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百科 临证更应察机用药

Posted

篇首语:搓绳不能松劲,前进不能停顿。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医学百科 临证更应察机用药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医学百科 临证更应察机用药

《回归中医——对中医基础理论的重新认识》(以下简称《回》书)一书考证得出:「证的概念,实际上是根本不存在的。」证与症并无区别。因此,「辨证论治」及其衍生出的「方证相应」都是在强调「症状」,即对症用方,这与中医临床核心之「察机用药」显然不同,并认为这也正是「几十年来诸多学者将证候作为辨证论治的研究重点,但至今未有重大突破」的深层原因所在。
「方证对应」之「证」实为症状
《汉语大字典》释「症」曰:「病象。有时也泛指疾病。也作『证』。」而对「证」、「証」、「证」的解释则分别是:「证,病症。后作『症』。」「証,同『证』。」「证,『证』的简化字。」由此可知:证即症,并没有实质的区别。汪昂《医方集解》中说:「症者证也。」「症」是「证」的医学专用字,义同,可通用。
证、症的强行区分,发端于西学东渐之后,定型于上世纪50年代。谈「证」这个具有特定时代意义的概念,我们应该明白两个前提:第一,目前习以为常、约定俗成的「中医基础理论学科」,是近代中医学界为沟通中西,适应时代潮流,以西医学为参照系,在「科学」化的背景下,将中医学中的某些固有内容作了另行规定的产物。「证」的概念即其一。第二,《回》书认为「证」的本意为「患者诉说的症状和医者所诊察到的体征」,其「本义和引申义都同本质、概括等意思不沾边」。作为一个固定概念出现,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第二版中医学院教材编写之时」,并推测这样做是为了「尽量使中医基础理论沾染上『辩证唯物论』色彩的缘故」。
目前讲的「证」的概念的历史,不超过60年。最初提出「证」,是为了强调中医学的「特色」和「优势」,但因为其只是一种规定或者约定,所以时至今日,「证」给中医学发展造成的障碍已越来越明显。成肇智在《用「审机定治」取代「辨证论治」》一文中认为,这「不仅同传统中医学固有的概念和特点相牴触,而且违背了语言学的规律。」
从桂枝汤应用谈「察机」
谈到桂枝汤方,多以「汗出、恶风、脉浮缓」之症对应,方后遵从温服、温覆、啜热稀粥取微汗。此即桂枝汤「方证对应」之大概。但这只是桂枝汤使用之一例,远非全部。
无汗可用桂枝汤,体现在《伤寒论》276条。「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王肯堂解释为「此脉浮,当亦无汗,而不言者,谓阴不得有汗,不必言也。不用麻黄用桂枝者,以阴病不当更发其阳也,须识无汗亦有用桂枝证」。三阴病若见自汗出为亡阳,此条明言太阴病,故无汗无疑。三阴为虚,太阴病用桂枝汤,名为「发汗」,实为「滋阴和阳」(柯韵伯语)。
桂枝汤还有不「取汗」之用法。《伤寒论》中用桂枝汤多「方用前(12条)法」,从而使温服、温覆、啜热稀粥等成为桂枝汤的经典服用方法,成为「得汗」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论中明言,若不如此,即使桂枝加桂汤多加桂二两,也不会「得汗」。这便是说,如果不「方用前法」,就是桂枝汤使用的另一法。387条没有「方用前法」,「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也没有「方用前法」,「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渴,不能食,无寒热,名妊娠,桂枝汤主之」。霍乱吐利止,正气趋复,残邪不盛,「小和之」意在缓缓复正,潜移默化,遂其自愈;妊娠平脉,无寒热,虽有不适却非病,可调和待其自复。
以上举例说明,要学习桂枝汤之用,「对应」远远不够,必须「察机」。
「证」和「机」
证即症,故「方证对应」其实就是「方症对应」。行文至此,便不难理解很多中医学者提出的如「抓主证,对证用方」、「辨方证是辨证的尖端」、「中医也有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时候」等命题。这些都是由「方证对应」衍生出来的,其共同的问题在于忽略了「机」。
关于「证」和「机」,刘渡舟先生在《方证相对论——兼论辨证知机》一文中提到:「方证对应」是「按图索骥,照猫画虎,近于临摹」。虽然「迈进了仲景的辨证大门」,但离中医学的奥妙之处还相差很远。中医学「既有辨证论治的学问,也有辨证知机的奥妙。两个层次,则有高下之分、粗精之别」。
《金匮要略》中共有5条两方或三方并主一证的条文:「胸痺,心中痞气,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枪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胸痺,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枳姜汤亦主之」;「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小便不利,蒲灰散主之,滑石白鱼散、茯苓戎盐汤并主之」。这种情况下,如果离开「察机」,如何「方证对应」呢?人参汤证与枳实薤白桂枝汤证的区别在于虚、实;茯苓杏仁甘草汤证与橘枳姜汤证的区别在病位是肺还是胃,等等,这就是「察机」。临床必须「辨证知机」。
对于小病、简单病可以「方症对应」,也便于推广、便于入门、便于「藏方于民」。但对于系统病、复杂病,「方症对应」多数情况下是「似捷而反迂」的。加入机理的思考,哪怕是无意识的,「方症对应」便提升为「察机用药」。经方大家们临证一定是「察机」的,但对于提倡什么,对什么人提倡等问题,却需要反复斟酌。
治疗之法大致有「病原疗法、对症疗法、证候疗法、协助自然疗能之法四种」(见《祝味菊医学五书评按》),都有其临床价值。但其核心在于「察机」。只有「察机」才能用活经方,才可能临证不惑,才可能借助经方的框架,构筑中医识病治病的广厦。机械地按仲景书中举出的有限例子来「方证对应」,只能起到提示思路的作用,只适用于经方入门阶段。
从《局方》谈「方证对应」之危害
以目前的眼光来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不乏配伍精妙之方,但就是这样一部方书,却引来了金元四大家及后世的颇多诟病。错不在方,而在用方之法、之人。
朱丹溪称「《和剂局方》之为书也……自宋迄今,官府守之以为法,医门传之以为业,病者恃之以立命,世人习之以成俗」,「可以据证检方,即方用药,不必求医,不必修制,寻赎见成丸散,疾病便可安痊」。《和剂局方》可谓典型的「方证对应」。其普及程度之高,远非目前的中医和经方可比。普及还有一层意思为不必求甚解,不必「知机」。正是这种缺乏内在机理探求的普及给中医学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当前中医学普及的时候,一定要避免重蹈《局方》之覆辙。《内经》有「非其人勿传」之鉴,古有「此事难知」之训,普及实际是把双刃剑,绝不可急于求成。要知道过犹不及。
综上所述,中医界应大力提倡「察机用药」,务求方药之机与病证之机丝丝入扣。如此才可不仅「入门」,尚可「登堂入室」,做到治发机先,机圆法活,随机应变。

相关参考

医学百科 小儿用药更应重脾胃

从临床中发现小儿得病,大多由于脾胃虚弱所致,有些小儿,由于脾胃不好,消化吸收能力差,一遇气候变化,往往容易感冒,发热,咳嗽甚至影响消化系统,形成恶性循环,经常生病,对于生长发育也带来了不良的影响。笔者

医学百科 中医治病用药更应注重人性化

中药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应用的药物。为了更好地发挥中药「简、便、廉、效」的治病优势,经不断地临床实践和积极探索总结用药规律后认为,中药治病要顺应自然,应因人、因时、因地,一对一地辨证用药;只有

《思考中医》 临证察机

《皇汉医学》讲的“临证察机,使药要和”,可简称为“察机药和”。察机实际上就是求本,“察机药和”就是治病求本。机是病机,病是疾病,那么机呢?这个问题我们前面已经讨论过,机就是导致事物发生的关键要素。现在

医学百科 张介眉临证用药经验

张介眉,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全国第三、四、五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指导老师,湖北省知名中医,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擅长心脑血管病、脾胃病及妇科、儿科疾病的治疗。余幸师从张介眉教授,深受其临证用药

医学百科 临证用药心得要注意四问题

治疗疾病必须根据不同的病因病机,轻重缓急,症状有别,采用不同的药物,在多次临床用药有效之后,方有用药心得可言。如果单纯根据药理研究,认为使用某几味特定药便可治疗某病,那么在临床中是很难站住脚的。在治疗

医学百科 咳嗽用药辨析

经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但临床中咳嗽就其病因多与肺有关,临证用药也多以清肺、补肺、肃肺、敛肺、温肺之品治之。桑叶、菊花,疏风热而清肺热,桑叶较菊花性寒而止咳之功也强。紫菀、款冬花有祛痰之

医学百科 三承气汤临证比较

大承气汤去芒硝,减枳实、厚朴用量,为小承气汤,用于热结不甚者。方以示法,方以示例,经方也不例外,临证者总宜随证处方用药。在处大、小承气汤方时,每味药的用量都当因证而施,因人而异。基于此,大、小承气汤两

医学百科 临证用附子的一点思考

作为一名曾经崇拜过火神派的中医师,临床用药常常要开附子这味药,谈起附子,就不得不谈一谈它的剂量和毒性。当下火神派、扶阳派主张大剂量运用附子。已故山西著名中医学家张子琳在《张子琳医疗经验选辑》中,介绍其

《思考中医》 上工层次

这一条路就是“临证察机,使药要和”。这个“机”是什么呢?这个“机”就是病机。临证的时候,首先是要察明病机,然后再根据这个病机来处方,使方药与病机相契合,这样一个看病的路子就是上工的路子。“临证察机,使

医学百科 崔应珉活用温胆汤临证经验

崔应珉系河南中医学院研究生导师,主任医师。崔应珉教书育人、治病活人30余年。他善治各种常见病及疑难杂症,论医理能化繁为简,谈用药清晰明了。现谨录崔应珉温胆汤临床用验于此。刨根探底寻所出加减化裁尽其途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