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百科 《伤寒论》中保胃气原则的应用
Posted 胃
篇首语:最聪明的处世之术是,既对世俗投以白眼,又与其同流合污。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医学百科 《伤寒论》中保胃气原则的应用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医学百科 《伤寒论》中保胃气原则的应用
「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保胃气思想始终贯穿于整个中医学术思想之中。胃气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胃气是指人之正气,狭义的胃气是指脾胃的生理功能。本文所谈胃气指狭义的胃气,亦即脾胃的生理功能。脾胃为「生化之源」、「后天之本」,《素问·玉机真藏论》云:脾为「中央土,以灌四傍」;《素问·玉机真藏论篇》曰:「五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藏六腑之本也」,这些论述说明了脾胃的主要生理功能,脾胃旺盛则身体健康。在病理上,脾胃的盛衰是导致疾病发生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反映和影响着疾病的变化、转归和预后。
以脾胃为本的学术思想源于《内经》,《伤寒论》则首开临证保胃气之先河,奠定了后世脾胃学说基础。南宋医家李东垣撰写《脾胃论》,提出「人以胃气为本」、「百病皆由脾胃而生也」,创立了升发脾阳之说,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脾胃学说。叶天士提出滋养胃阴,使脾胃学说得到进一步发展。《伤寒论》一书在各个环节中体现出保胃气的思想,本文从组方用药、煎服法及调护这两方面简述如下。
扶正健中以祛邪
仲景从理法到方药,处处以脾胃为本,诸般治法均以无损脾胃为要。理中丸、大建中汤、小建中汤等是仲景补养脾胃之名方。健中扶正方可祛邪,全书113方中,用甘草71方,大枣40方,人参20方,粳米5方,生姜、大枣同用者37方,生姜、大枣、甘草同用者37方。如此的方药应用,可见其对于保养胃气的重视。其组方仅以白虎汤为例,其功效为顿挫邪热,方中加梗米,既能养胃护津,又可防止君臣药大寒伤中。更有白虎加人参汤,加人参大补元气,可益阴生津,防寒药伤正,又可补汗血之源,助胃气以利祛邪。
急下存阴保胃气
对于阳明腑实痞、满、燥、实、坚之邪热燥结中焦、正盛邪实之证,仲景投予小承气汤、大承气汤、调胃承气汤等。承气,乃顺承胃气之意。燥热内结,最易损伤胃气,伤及胃阴,必急下之。保胃津方能保胃气,胃津不在,则胃气无存,阳明三急下证和少阴三急下证即是此意。清代吴鞠通之《温病条辨》中五承气汤的运用更是秉承了仲景的衣钵,将其顺承胃气的理论运用到了极致,加减正气散、三仁汤等亦为调和脾胃、祛湿化浊、理气和胃的经典方剂。「存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亦即保胃气、存津液也,这一贯彻温病治疗始终的理念正是源于仲景的保胃气思想。
峻药攻邪不伤胃
在药物配伍方面,正如《本草汇言》言:「盖仲景方用峻药,必配和胃之品,以监制之」,如十枣汤中使用大枣糜粥,因为服刺激性较大的逐水祛痰药后,往往胃肠道津液被劫,而出现口干舌燥的症状,此时加入补气生津液的大枣,便可使痰水去而不伤津液。
仲景曾反复多次论述用汗、吐、下或汗、吐、下太过所引起的各种不良反应,旨在强调顾护胃气,把祛邪而不伤正作为治病的准则,其所论变证,对于只知攻邪而不顾脾胃者,当引以为戒。例如81条云:「凡用栀子汤,病人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之」,以防苦寒之品,更损中阳。273条云:「若下之,必胸下结硬」,若误将太阴虚寒作阳明腑实证而寒凉攻下,则变生它证,故不可贸然攻下。
除以上组方原则外,《伤寒论》中的药物剂量是根据病人体质酌情定夺的,如「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其剂量的变化,也是从保养胃气出发。
煎服法及调护
仲景十分重视煎服法。用攻克之剂时,强调应中病即止,不必尽剂,大承气汤后注明「得下,余勿服」;调胃承气汤服法上要求「少少温服」,即分次少量服用;十枣汤后注明:「强人服一钱匕,羸人服半钱……」,其意皆在润胃燥而调胃气,不致峻泻,使胃中不燥,胃气调和。
在煎药细节方面,仲景也是独具匠心。如在白虎汤、桃花汤、竹叶石膏汤等方中不仅有粳米,煎法中更着明「煮米熟」,「米熟汤成」,增强养胃之力。正如柯琴所言:「粳米稼穑作甘,培形气而生精血,用以奠安中宫,阴寒之品,无伤脾损胃之虑矣。」
仲景十分重视药后调护,如桂枝汤后有「服已须臾,啜稀粥」,因为啜热稀粥后,可以借粥补养而助胃气,方后注意事项中还有「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处处体现顾护胃气原则。《伤寒论》71条:「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398条:「病人脉已解,而日暮微烦,以病新差,人强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烦,损谷则愈」,这些条文均在说明通过调节饮食,尽快恢复脾胃功能的重要性。
《伤寒论》中保胃气的思想贯穿于全书,在治病的每一个环节都时时注意顾护胃气,并承上启下,为后世脾胃学说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关参考
古人制方之原则讲究君臣佐使,最早见于《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谓「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如《伤寒论》中麻黄汤,君臣佐使颇为严密。然同一书中有小青龙汤,则难言何药为君,何药为臣。张
●《伤寒论》白虎汤四大证——大热、大渴、大汗、脉洪大,自然是石膏的使用指征。除此之外,其他疾病,无论病属外感内伤,均有用到石膏的机会。●张锡纯认为,除收湿敛疮止血宜锻石膏外用之外,其他情况均应内服生石
《伤寒论》第230条:「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徐灵胎在《伤寒论类方》中指出: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
「方证对应」是胡希恕先生伤寒学术之要点,被其誉为「辨证的尖端」。此辨证者,先辨六经,再辨方证,要求对应点较多。为探究经方功效的多维性和对应证机的多向性,拓展经方适应范围,灵活机动运用经方,发挥经方最大
现行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中对于水肿一病证治分型中并无阴虚水肿一证,临床中却不乏此种证型的患者,现对其相关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治疗原则、临床应用阐述一下个人的观点。
分类1.遍诊法:头、手、足三部,每一部各有天、人、地三候,合为三部九候。因为应用不便,后世不多用。2.三部诊法:即颈部以人迎,双上肢的寸口和双足背的趺阳三脉,分候胃气与十二经之气。亦有加诊太溪以候肾气
临床应用汗法,多遵从《内经》「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的指导原则。笔者曾以汗法治一银屑病10年病史,急性爆发患者,效果良好。乔某某,男,19岁,2009年4月25日初诊。因慢性银屑病急性泛发2月余求诊。刻
增损双解散出自《伤寒瘟疫条辨》,「解散阴阳内外之毒,无防不至」,主治「温毒流注,无所不至,上干则头痛目眩耳聋,下流则腰痛足肿,注于皮肤则斑疹疮疡,雍于胃肠则毒利脓血,伤于阳明则腮睑肿痛,结于太阴则腹痛
甘草古称国老,笔者总结其核心功效为「缓」,分别言之,为:缓虚、缓急、缓激、缓毒。《伤寒论》所载110多首方剂中,有70首用到了甘草,足见其临床使用之广泛。但是目前甘草的用法影响了甘草的应用。目前临床使
在伤寒的治疗中,先表后里是很重要的治疗原则之一。阳明病的治疗中,表邪未解,是不可以使用承气汤攻下的。如《伤寒论》189条:「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