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百科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三神学说初探(上)
Posted 心理学
篇首语:我希望在颠沛流离之后,还能够重新遇见温暖的你,那时候,你刚好成熟,而我,刚好学会温柔。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医学百科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三神学说初探(上)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医学百科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三神学说初探(上)
「三神」包括「元神」、「欲神」和「识神」。元神与生俱来,是「神」最重要的部分,主宰人的生命。「识神」基于「元神」,生于后天,是学习与积累的心理活动。「欲神」是源自本能的心理活动,包括各种内在深藏的欲念冲动,是「元神」的一部分或外在表现。中医是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中成长起来的医学。在中医和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学资源。深层心理学是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于1900年创立的一个现代心理学流派。然而在两千多年前,中医和中国传统文化中就存在着深层心理学基本理念和技术,我们称之为中医深层心理学。本文从中国传统文化角度,对与中医「神志学说」密切相关的「三神学说」作初步探讨。
「三神学说」
「三神学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理论中有关 「神」学说中若干观点的概括。所谓「三神」,即「元神」、「欲神」和「识神」。其中「元神」又称「不神」,「识神」又称为「思虑神」。在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典籍中,有关「神」的描述浩如烟海。本文的「三神」与中医之「神」的关系、「三神」之间的关系及「三神」与中医心理学—、中医深层心理学、中医人格心理学的关系等,是中医心理学的重要内容。
「三神学说」的基本内容
1.「神」与「不神」、「元神」
中医之「神」是中医心理学的核心内容。《素问·八正神明论》曰:「帝曰:何谓神?岐伯曰:请言神,神乎神,耳不闻,目明,心开而志也,慧然独悟,口弗能言,俱视独见,适若昏,昭然独明,若风吹云,故曰神」。所谓「耳不闻」是指耳朵是听觉的物质基础,它具有感知声音的功能,「神」即言耳之用。耳聋、耳鸣即失神的一种表现;「目明心开而志先」之意是当人的眼睛看清了事物以后,「心」的功能开始启动,产生了意识思维和逻辑推理,这一系列过程都是神的主宰。「慧然独悟」是指智慧的根蒂在于「独悟」,悟的过程就是自省即自我分析的过程。神是无形、无相、无声、无嗅的,眼、耳、鼻、身无法察觉感知。「俱视独见,适若昏」,没有开悟的境界所见到的是昏昏暗暗的境况。开悟后则「昭然独明,若风吹云」,像风吹散了乌云,阳光显现。所以认为「神」是某种具有独悟能力的高级智慧。
神本源于先天父母之精。《灵枢·本神》曰:「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灵枢·天年》曰:「血气已和,荣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意即父母媾精结胎成形之后,神气舍心才产生生命。《黄帝阴符经》是中国古代道家重要修炼著作,其曰:「人知其神之神,不知不神之所以神也。日月有数,大小有定。圣功生焉,神明出焉。其盗机也,天下莫能见;莫能知也。」首次将「神」划分为「神」与「不神」两大类。
清代嘉庆年间栖云山素朴散人悟元子刘一明在为《黄帝阴符经》作序时写道:「古今学人,皆认昭昭灵灵之识神,以为本来之元神,故著空执相,千奇百怪,到老无成,有死而已,殊不知此神为后天之神,而非先天之神,乃神而实不神者。先天之神,非色非空,至无而含至有,至虚而含至实,乃不神之神,而实至神者。奈何世人只知后天之神而神,甘人于轮回,不知先天不神之神,能保乎性命,无怪乎万物盗我之气而罔觉也。」
《性命圭旨全书》是明代以来很有影响的气功学著作,其中有云:「父母媾精之后,一点灵光……元从太虚中来者,我之元神也。」此神为出生前尚未被后天所染之神,故当指「元神」而言。李时珍提出:「脑为元神之府。」「元」有为首之意。元神即指人体的高级中枢神经功能的表现。「府」指所在之处。「元神之府」,说明脑是高级中枢神经机能活动的重要器官。
无论从中华传统文化方面,还是从中医基础理论来看,所谓「不神」即是「元神」,且为先天之「神」,是指与生俱来的禀受于父母的先天神气,主宰人的生命,与出生后由外界事物为心所任而逐渐产生的后天「识神」、「欲神」有着本质的区别。
2.「神」与「识神」、「思虑神」
北宋阳道生在《真诠》中论及:「或问元神与思虑神是一是二。曰:心、性、神,一也。以其禀受于天一点灵明,故谓之元神。后为情识所移……汩没在情识中,遂成思虑之神。」《太乙金华宗旨》是明清以来全真道家修炼金丹大道的内典,其中「道无名相,一性而已,一元神而已」。可见《太乙金华宗旨》主张「性」亦为 「元神」。与元神相对应的是「识神」,人的思维与情欲都属于「识神」的范畴。在这里必须明确指出,所谓「思维与情欲」是每个个体都具备的、后天必须的、有思有虑的正常心理状态。论及「凡人投胎时,元神居方寸,而识神居下心」。「识神」亦称人心,它主宰着人的情欲和思想,人的情欲和思想总是在变化,这是因为 「识神」的本性就是常动不息。而元神居于头上方寸之处,是稳定的,情欲与思想的变化一般不会影响到「性」。由以上经典论述不难看出,所谓「识神」即「思虑神」。中医认为,「神」为人身「三宝」之一,虽历代医家皆有论述,但在道家与气功古籍所载更多。张锡纯认为「然所谓神者,实有元神与识神之别。元神者,无思无虑,自然虚灵也;识神者,有思有虑,灵而不虚也」。至此,将中医之「神」又明确分出「识神」,使中医对「神」的认识更加清晰。
3.「神」与「欲神」
北宋道家张伯端在《金宝内炼丹诀》中言道:「夫神者,有元神焉;有欲神焉。元神者,乃先天以来一点灵光也;欲神者,气禀之性也」;「失神者,有元神焉,有欲神焉。元神者,乃先天以来点灵光也;欲神者,乃后人所染气禀之性也」。将中医之「神」再分出「欲神」,明确「欲神」这个概念,但这种思想却早在《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就已论及,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所谓「恬淡虚无」、「精神内守」、戒欲保真、「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如此等等,无一不是「识神」或「欲神」来调控的
相关参考
《本草纲目》巨大成就的取得,不仅由于李时珍具有朴素唯物辩证法思想,而且还与他使用了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密切相关。研究《本草纲目》的逻辑思维方法,将有助于我们深入认识李时珍这位伟大的医药学家是如何借助思维
「绎思」推理的演绎法演绎推理是逻辑思维的重要方法。李时珍在研究药物过程中,非常注重「绎思」推理,其与逻辑学中的演绎推理颇相一致。如张仲景治伤寒无汗用麻黄,有汗用桂枝,历代名医注解皆随文附会。「时珍常绎
唐代大医孙思邈继承了历代医家对温疫的预防经验和诊治思想,提出了「瘴疠」、「温风」、」毒气」等病因,肯定了「毒」是传染病的主要病原,治疗上突出清热解毒。但提到避瘟时却倡用温药。避瘟为防病,「凡能依时摄生
阴阳是具有中医特色的对立统一理论,而有人不同意这种说法,认为阴阳理论不是对立统一理论,2011年6月22日《中国中医药报》第4版《阴阳理论不是「对立统一理论」》一文即持此论(以下简称「马文」)。笔者认
朱丹溪,字彦修,名震亨。元代著名医学家,人们尊称他为丹溪翁,是中国医学史上金元四大家之一。朱丹溪倡导滋阴学说,创立了丹溪学派。他精于医道,兼通理学,在理论上独树一帜。笔者通过对其专著《格致余论》、
《内经》中的精气学说精气学说产生于先秦。管子认为:凡物之精,此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流于天地之间,谓之鬼神;藏于胸中,谓之圣人;是故名气……指出作为物质的精气,结合起来就产生万物。「人之生,气之
《素问·痺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痺也……所谓痺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这已为历代医家所公认,但对其病机方面的认识却见仁见智。众医家多认为痺证为外邪侵袭人体,痺阻经络,气血运行不
风邪与肾脏病有着密切的关系,虽然临床上运用风药治疗肾性蛋白尿不乏其人,但对二者关系似乎探讨不多。笔者从风性开泄的病理特性与肾主闭藏的生理功能方面,略作探讨。 风性开泄是指风邪具有疏通、透泄之性,
中国传统文化是气功的魂与根,无论是在气功的理论、实践,还是在其操作要领中,处处都散发著传统文化的芬芳,传统哲学中天人相应的整体观、中医药学中综合调理的摄生观、儒家学说中以和为贵的中庸观……无不为历代气
从《黄帝内经》成书至清代,众多古代医家的医学著作中载有「阴阳学说」。笔者认为,古代医学著作中的「阴阳学说」不仅是哲学的阴阳概念,而赋予其医学特点。试述如下。阴阳可「体验」《中医基础理论》说:「阴阳是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