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百科 阴阳辨析本源考
Posted 阴阳
篇首语:人生就像爬坡,要一步一步来。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医学百科 阴阳辨析本源考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医学百科 阴阳辨析本源考
《伤寒论》第七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这一点代有争议,思求经旨可也。《素问·调经论》云:「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就是说邪气的产生不外两端。或者来源于天元,即五运六气所化之风寒暑湿燥火六淫,或者来源于坤元,如饮食、居处地域,以及明显不明显的,如天体运行、人气物气相染,自觉不自觉的七情变化。
生发于六淫之下的疾病大多发热恶寒,其疾病自愈日数以七日为纪;生发于饮食居处阴阳喜怒的疾病多无发热恶寒。因为饮食、居处地域、七情变化为病多幽显无常,出乎自然而无知无觉,其疾病自愈日数以六日为纪。风雨寒暑代六气言;饮食居处、阴阳喜怒则正言天地人物事之气(事之气如社会风气,风土人情,山川湖海、书刊影视、活人甚至死人死物如天体运行、物气相染,如理化检查报告等发出的,足以影响人之健康与疾病的气息或信息。它有时看不见摸不著,却是实实在在的客观存在),或明或暗地、由外及内地影响脏腑气机,使人产生幽显无常、或明或暗的生理病理的情绪等变化。《灵枢·贼风》云:「有其不离屏蔽,不出空穴之中,卒然病者……其无所遇邪气,又无怵惕之所志,卒然而病者,此亦有故邪留而未发,因而志有所恶,及有所幕,血气内乱,两气相抟。其所从来者微,视之不见,听而不闻,故似鬼神。」这更证明了仲景撰用素问、九卷等的真实性,所论疾病就是伤寒与卒病。由于文字传抄之误,伤寒卒病论变成了伤寒杂病论。
至于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是因为七为少阳之数,六为少阴之数。按河洛理数,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水为阴,火为阳。故阳数七阴数六。疾病发生六日以后,七日阳气来复,少阳相火以位,百官肃立,诸邪退避。故六气为病,如果其人宿无他病,大多七日而愈。而卒病六日尚在厥阴,厥阴包络肝脏乃代少阴心肾受邪者。厥阴风木司天,少阳相火在泉,邪气随肝气游移,而厥阴生少阴,主客相同,即厥阴司令的节段或时辰注定了少阴之气的来复,疾病有转出厥阴而向愈之机。
《素问·气交变大论》说:「阴阳往复,寒暑迎随,六经波荡,五气倾移,太过不及,专胜兼并。」就是说三阴三阳六元灵气交相往复,寒来暑往一波又一波经过六次鼓荡(初气始于大寒,二气始于春分,三气始于小满,四气始于大暑,五气始于秋分,终气始于小雪,仍终于大寒,主客相同,其差各三十度。)木、二火、土、金、水五运六气相互倾移,其太过则有专胜,不及则有兼并,人体六元五脏系统自然应之而有相应变化。一般平气之年变化较小,太过不及之日变化较大,人体得病亦重。我们只要通晓五运阴阳学说,就能够通过分析值年或者值日中运和司天在泉之气,大致判断疾病的间甚、欲解、死亡之期,借助自然之天功和药物、针灸等等,干预疾病的认知、诊疗、康复全过程,指导修身养性,防患于未然。
仲景六元辨证所以被后人误解为六经辨证,完全是因为许多人没有读懂内经、伤寒,尤其是没有注意五运阴阳学说,错误地认为气化(精气)、阴阳、五行、运气各有一个独立的学说。要知道,在《太始天元册》以前,一元论、二元论、三元论、四元论、五元论乃至九元论或许曾经出现过,但是我们从太始天元册中,和内经、仲景书中,只看到了融气化、阴阳五行、运气学说于一炉的五运阴阳学说。如果说张景岳《类经》阴阳、运气等分类让人们误以为中医别有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运气学说的话,那么我要说,内经有可能像《周易》一样来源于史前文化,不得但以文字考证而论者。人们舍内、易经而尊《洪范》,从伪古文中找出了所谓的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从而使阴阳五行分崩离析,阴阳类同二元论,五行类同五元论、元素说,五脏六腑各分阴阳;五行只能联系脏不能联系腑;风寒暑湿燥火与三阴三阳的关系全不知晓;六淫等病因学说、八纲等似是而非的理论成了无上法宝;中医辨证不是辨病因而是辨症状反应,中医只辨证不辨病;仲景书不是论说伤寒……如此等等错误理论、错误认知不断发生,愈演愈烈。五运阴阳学说一日不明,这些问题一日不能解决。望后辈学者,医者,谨慎求证。
相关参考
●人和人更本源的差异体现是人的身体,它是人类一切活动的本源。从这一本源出发,追溯中医发展的本源,或许我们对中医能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和判断。●身体的定义是随研究者的兴趣而变化的,需要我们通过分析他们的思想
脉来软弱无力,按之乃得,举之则无为弱脉。多为气血两虚而偏于阳虚、气虚,下面就弱脉的具体辨析方法向大家详细的介绍。1、正气虚弱「形作伤寒,其脉不弦紧而弱,弱者必渴,被火必谵语,弱者发热脉浮,解之当汗自愈
经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但临床中咳嗽就其病因多与肺有关,临证用药也多以清肺、补肺、肃肺、敛肺、温肺之品治之。桑叶、菊花,疏风热而清肺热,桑叶较菊花性寒而止咳之功也强。紫菀、款冬花有祛痰之
杏仁主「雷鸣」析《本经》杏仁条谓:「主咳逆上气,雷鸣,喉痺下气,产乳,金创,寒心,贲豚」。因其功效以宣肺化痰、止咳平喘见长。盖肺气宣则咳逆上气消除;肺主气,司呼吸,喉为其系,肺气宣通,则咽喉疾病可蠲;
《伤寒论》中涉及头痛见证的条文,共有17条。其中「太阳病篇」12条、「阳明病篇」、「少阳病篇」、「厥阴病篇」各1条,「霍乱病篇」2条。在这些条文中,对于头痛的论述,有的在讨论主证时提出,有的在论述兼证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出自《伤寒论》第107条,即「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方药组成有: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生姜、大枣、桂枝、茯苓、大黄
《秦医缓和》为中医学类专业《医古文》课程传统篇目,该篇节选自《左传》。由于《左传》年代久远,文字古奥,对后人的理解带来不便。因之历代注家及教材对一些词句的注解也往往不尽准确,如关于「迟速本末以相及,中
银屑病是一种生活方式病,是综合因素累积而致的,故需要综合治疗;使用药物只是其中的一部分。非药物治疗中,最重要的手段是温和、连续、持久的运动。广汗法对银屑病患者出汗的要求是:夏天不要多,冬天不能无;出汗
众所周知,古代中医治病「医药不分家」,中医不仅坐堂问诊开方,中药炮制、调剂、配制膏丹丸散也是样样精通。近代许多名医也是先从小药工做起,逐步熟悉中药,最后成为一代名医。如今医药分成两家,大学开设中医、中
方书谓下焦之火生于命门,名为阴分之火,又谓之龙雷之火,实肤浅之论也。下焦之火为先天之元阳,生于气海之元气。盖就其能撑持全身论,则为元气;就其能温暖全身论,则为元阳。此气海之元阳,为人生命之本源,无论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