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百科 慢性咳喘宜敛补
Posted 山药
篇首语: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医学百科 慢性咳喘宜敛补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医学百科 慢性咳喘宜敛补
慢性咳喘多见于慢性气管炎、哮喘、支气管扩张等,其发病特点主要系肺、脾、肾三脏虚损为本,气逆咳喘、痰湿壅盛为标,笔者认为治疗此病宜敛补,不宜宣泄。慢性气管炎、哮喘主要表现是咳、喘、痰。咳喘日久必耗伤肺气,肺气不收敛又导致咳、喘日久不愈,重则每年冬季咳喘更剧,更甚者冬卧不能出门,而变为肺气肿、肺心病。肺气耗伤的同时痰湿聚集,一者痰阻气道致漉漉有声而咳喘不愈,二者痰湿伤脾,脾不运化水湿更致痰液的聚生。咳、喘、痰日久,穷必及肾,致肾气耗伤,形成肾气虚而不纳气,导致咳、喘、痰日久不愈。
咳、喘、痰日久不愈致使体内正气日益虚损,其中尤其是肺气的虚弱不得固其肌表抗邪,而易感外邪致感冒频发,感冒后首先伤的又是肺气,进一步伤及脾、肾,导致咳喘加重,又进一步伤及三脏之气,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这就是慢性气管炎、哮喘常年发病难愈,冬季遇寒加重又促变肺气肿、肺心病的主要原因。
对于慢性咳喘的治疗,主要应调整好肺、脾、肾三脏的虚损,治肺在不兼表证的情况下,不可透表宣肺,用之反而更会耗伤肺气,致咳喘加剧,如麻黄、杏仁、桔梗、前胡之类皆不可取,应选用补肺气的党参、黄芪、山药等;敛肺气的五倍子、五味子、乌梅等。治脾以健脾化湿为主,注意不可伤及脾气,更不可伤及胃阴,可选用白术、莲子、芡实、山药等。治肾以补肾纳气为主,因肾为先天,为诸脏腑正气之根,所以应用菟丝子、山萸肉、山药、补骨脂等。总之,该病的治疗宜补不宜泻,宜收不宜散,宜温不宜寒。具体地说,治肺宜收敛不宜宣散,宣散则更耗伤肺气;治脾宜温补不宜清降,清降则更伤脾气;治肾宜温固不宜滋补,滋补则滞腻而致痰阻气。
笔者用治慢性咳喘的基本方:山药20克,菟丝子20克,白术15克,五味子10克,乌梅10克,莲子20克,补骨脂12克。诸药共同起到敛肺健脾纳肾,止咳平喘化痰之功效。兼有表证者,去乌梅、五味子,再根据表寒、表热等邪的不同,适当加相适应的解表药。痰多者,在分清寒、热、湿、燥痰的情况下,寒痰可加干姜、白豆蔻等;热痰可加入黄芩、瓜蒌、浙贝等;湿痰可加入云苓、苍术、半夏、薏苡仁等;燥痰可加入苏子、苦杏仁、川贝等。痰湿过盛,舌苔白腻,不欲食,胃脘胀满者可加入云苓、半夏、砂仁、陈皮等。慢性气管炎、哮喘每冬季发病者,可冬病夏治,在夏季中伏天连服一个月,再在立冬前服用一个月,这样能起到防止冬季发作,或发作症状较前减轻的作用。
相关参考
组成:太子参15克,炒白术15克,炒山药20克,莲子肉20克,菟丝子20克,补骨脂12克,五味子10克,乌梅12克。功效:补肺、脾、肾三脏,酸敛止咳平喘。主治:慢性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支气管扩张、
慢性咳喘是呼吸系统的常见症状,也是多种肺病疾患的外在症状表现。此类患者多病程较长,从六经角度辨析,多为半表半里证。若寒热虚实错杂者,多为柴胡桂枝干姜汤证;若合并阳明里实大便不通者,多为大柴胡汤证;若兼
慢性肺源原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是指肺气肿或其他慢性肺部疾患,使肺循环阻力增加,引起肺动脉高压,导致右心肥大,最后发生心力衰竭的一类心脏病。慢性肺心病以气短、咳喘、心悸、水肿,不能平卧等为特征。慢性肺
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常在秋冬季复发,多属内伤久咳、咳喘等证,其病因主要由肺脏虚弱,或他脏有病(如脾虚、肝火、肾虚)累及于肺所致,治宜扶正补虚,祛邪止咳。据临床验证,苏叶干姜汤对此病有较好的调治作用,患者不
咳喘验方普通咳嗽:百部500克,蜂蜜250克,清水250克,先煎百部,滤去渣,加蜂蜜慢火熬膏,早晚饭后冲服1~2匙。咳喘验方老年哮喘:杏仁15克,冰糖30,水煎服。咳喘验方久嗽不愈:紫苑、冬花各30克
刘某,男,54岁,初诊时诉其咳嗽、喘息已4年余,偶感风寒则先咳后喘,日益加重。半月来咳喘又作,近几天加重,常以夜间为甚,口吐泡沫痰涎,喘促难以平卧,并伴心悸、腰酸腹胀、胸膈满闷。观其面色黧黑,呼吸急促
组成及用法:泡参30克,当归9克,制黄精15克,山药15克,杏仁9克,薄荷9克,五味子6克,炙紫菀12克,麻黄9克,生石膏15克,桑白皮9克,桔梗9克,法半夏12克,乌梅6克,粟壳6克,生甘草9克。水
张某,54,男,工人,5月中旬应诊,咳喘每于每年6月-8月发生,时间都在凌晨3-5点发生,持续10多年,每年5月开始吃药,已成规律。察:虽舌大,红,少苔,但水津满布,脉:沉玄,微滑,体胖,面浮肿,吐痰
实证:1.视咳喘作状态。实者粗声高,呼少吸多。2.视兼症。实者胸满喉鸣,面赤便结。3.视舌脉。实者笞腻质红,脉滑数。麻杏射干汤:炙麻黄10克、杏仁10克、桑白皮10克、射干10克、白果10克、防风10
辨证属痰湿内蕴,气机不利。治当以化痰、降气、平喘。药用:炒杏仁6克,炒苏子5克,半夏3克,川朴3克,陈皮5克,川贝母3克,云苓6克,甘草3克。2剂,水煎服,日1剂。二诊:药后咳嗽喘息如旧,痰声漉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