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百科 方证对应体现辨证施治实质
Posted 体
篇首语:知识养成了思想,思想同时又在融化知识。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医学百科 方证对应体现辨证施治实质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医学百科 方证对应体现辨证施治实质
既然经方辨证体系引入「方证对应」来阐述经方的辨证施治实质,那么我们首先必须厘清「证」与「方」在《伤寒论》中的定义及其内涵和外延,及其相互之间的对应关系,才能明了什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方证对应」。「证」的概念
中医学中的「证」实际上概括了整个病机以及病因、病位、病性、病势等各方面内容,揭示了人体内部正邪相争的本质。古代经方医家通过长期的应用总结,其所赋予「证」的定义以及内涵和外延,与「辨证施治」之「证」没有本质的区别,综观《伤寒论》条文,其中关于病因、病机、病位、病性、病势等的阐述比比皆是,如:第117条「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病因类);第136条「此为水结在胸胁也」(病机类);第51条「脉浮者,病在表」(病位类);第7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病性类);第4条「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病势类)……即可说明。
「方」的概念
《康熙字典》对「方」的释义之一是:「又术也,法也。《易·系辞》:方以类聚。《疏》:方,谓法术性行。《左传·昭二十九年》:官修其方。《注》:方,法术。」可以看出,「方」应当是从法和术的层面去认识的,也就是说,「方」不单只就药物的配伍而言,而且也是治则和治法的具体体现。再看《伤寒论序》,仲景曰:「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可见张仲景所谓之「方术」,即是寓「方」以「术」,赋予了「方」的治则、治法内涵,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方」。
「方证相对」之「证」
等同「辨证施治」之「证」
如此一来,我们可以明确认识到《伤寒论》是一个完整的医学体系,其「方证对应」的辨证施治体系具有中医学辨证施治的基本要素,包括病因、病机、病位、病性、病势及方药、剂量、煎服法以及误治救误、将息、调摄、禁忌、注意事项等等,两者的内涵和外延无实质区别,若「方证对应」不能成立,则辨证施治亦无从谈起。另外,我们还可以看出,《伤寒论》各篇首皆冠以「辨某某病脉证并治」,「脉证」者何?当为上述之「证」;「治」者何?亦即上述之「方」。
那为何经方辨证体系以「方证相对」这一概念来阐述辨证施治的本质,而非直接沿用「辨证施治」这一概念呢?笔者认为,此缘于《伤寒论》书中「以方名证」的独特命名方式,如「麻黄汤证」,其在脏腑辨证体系中则以「风寒表实证」名之;「白虎汤证」,其在卫气营血辨证体系中则以「气分证」名之……可以明显看出,各个辨证体系之间其所谓「证」的实质是一致的,亦即「方证相对」之「证」与「辨证施治」之「证」,其内涵与外延是基本等同的,只是命名方式的不同而已。况且《伤寒论》实际上已明确地表述了「方证对应」的基本原则,即「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这一辨证施治精神始终贯彻于《伤寒论》全书。
《汉书·艺文志·方技略》曰:「医经者,原人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调百药齐和之所宜」「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可以看出,经方学派的医学体系是不同于医经学派的,然两者的理论基础都离不开八纲,即阴、阳、寒、热、虚、实、表、里,可以说「八纲」是中医学各个体系及流派认识疾病和方药效用规律的共同理论基础。同样,《伤寒论》一书当然也是应用「八纲」为理论基础的,即「方」是针对基于「八纲」层面的病因、病位、病性、病势及其所包含的病机等组合而成的「证」而设,纵然临床症状千变万化,皆可归结到「八纲」的层面,故「方」的变化就是依据上述「证」的八纲属性的变化规律而发生变化。
由上可知,《伤寒论》正是在正确认识到患病机体正邪相争这一疾病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依托上述八纲属性变化规律组合的病位、病性模式,总结出了六大类最基本的患病机体一般规律反应,形成了六经辨证体系,并根据此一般规律反应条件下的特定症状反应,通过「方证对应」的辨证施治手段而给出相应的方证,即随着「证」的变化,「方」亦随之而变的「方证对应」辨证施治法则。
相关参考
[FS:CONTENT_START]一般认为,辨病机、识证候、立治法、处方药,理法方药一体,以理统法,以法统方,以方统药的辨证论治过程是中医学的传统思维模式,这也代表当前主流中医学的观点。但也有学者撰
●所谓方,指方剂;证,指证候、病机。认识疾病的关键是辨「证」,治疗疾病的主要武器是「方」。方与证乃是仲景医学的核心。●根据六经辨证与脏腑辨证等辨证方法,得出其「证」(病机),施以相对应的方药,便为「方
?张效霞先生认为,方证对应是中医学的倒退。但是,实践证明,方证对应能够治好病,并且疗效还不错。吉益东洞的古方派,曾经成为日本最具有影响力的医派就是明证。?张效霞先生引用日本学者的文章,说汉方医家「不可
「方证对应」是胡希恕先生伤寒学术之要点,被其誉为「辨证的尖端」。此辨证者,先辨六经,再辨方证,要求对应点较多。为探究经方功效的多维性和对应证机的多向性,拓展经方适应范围,灵活机动运用经方,发挥经方最大
近年来,冯世纶先生侍诊抄方,获益匪浅。冯先生常跟学生们强调,经方起源于神农时期,从单方方证到复方方证逐渐发展而来,与《黄帝内经》是两个不同的医学理论体系。要读懂《伤寒论》,首先要明了六经实质。《伤寒论
方证并不排斥脏腑、经络辨证,恰恰相反,它是脏腑经络辨证的系统化、理论化成果,只是张仲景已经进行了辨证论治过程,并提供了现成的、精确的辨证论治结果——方证。经方安全可靠、简便廉验,比如桂枝汤,据考证源于
方证是经方的主要内容之一,方证起源于神农时代,以八纲为基础理论,经过长期临床实践,渐渐发展为六经辨证理论体系,这即《伤寒杂病论》六经辨证理论体系的形成。国内外皆知经方神效,其魅力所在即先辨六经,继辨方
●经方辨证论治起源于神农时代的用药、方证经验总结,基础理论是八纲,经历代用药、方证经验的积累,大约在汉代,认识到病位不但有表证和里证的不同,还有半表半里的不同,因而由八纲发展为六经辨证论治体系。●经方
《伤寒论》的六经辨证法则和经方,因其法度谨严、方药精当、疗效肯定而被历代医家公认为中医学的精华和典范。辨方证就是辨六经之证,从而准确选用某方的指征和证据。活用经方的首要条件就是会辨方证,临床疗效的关键
「证」指「《伤寒论》条文所列之证」与「已包含病机的证」自相矛盾刘方柏在《仲景之方,因证而设》一文中指出:「临床只要依据条文所列之证,即用下列之方……逐步固化成了『方证对应』的临床辨证模式。」很明显,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