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百科 中药剂量大小 病情因素不可忽视
Posted 中药
篇首语: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医学百科 中药剂量大小 病情因素不可忽视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医学百科 中药剂量大小 病情因素不可忽视
中医治病辨证用药应该在理、法、方、药后加上一量字。认为「疗效平平责之『量』」,将中药在方剂中的用量与疗效的关系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的确,临床疗效是中医的生命,而中药用量对临床疗效的影响举足轻重,至关重要。在辨证准确的前提下,用量往往是比较重要因素之一。但是确定中药用量的因素太多,在确定使用中药在处方中的剂量时,既要因时、因地、因人,三因制宜。如季节的春夏秋冬,地理的南方北方,病人年龄大小,体质强弱,同时也要考虑使用方剂的大小,剂型等诸多因素。再说有的中药本身就存在用量大小不一样功效就不相同情况。如:柴胡小剂量(6~10克)升阳,中等剂量疏肝(10~15克),大剂量(15~30克)解表退热;升麻(6~10克)升阳,(10~20克)清胃解毒。又如白术,小剂量(12~20克)健脾燥湿,大剂量(30~60克)健脾通便。所谓以病情为中心,就是要因病施药。这里先谈病位。首先,在临床诊病过程中必须要确定疾病的病位。病位有在上、在中、在下之分,用药用量是不一样的,这是因为上、中、下三焦运用的中药药性不一样。吴鞠通《温病条辨》中有:上焦如羽,非轻不举,中焦如衡,非平不安,下焦如权,非重不沉。上焦病病位在上、在表,大多选用宣痺汤(上焦篇)、桑菊饮之属;中焦病病位在脾胃,常选用王氏连朴饮,五加正气散(五个加减正气散);下焦病病在肝肾,宜选用大、小定风珠汤。其次,在病情上看,急性病、新病中药用量相对宜大;慢性病、久病用量宜轻。主要是急性病、新病病因相对单纯,恢复较快,所选方剂药物味数较少,中药用量要重一点,希望一鼓作气一战而胜;慢性病、久病病情复杂,病程长恢复慢,选用的方剂药物味数相对多,用量宜轻。第三,病有虚实之分,实证邪气实,人体正气也不太虚,用量宜大;虚证人体正气虚,邪气也不盛,大多是慢性病,用药剂量宜轻。这是从病情方面考虑中药用药剂量。
当然,其他还有很多因素需要中医师在处方用药考虑用量大小。比如,如果病重药轻,药不胜病,就无异于隔靴瘙痒;病轻药重,则药过病所,徒伤正气,还可以造成中药资源浪费,加重病人家庭和国家经济负担。临床怎样辨证用药,在这方面徐大椿「用药如用兵」论述甚详,「用药如用兵」虽然谈的是用药,其实中药在方剂中的用量道理也基本相同,也要根据病情不同药量发生相应的变化,所以有一定参考价值。
医疗卫生改革的方针要求用药要「安全有效,经济合理」,所以不主张在临床治病时以大剂量用药取效。这是因为人体本身是一个自组织主系统,一般情况下自身有较强的修复能力,中医师用药是帮助其恢复失调的阴阳升降功能,帮助人体驱除外来邪气和体内病理产物,而不是像西医那样采取对抗疗法。现在有很多疾病根本就是不能治愈,很多人都带病生存,疾病(病邪)与人体(正气)共处,长期共存。
中医治病的特色是以人为本,关注病人情志诸多因素,重视医患沟通。认为医患相得,邪气乃服。作为中医师在处方用药考虑中药用量时,始终不要忘记中医与西医的本质区别,即西医治人的病,中医医病的人。怎样才能做到医患相得,在这方面,李中梓「不失人情论」从病人之情、旁人之情、医人之情三个方面阐述了人情对病情的影响,论述甚详,可供学习借鉴。这也足以说明,中医治病并非加大中药剂量才是提高临床疗效的唯一途径。如果有这样的意识,在处方用药考虑到用量,自然就能让中药用量恰到好处,就不会因为究竟是用量原因导致疗效好而困惑不解。总之一句话,考虑中药用量在治病方剂中的大小要以病情为中心,合理运用中药剂量,多因素全方位考虑,恰当就好。
相关参考
黄褐斑是一种后天性色素沉着过度性皮肤病,黄褐斑主要发生在面部以颧部、颊部、鼻部、前额及颏部为主,其出现多与内分泌不调、月经不调、妊娠、久服避孕药或肝功能不好以及慢性肾病有关。日晒和精神因素也可加重病情
《素问·六气正纪要大论》提出「用热远热,用温远温,用寒远寒,用凉远凉」,是古人因时用药的原则。因为时令的不同,日照的长短,寒温的变化,对人体的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就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我们用药时就要根
药物功效的发挥,既决定于其质量,同时与其用量也密切相关。因此,中药的用量,也是保证药物功效正常发挥的重要因素。准确地掌握中药的剂量,不仅对于保证中药的临床疗效非常重要,而且也为保证用药安全所必要。中药
药物组成及服法(中药配方颗粒,所列剂量相当于饮片剂量):丹参、薏苡仁、金银花各20克,白花蛇舌草30克,甘草6克,枳壳12克。上药日1剂,将颗粒剂倒入杯中,加少量开水化开,分早晚饭后再加开水冲服。连服
由于对中药疗效的评价借鉴化学药物的评价方法,只注重疾病中间终点指标,忽视了中药复方治疗特点,中医辨证论治、干预证候等不能体现,因此,要构建中药疗效评价方法。如何客观、准确、全面地评价疗效是构建的难点。
相同的吸收剂量未必产生同样程度的生物效应,因为生物效应受到辐射类型、剂量与剂量率大小、照射条件、生物种类和个体生理差异等因素的影响。为了比较不同类型辐射引起的有害效应,在辐射防护中引进了一些系数,当吸
经方的剂量,始终是历代中医学者研究的课题。尝读《范文甫专辑》,见范文甫使用小青龙汤与众不同:一是「小青龙汤用量除半夏9克外,余皆用0.9克。」二是「开水泡服」。有两则方案如下。 「朱师母,伤风骤
对中药使用的剂量目前尚缺少科学的正确标准,古今方书、医案所载出入很大,而实际临床运用又多各自为政。习用微量者,美其名曰“轻灵取胜”,敢用重量者,被责为“孟浪从事”。裘氏认为,剂量之轻重,当从病情轻重需
对中药使用的剂量目前尚缺少科学的正确标准,古今方书、医案所载出入很大,而实际临床运用又多各自为政。习用微量者,美其名曰“轻灵取胜”,敢用重量者,被责为“孟浪从事”。裘氏认为,剂量之轻重,当从病情轻重需
对中药使用的剂量目前尚缺少科学的正确标准,古今方书、医案所载出入很大,而实际临床运用又多各自为政。习用微量者,美其名曰“轻灵取胜”,敢用重量者,被责为“孟浪从事”。裘氏认为,剂量之轻重,当从病情轻重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