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百科 脓肿性穿掘性头部毛囊周围炎
Posted 毛囊
篇首语: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医学百科 脓肿性穿掘性头部毛囊周围炎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医学百科 脓肿性穿掘性头部毛囊周围炎
脓肿性穿掘性头部毛囊周围炎是一种少见的头顶部慢性化脓性皮肤病。本病常与聚合性痤疮、化脓性汗腺炎同时并发,由于此三种疾病发病机制和组织病理变化均相似,故将此三种病统称为毛囊闭锁三联症。系多数聚集的毛囊炎及毛囊周围炎在深部融合后相互贯穿形成的脓肿。本病与中医「蝼蛄疖」「蟮拱头」相似。如《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蝼蛄疖记载: 「此证多生小儿头上,俗名貉,未破如曲蟮拱头,破后形似蝼蛄串穴。有因胎中受毒者,其疮肿势虽小而根则坚硬,溃破虽出脓水而坚硬不退,疮口收敛越时复发,本毒未罢,他处又生,甚属缠绵难敛……亦有暑热成毒者,大如梅李相联三五枚,溃破脓出,其口不敛,日久头皮串空,亦如蝼蛄串穴之状。」
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本病多为素体虚弱,复感风湿热邪,蕴结肌肤,郁久生脓而成此病。
现代医学对于本病发病机制仍不甚明了,皮损中虽可培养到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链球菌,但培养也可以阴性,因此对本病是否与细菌感染直接有关尚有争议,目前推测其可能为感染后机体对自身组织的一种特异免疫反应。
主要症状
1.发病人群:多见于青壮年男性。
2.好发部位:主要发生于头部,尤其顶、枕部多见。
3.皮损特点:初起为毛囊和毛囊周围炎,逐渐增大形成半球形结节,结节软化后形成脓肿,破溃后成为多数瘘孔,有脓汁流出。皮损相互融合成带窦道的脓肿,伴有弯曲的脊突或隆起。
4.症状:感染加重时可伴疼痛。
5.病程及预后:皮损痊愈留有瘢痕,导致永久性脱发。
诊断要点
人群(青壮年男性)+部位(顶枕部多见)+典型皮疹(不规则形带窦道的脓肿)+预后(遗留瘢痕,永久性脱发)。
中医治疗
1.辨证施治
多见素体虚弱,毒邪蕴结证型。主要表现为:头顶部有大小不等的脓肿,相互贯通,触之有波动感,食少纳呆,口干;舌质淡,苔黄腻,脉弦滑。
治法:清热解毒,托里透脓。
方药:托里透脓汤加减。
方药:党参15克,白术10克,黄芪30克,炒山甲6克,炒皂刺10克,当归10克,升麻6,白芷10克,金银花30克,蒲公英15克,地丁15克,生甘草6克。
方解:方中党参、白术、黄芪补中益气;当归、白芷、升麻、炒山甲、炒皂刺活血透脓;金银花、蒲公英、地丁清热解毒;生甘草解毒,调和诸药。
2.中成药
梅花点舌丹1丸,每日2次;小金丸1.2克,每日2次;活血消炎丸3克,每日2次。人参养荣丸1丸,每日2次。辨证选用。
3.外治法
芫花水剂或马齿苋水剂外洗。破溃者,甲字提毒药捻蘸紫色疽疮膏外用。后期肉芽新鲜者,可外用甘乳膏贴敷。肿物坚硬未破者,可外用黑布化毒膏或黑色拔膏棍。
西医治疗
1.切开引流并进行整形缝合。
2.局部或全身应用广谱抗生素,如四环素、米诺环素等。
3.试用异维A酸口服。
笔者认为,本病辨证治疗应首辨阴阳。在疾病初期,以局部红肿热痛为主,属阳证,可选择仙方活命饮加减,治以清热解毒,消肿散结,活血止痛。但是我们临床中更常见的,还是以病情日久,脓肿色暗淡,疼痛不明显等症状为主,属阴证,可选择托里透脓汤加减,兼顾托里与清解之法。另外,本病病程较旧,容易反复,皮损痊愈后会遗留瘢痕,造成永久性脱发,需要提前交代病情。
相关参考
现在的医学发展真的很迅速,对于一些在过去很难治疗的疾病,我们能都能够完全的治疗。大腿毛囊炎对我们很多人来说其实并不是特别熟悉,但是我们不熟悉不代表不存在。有很多人正在饱受这种疾病折磨。对于这种疾病如果...
现在的医学发展真的很迅速,对于一些在过去很难治疗的疾病,我们能都能够完全的治疗。大腿毛囊炎对我们很多人来说其实并不是特别熟悉,但是我们不熟悉不代表不存在。有很多人正在饱受这种疾病折磨。对于这种疾病如果...
肩关节周围炎是肩关节软组织的一种慢性退行性病变,多发生于50岁左右的人,所以又叫「五十肩」。肩关节周围炎的患者一般体质较弱。早期以肩部疼痛为主,晚期以肩关节功能障碍为主。中医学认为是由于气血虚弱,受寒
肩关节周围炎是一种以肩痛、肩关节活动障碍为主要特征的软组织损伤,简称「肩周炎」。其病名较多,因该病多发于50岁左右中老年人,故称「五十肩」。因睡眠时肩部受凉引起的称「漏肩风」或「露肩风」;因肩部活动明
在扁桃体被膜与咽侧壁(咽上缩肌)之间发生蜂窝织炎或积脓称扁桃体周围炎或扁桃体周围脓肿。在临床上根据发病时间和穿刺有无脓液来区别这两种病理阶段,但亦有脓少或已吸收而诊断成扁桃体周围炎者。致病菌多为溶血性
在扁桃体被膜与咽侧壁(咽上缩肌)之间发生蜂窝织炎或积脓称扁桃体周围炎或扁桃体周围脓肿。在临床上根据发病时间和穿刺有无脓液来区别这两种病理阶段,但亦有脓少或已吸收而诊断成扁桃体周围炎者。致病菌多为溶血性
疖是急性化脓性毛囊及毛囊周围的炎症。疖一般为单发,若数目较多,且反复发生,经久不愈,则称为疖病,多见于免疫力低下者。中医亦称之为「疔」。病因病机中医认为,本病多为内蕴湿热,外感毒热之邪,热毒不得外泄,
案1 毛囊炎靳某,男,53岁。项部、发际处起数个豆粒大红色毛囊丘疹,顶部有脓点附着,疼痛或痒痛3个月。其间经数种抗生素注射、内服,或外敷红霉素软膏、一擦灵等,丘疹消退,但过后仍反复,缠绵不愈
有些时候,口腔周围的皮肤长起1—2个圆形突起的小硬结。1~2天后,硬结逐渐扩大成一疖状突起。顶部出现黄白小脓头,周围发红、肿胀,有烧灼样隐痛,随后,脓头穿破,流出少量脓汁,这就是长疖子。疖子是皮肤毛囊
面瘫即周围性面神经瘫痪,大多数是由急性非化脓性茎乳突孔内的面神经炎引起,故又称周围性面神经炎。中医学的「口眼㖞斜」、「吊线风」、「卒口僻」均属此范畴。本病的病因目前尚未明确。多数病例都有局部受寒、着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