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百科 通法在肺系病的应用(下)
Posted 应用
篇首语:生命是不能被略过的,一定有人敢选最难的那条路,一定有人把生命排在利益前面。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医学百科 通法在肺系病的应用(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医学百科 通法在肺系病的应用(下)
肺以通为顺;以气为用;以阳为本;以血为体;以阴为养。肺主一身之气,气道通畅,有利于肺主气、宣发肃降、朝百脉、通调水道等机能的正常发挥;肺阳温煦津液,化气行血,温养皮毛,发挥防御外邪的能力。肺脏通过「朝百脉主治节」助心行血,全身的血液在肺进行气体交换,形成清气(氧合血红蛋白)再输布全身,推动和调节血液的运行。肺为娇脏,喜润恶燥,肺脏需要阴液的滋润濡养才能发挥其正常的生理功能。肺阴虚而致的阻塞性肺通气功能障碍,血液呈「浓、黏、稠」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客观地说明肺阴虚证态的病理表现。1、邪束肌表,辛散使通 外邪束于肌表,肌腠郁闭,营卫之气阻遏不通。风寒束表,营卫凝涩不利,腠理闭塞,肺气不宣。当用辛温解表,宣肺平喘之品。如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荆芥、白芷、紫苏叶、细辛等;风热袭表,肺卫不利。当用辛凉解表之品。如金银花、连翘、牛蒡子、薄荷、芦根、蝉衣、柴胡、升麻、桑叶等。临床辨治感冒,首先应该辨明病因,要注意「治病调人」重视患者的体质状态和有无内伤基础的病理存在。
2、肺气上逆,肃肺使通 内伤饮食劳倦,外感六淫之邪,致使脏腑功能失调,痰湿内生,阻于气道致肺失清肃,气不得降,上逆为咳为喘,胸闷肺胀等。当用肃降肺气,止咳平喘之品。如麻黄、苏子、杏仁、射干、半夏、旋覆花、厚朴、枇杷叶、前胡、莱菔子等。运用本法,若见表证,宜配用宣肺解表药;体虚肺弱者,可与补肺法同用;呼多吸少,腰腿无力,可与温肾纳气之法并施。
3、寒饮内停,温肺使通 寒邪由表入里,肺失宣肃,水饮内停;或恣食生冷,脾阳受损,中焦虚寒,痰湿内生,母病及子而见咳喘痰稀,干呕,下利,小便数等。宜用麻黄、桂枝、半夏、细辛、五味子、紫菀、款冬花、生姜;「培土生金」用茯苓、甘草、五味子、干姜等。若见咳喘无力,气短懒言,声音低微,属肺脾气虚者,可加入人参、黄芪、白术等甘温扶阳之品。
4、痰热壅肺,清肺使通 温邪上受,首先犯肺;寒邪束肺,郁久化热;郁热熏蒸,炼液成痰。可见发热咳嗽,喘促胸闷,口渴,咳吐黄痰等。宜用清热化痰,宣肺止咳之品。如生石膏、黄芩、知母、瓜蒌、栀子、桑白皮、蒲公英、银花、连翘、芦根、鱼腥草等。毒热炽盛,临床要加大清热解毒药物的用量,如蒲公英、连翘、银花、鱼腥草皆可用30克,热伤肺络咳血者可加生地黄、桑白皮、仙鹤草、功劳叶、白茅根、芦根等。
5、肺实气闭,泻肺使通 水饮、痰浊、实热壅阻于肺,可见咳喘胸满,气急喘促,心悸浮肿,不能平卧,咳痰黄稠,烦热口渴等,宜用清热泻肺,下气平喘之品。桑白皮、地骨皮、薏苡仁、黄芩、鱼腥草、芦根等;气急,心悸,不能平卧,一身面目浮肿或水停胸胁,非一般清热宣肺化痰之剂所能涤除,需投葶苈子、芫花、桑白皮、皂荚等峻药,方能收功。
6、燥邪犯肺,润肺使通 燥为秋季之主气,初秋多温燥;深秋多凉燥。温燥之邪犯肺,临床常见口鼻干燥,干咳少痰,声音嘶哑,皮肤干燥皲裂等。宜用清宣燥邪,凉润肺金之品。如桑叶、沙参、杏仁、芦根、花粉、麦冬、阿胶、梨皮等。凉燥之邪伤肺,则肺气不宣,常见恶寒头痛,咳嗽鼻塞,咽干口燥等。宜用轻宣凉燥,润肺止咳之法,常用杏仁、桔梗、苏叶、前胡、炙甘草、清半夏等。
7、气虚久咳,补肺使通 肺气虚亦称肺气不足,是指肺功能减弱的病理表现。一为化源不足,是指肺失宣降,久咳失敛,或劳伤过度,耗伤肺气;二为耗气过多,是指汗出太过,气随津泄。此皆为耗气太过所致的肺气不足。如久病之后,脾肾两虚,脾气虚弱则不能输精于肺,肾气虚弱则元气无根,又属化源匮乏所致的肺气不足。症见声低息短,气逆作咳,咳声无力,痰多清稀,神疲乏力,自汗畏风,易于感冒,舌淡红,苔薄白,脉弱无力。据《灵枢·脉经》「虚则补之」的治疗原则,法当补虚以复其正,若只补虚而不化痰降气,治法未免完善,只有标本兼顾,才为最佳治则。治宜益气补虚,药用人参、茯苓、五味子、冬虫夏草、蛤蚧。意在补肺兼顾脾肾,补脾使脾胃健运,谷气充盈;补肾使元气得充,才能纳气归元。肾之元气,脾之谷气与肺之清气相合,宗气旺盛,肺之功能才能恢复。由于肺虚每成痰嗽,故在补虚的同时,兼配炙紫菀、炙冬花、杏仁、瓜蒌皮、贝母、桔梗等,以宣通肺气,止咳化痰。肺气不足,腠理疏松,卫表不固。症见自汗畏风,动则益甚,易患感冒。治宜益气固表,通宣卫气。药用黄芪、白术、防风之属。若汗出甚者可加牡蛎、麻黄根等。
8、久病咳喘,敛肺使通 久病咳喘,肺气耗散,正不胜邪,症见咳喘不止,咳甚则气喘汗出,神疲倦怠,咳声无力,经年累月,经久不愈,或口干面赤汗多,脉弱。《经》曰「散者收之」。治宜敛肺止咳,宣通气道。在治肺方中加五味子、乌梅、白果、诃子、罂粟壳、五倍子之类一味或数味,即可收效。需注意病变初期在所不宜,凡治咳喘,当先各因其病根,伐去邪气,亦在所必用,慎毋越其先后之权衡也。
9、失音、声音嘶哑,宣肺使通 鼻、咽喉为呼吸之气出入的通道,鼻的嗅觉、通气,咽喉的发音、通气均直接受肺气的影响。故《难经·四十难》云「肺主声」。本病证有外感内伤之分,证有寒热虚实之别。外感风寒、风热,燥邪,肺气闭塞,声音不出,谓之「金实不鸣」;久咳伤肺或发音太过,气阴两伤而致「金破不鸣」。《内经》称声音嘶哑为「喑」。临床根据病因不同在审因论治的基础上,可加用蝉衣、桔梗、薄荷、木蝴蝶、诃子、胖大海、凤凰衣、挂金灯、橄榄等,宣肺利喉以恢复发音功能。外感风寒,肺气不宣,邪客会厌者,药用麻黄、荆芥、苏叶、杏仁、防风、前胡、僵蚕、射干、紫菀等;外感风热,肺气不利,邪壅于喉者,药用桑叶、菊花、银花、连翘、栀子、甘草、芦根、麦冬等;热毒壅盛,上犯喉窍者,药用黄芩、黄连、大黄、栀子、银花、连翘、蒲公英、板蓝根等;痰热互结,壅阻喉厌者,药用黄芩、栀子、瓜蒌、贝母、牛蒡子、夏枯草、僵蚕、制南星、清半夏等;肺津不足,会厌失养者,药用北沙参、元参、生地、麦冬、百合、玉竹、菊花、乌梅等;肝肾阴亏,虚火上炎,会厌被伤者,药用生地、熟地、丹皮、山萸肉、泽泻、知母、黄柏、元参、乌梅等;肺脾肾气虚,喉失温养者,药用黄芪、白术、党参、熟地、山萸肉、枸杞子、杜仲、仙矛、仙灵脾等;久治不愈,舌质暗红,有瘀斑,此为瘀血内阻,喉络不畅,可加用桃仁、红花、赤芍、丹参、地龙、当归、柴胡、枳壳等活血化瘀之品;如有声带小结、肥厚、息肉者可加入破瘀通络之品三棱、莪术、炮山甲、鳖甲;化痰散结之白芥子、昆布、海藻、海浮石、瓦楞子等。
10、痰瘀咳喘,活血化痰,宣通肺络 肺居上焦与口鼻相通,易受外邪侵袭,若先天不足,禀赋薄弱,多为外感之邪(如「六淫」、「戾气」、「毒邪」,亦包括多种致病微生物,环境毒在内),反复袭肺,消耗肺津,损伤正气。邪气稽留,宣肃失常,继之病变迁延,痰夹瘀血阻碍气机,津液不归正化,痰瘀深伏凝结,邪入肺络,肺络易郁易滞,易入难出,缠绵难愈,常见于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肺纤维化、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脓肿等,在治咳、痰、喘、哮的方药中加入地龙、蜈蚣、水蛭、全蝎、露蜂房、穿山甲等虫类药,搜剔络中瘀滞,剔除伏于深处,常药难达之病邪。络脉通,气道畅,气行血旺,病即缓解而愈。
11、痰热结于阳明,下之使通 肺为脏属阴,大肠为腑属阳,肺属手太阴经,大肠属手阳明经,二者经络相通,互为表里,在生理上关系密切,在病理上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若大肠实热,腑气不通,则可影响肺的肃降,而产生胸满,喘咳等症。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指出:「阳明温病,下之不通,其证有五……喘促不宁,痰涎壅滞,右寸实大,肺气不降者,宣白承气汤主之。」药用生石膏、生大黄、杏仁、瓜蒌皮,开肺通肠,腑气通,则肺气降,喘促则宁。
肺系以大、中、小各种气道、血管、淋巴管所构成,以通为顺,通则不病,病则不通,临床灵活选用不同的通法,目的在于调整机体阴阳、气血,疏通气道、经脉,输送清气供养全身,扶助正气,促进病邪排出,增强机体抗病能力,缩短病程,早日康复。
相关参考
咳嗽是指肺气不清,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气道发出咳声或伴咳吐痰液为主要表现的一种肺系病证。历代将有声无痰称为咳,有痰无声称为嗽,有痰有声谓之咳嗽。临床上多为痰声并见,很难截然分开,故以咳嗽并称。《素问·
脾系病的范围也极广,既包括消化系统疾病,也含代谢方面疾患,同样为内科多发病、常见病。尤其痰饮(主要为慢性胃肠炎及慢性气管炎)及消渴(主要为糖尿病)对人类的危害较大,因此探索脾胃系疾病先兆规律很有现实意
中医自古流传一句话:「中医的不传之秘在于药量」,就是说中医治病,在辨证准确的前提下,必须药量轻重适宜,才能取得良好的疗效。这里所说的「药量」,不仅仅是指方剂中药物的剂量,更重要的是指药量间的配伍比例。
「《中药学》指出:所谓中药,就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应用的药物。……只要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使用的药物,就可以称为『中药』。那么,显而易见,化学中药就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应用的化学药物。」(见邓家刚《中
中庸致和:「和」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被借鉴到气功领域后,就成为其追求的目标之一。气功中的和主要体现在它的操作与实际应用中,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动静结合和形神。形与神是人体生命不可缺少的两个方
头风赵右偏头痛。鼻窍流涕。仍不通爽。咽喉疳腐。寤醒肢冷汗出。外邪头风。已留数月。其邪混处。精华气血。咸为蒙闭。岂是发散清寒可解。头巅药铒。务宜清扬。当刺风池风府。投药仍以通法。苟非气血周行。焉望却除宿
清代,张睿曾作《药引论》专篇,指出「古人用汤,必须置引」。可见药引在临床之常用,《串雅内编》指出:「外感葱白汤下,内伤米汤下,痰病姜汤下,火病白水下,余可类推」,有者甚至一方数引,随证应用,其在处方中
在判断疾病预后轻重吉凶上,医界有「脉病人不病者死,人病脉不病者生」的俗谚。所谓脉病人病,简单地说,脉病就是脉象的异常变化,即病脉;人病乃机体发病后的症候表现,即症状。最早谈到脉病人病问题的是《难经》,
海马体,又名海马回、海马区、大脑海马,海马体主要负责学习和记忆,日常生活中的短期记忆都储存在海马体中,如果一个记忆片段,比如一个电话号码或者一个人在短时间内被重复提及的话海马体就会将其转存入大脑皮层,
马勃性味辛平,入肺经,功能清热解毒,主治咽喉肿痛,咳嗽失音,吐血衄血,湿疹诸疮。其临床配伍应用如下:咽喉肿痛:马勃善清热解毒而利咽喉,为咽喉肿痛之要药。可单味应用,或以蜜水调服,或为丸噙咽,或吹喉,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