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百科 《内经》论汗证
Posted 腠理
篇首语:卧疾丰暇豫,翰墨时间作。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医学百科 《内经》论汗证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医学百科 《内经》论汗证
《内经》认为,汗为人体之津,属于人体五液之一,《灵枢·决气》云:「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汗由水谷精气所化生,《素问·评热病论》云:「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汗本身为人体正常的生理现象,其形成的机理在于阳气蒸发阴津所致,正如《素问·阴阳别论》所云:「阳加于阴谓之汗。」但若汗出过甚、自汗不止、夜间盗汗或当汗出而不出皆为病理现象,从而形成汗证。《内经》中所论汗证涉及的名称较多,如「魄汗未尽」、「炅汗」、「绝汗」、「灌汗」、「夺汗」、「漏泄」、「汗注不止」、「汗大泄」等皆为病理因素导致的汗大出;「肾病者……寝汗出」,寝汗即为夜间盗汗;亦有「夏暑汗不出」、「身热无汗」等皆为当汗出而无汗的病理现象。病因病机
由于汗形成的机理在于「阳加于阴」,故汗证的关键病机则在于阴阳失调,即阳偏盛或阴偏虚,因此阳可扰动阴津而为汗证;阴偏盛或阳偏虚,则阳气失固亦可为多汗;但若外邪束表,阳气失宣或阳气郁阻则无汗。《内经》认为导致阴阳失调的原因有很多,又总不外内因、外因之途,从脏腑而言,虽《内经》有「五脏化液,汗为心之液」之说,但又不仅仅只与心有关,与肺、肝、脾、肾均有关系。
感受外邪
《内经》认为导致汗证的外感病因主要有暑、热、风、湿之邪。《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因于暑,汗,烦则喘喝。」《素问·举痛论》曰:「炅则腠理开,营卫通,汗大泄,故气泄矣。」张志聪注云:「天之阳邪,伤人阳气,阳气外泄,故汗出也。」《灵枢·营卫生会》云:「外伤于风,内开腠理,毛蒸理泄,卫气走之,固不得循其道……命曰漏泄。」张介宾注曰:「风为阳邪有外热也。热食气悍,因内热也。热之所聚,则开发腠理,所以毛蒸理泄而卫气走之,故不循其常道也。」《素问·痺论》曰:「其多汗而濡者,此逢湿甚也,阳气少,阴气盛,两气相感,故汗出而濡也。」高世栻云:「其人身亦阳气少,阴气盛。湿,阴类也。阴气盛而逢湿,是两气相感,故汗出而濡湿也。」《素问·阴阳应像大论》又云:「阳胜则身热,腠理闭……汗不出而热。」论及表有邪而无汗之证。《素问·生气通天论》曰:「汗出偏沮。」谓应汗而半身无汗,因邪气阻滞,正气不能周行全身所致。
内伤因素
《内经》认为导致汗证的内伤因素主要包括情志失调、过劳饱食等。由于这些因素的影响,使脏腑阳气内动或脏腑之气升腾散越,进而导致阴阳失调发为汗证。正如《素问·经脉别论》云「饮食饱甚」、「惊而夺精」、「持重远行」、「疾走恐惧」、「摇体劳苦」,分别发为「汗出于胃」、「汗出于心」、「汗出于肾」、 「汗出于肝」、「汗出于脾」之证。
分类
《内经》对汗证的论述内容丰富,后世医家通过研究,具体的分类方法亦有不同。结合汗证发病症状及病因病机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种。
热甚汗证
《内经》称为炅汗或者大汗、汗大泄。《素问·举痛论》、《素问·生气通天论》均指出暑热病邪为患,而致热甚汗出。王冰注云:「人在阳则舒,在阴则惨。故热则腠理开发,荣卫大通,津液外渗而汗大泄矣。」《素问·疟论》亦云:「夏伤于大暑,其汗大出。」《灵枢·经脉》云:「胃足阳明之脉……温淫汗出。」 张介宾注云:「热蒸于表则津泄,故腠理开而汗出。」皆指出暑热导致人体阳气偏盛,腠理开而致汗证。其特点为多发生在暑热季节,阳热太盛,汗出甚多。
风热汗证
《内经》称为漏泄,此证外感风邪而体内有热,风热共致而汗出如漏,发为漏汗。《灵枢·营卫生会》云:「人有热饮食下胃,其气未定,汗则出……外受于风,内开腠理……故命曰漏泄。」另,《素问·风论》有「漏风」证名,同漏汗基本相同。其特点为风邪袭表后而发,汗出往往与恶风并见。
阳虚自汗
《素问·脉要精微论》云:「肺脉软而散者,当病灌汗,至今不复发汗也」;「阴气有余,为多汗身寒。」张介宾注云:「肺脉……若耎而散,则肺虚不敛,汗出如水,故云灌汗。汗多亡阳,故不可更为发散也。」此证亦可由湿气盛导致,如《素问·痺论》云「阳气少,阴气盛……故汗出而濡也。」体表之阳,腠理固密,若体表阳虚或肺失宣降,腠理开张,发为阳虚自汗。其特点为汗出淋漓,如水出不止。
盗汗
《内经》称之为「寝汗」。其机理有二:其一,《素问·脏气法时论》云:「肾病者……寝汗出,憎风。」王冰注曰:「肾邪攻肺,心气内微,心液为汗,故寝汗出……汗复津泄,阴凝玄府,阳烁上焦,内热外寒,故憎风也。」由此,此处经文所论盗汗,由肾气虚与肾阳虚所致。其二,《素问·评热病论》云:「阴虚者,阳必凑之,故少气时热而汗出也。」指出因阴虚,虚火内扰,津液不能收敛亦可发为盗汗。两者皆有睡眠时汗出而醒后汗止,但兼症多有不同。肾阳虚盗汗多兼见胫肿、喘咳、身重、憎风等症;肾阴虚盗汗多兼见心烦口干、五心烦热、舌红苔少等症。
绝汗
《灵枢·经脉》云:「六阳气绝,则阴与阳分离,离则腠理发泄,绝汗乃出。」张介宾注云:「汗本阴精,固于阳气,阳气绝则阴阳离决,而腠理不闭,脱汗乃出。」阴阳离决,阳气将脱。其特点为见于危重病人,汗出淋漓,其汗如珠如油。
脏腑汗
除去前文论述的肺气虚灌汗、肾阳虚寝汗,《内经》还有以下数种脏腑汗证。
心病汗出 惊吓而致心神受损,心液外泄而为汗证。《素问·经脉别论》云:「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此证汗出可兼见心悸、怔忡、多梦等心神失养之症。
肺病汗出 邪热蕴肺,迫精外泄而为汗证。《素问·脏气法时论》云:「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汗出。」《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亦云:「肺脉……缓甚为多汗……头以下汗出不可止。」肺热而致汗出与肺气虚所致灌汗机理不同,此证头以下汗出不止,可兼见咳嗽、哮喘、肩背疼痛等症。
肝病汗出 过劳伤筋、恐惧伤魂均伤肝,肝伤而汗出。《素问·经脉别论》云:「疾走恐惧,汗出于肝。」此证汗出可兼见目涩、口燥咽干、两胁隐痛等肝阴虚之症。
脾病汗出 劳倦耗气伤脾,脾气受损,腠理开合失司而汗出。《素问·经脉别论》云:「摇体劳苦,汗出于脾。」此证汗出可兼见面色萎黄、四肢无力等脾气虚之症。
胃病汗出 饮食过饱易伤胃,胃气受伤,营卫失和而汗出。《素问·经脉别论》云:「饮食饱甚,汗出于胃。」此证汗出可兼见胃脘饱胀、纳呆不适等胃气受损之症。
肾病汗出 负重远行伤骨伤肾,肾气虚而汗出。《素问·经脉别论》云:「持重远行,汗出于肾。」此证汗出可兼见神疲乏力、尿频等肾气虚之症。
无汗
《内经》认为其机理有三:其一,阳盛灼伤阴津,导致阴不足,化汗无源;其二,外邪束表,阳气失宣;其三,邪气伏遏,阳气郁阻,导致腠理闭塞而汗不出。正如《灵枢·刺节真邪》云:「阴气不足则内热,阳气有余则外热……腠理闭塞则汗不出,舌焦唇槁腊干,嗌燥。」《素问·阴阳应像大论》又云:「阳胜则身热,腠理闭……汗不出而热。」《素问·生气通天论》曰:「汗出偏沮。」此三者所致无汗临床症状多有不同,化汗无源之无汗证兼见舌焦、嘴唇干燥、咽干等症;表邪所致无汗证兼见头痛、恶寒、发热等症;阳气郁阻之无汗证可见半身无汗,日久可致半身不遂等症。
治疗
《内经》所论汗证内容丰富,但由于总机理是阴阳关系,故以调阴阳为主,具体而言,应根据病因病机分别论治。热甚汗证当清热止汗,可选白虎汤类。风热汗证当疏风清热以固表,可选玉屏风散加减。阳虚自汗当益气温阳敛汗,可选生脉散酌加附子等。盗汗,阳虚盗汗当温肾止汗,可选《类证治裁》之黄芪汤,药物组成有黄芪、熟地、茯苓、天冬、麻黄根、肉桂、龙骨、五味子、麦冬、防风;阴虚盗汗当滋阴降火止汗,可选当归六黄汤类。绝汗当回阳固脱,可选大剂参附汤或参附龙牡汤之类。脏腑汗,心病汗出当养心安神,可选天王补心丹之类;肺病汗出当清泻肺热,可选泻白散等;肝病汗出当滋养肝阴,方剂可选一贯煎等;脾病汗出当补脾益气,可选补中益气汤等;胃病汗出当健胃消积,可选保和丸等;肾病汗出当补肾气敛汗,可选《杂病源流犀烛》所载五味子汤,药物组成有五味子、山茱萸、龙骨、牡蛎、首乌、远志、五倍子、地骨皮。无汗,阳盛伤阴者当清热养阴、润燥生津,可选增液承气汤或玉女煎等;邪气伏遏者当疏表散邪,可选香薷饮或白虎加桂枝汤之类;阳气郁阻者当通阳行气,可选补阳还五汤等。
相关参考
桂枝汤为汉代医学家张仲景《伤寒论》中的方剂,其治疗作用广泛,加减衍化的方剂很多,故有「群方之冠」的称谓。本方现代用法为:桂枝、芍药、生姜各9克,炙甘草6克,大枣12个,水煎温服,每日1剂,一般3~5天
房事汗出属中医学「汗证」、「虚劳」等范畴。男子房汗不足为怪,然汗出过多则属病态。本病以虚证为主,多为气血阴阳不足。《黄帝内经》对汗的生理及病理有了相当的认识,明确指出汗液是人体津液的一种,并与精血液关
本病属中医学中「汗证」、「虚劳」等范畴。男子房汗不足为奇,然汗出过多则属病态。本病以虚证为主,多为气血阴阳不足。《黄帝内经》对汗的生理及病理有了相当的认识,明确指出汗液是人体津液的一种,并与精血液关系
《活人书》云∶阳明证宜下,少阴证宜温。又曰∶少阴病,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宜着艾,并四逆汤。又云∶三阳证宜下,三阴证宜温。少阴病,发热,脉沉,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少阴病,二三日,当见少阴证,无阳
证名。汗出异常的证候。见《医学正传》。一般分自汗、盗汗两类。由于病情不同,又有阴汗、阳汗之分,及战汗、狂汗、红汗、漏汗、阴盛格阳汗、亡阳汗、绝汗、头汗、额汗、心汗、腋汗、手足汗、无汗、偏沮等多种。详见
仲景《论》曰∶寸口脉浮而紧,浮则为风,紧则为寒,风则伤卫,寒则伤荣,荣卫俱病,骨节烦疼,当发其汗也。曰∶三阳皆受病,未入于府者,可汗而已。详见前六经证中。曰∶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
仲景治伤寒,有汗吐下三法。东垣治疮疡,有疏通、托里、和营卫之三法。用之得宜,厥疾瘳矣。假如疮疡肿硬木闷,烦热便秘,脉沉而实,其邪在内,当先疏其内以下之。肿作痛,便利调合,脉浮而洪,其邪在表,当先托其里
盗汗隶属汗证范畴,《金匮要略》首提「盗汗」这个名称。《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明确指出自汗、盗汗的区别:「无问昏醒,浸浸汗出者,名曰自汗;睡着汗出,即明盗汗。」对于盗汗来讲,大多是由于烦劳过度,亡血失精;或
痿证,指四肢萎废不能运动,肌肉逐渐萎缩致痿或者拘挛致痿。痿者,萎也。杨上善云:「以五脏热,遂使皮肤、脉、筋、肉、骨缓痿屈弱不用,故名为痿。」《内经》又称为「痿躄」、「痿疾」、「痿易」。其症状与现代医学
《黄帝内经》的成书标志著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其中《黄帝内经》学术体系是其关键。《黄帝内经》主要围绕人的健康、疾病进行阐述,形成了有关人的生命规律及其医学应用的知识和理论,而这些知识和理论的形成,必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