状是头面有疙瘩肿痛,缯寒壮热,此病起发甚快,有如雷霆的速度,故而病名称雷头风。治疗方法本方用升麻、苍术等药,因为升麻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