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百科 常见燥证论治
Posted
篇首语:在劳力上劳心,是一切发明之母。事事在劳力上劳心,变可得事物之真理。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医学百科 常见燥证论治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医学百科 常见燥证论治
燥为秋天的主气。燥邪致病的特点主要是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易伤肺,灼伤肺津。因而临床上多引发咳嗽、咳血、衄血、消渴、痿病诸证,总以清肺凉血,养血润燥为治疗法则。辨证施治可获良效。肺燥咳嗽
燥邪犯肺者,咳呛气逆,痰少而黏,或带血丝,口乾,唇鼻干燥,咽痒干痛,或兼身热、鼻塞等表证。舌淡,苔薄白或黄,质干,边尖红,脉弦细数或浮数。阴耗热灼者,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声音嘶哑,午后颧红,潮热盗汗,形体消瘦。舌红苔少,脉细数。治宜清肺润燥或滋阴润肺。方选百合固金汤或清燥救肺汤加减,兼表证选桑杏汤。常用药物:生地黄、麦冬、百合、贝母、栀子、白芍、玄参、桔梗、沙参、桑叶、杏仁、太子参、甘草。
肺燥出血
以咳血、鼻衄为多,常兼喉痒咳嗽、痰少、口干鼻燥或身热等症状。舌红少津,苔薄或黄,脉数。治宜清热润肺,凉血止血,方选桑杏汤或桑菊饮化裁,酌凉血止血药。常用药物:桑叶、栀子、牡丹皮、豆豉、沙参、贝母、杏仁、桔梗、芦根、白茅根、侧柏叶、藕节、甘草。
肠燥便秘
症见大便秘结,面色无华,烦热口乾,或有头晕目眩,心悸。舌淡,或红而少津,脉细或涩。治宜养血滋阴,润燥通便,方选《尊生》润肠丸合增液承气汤。常用药物:当归、生地黄、火麻仁、白芍、桃仁、何首乌、枳壳、玄参、麦冬、瓜蒌仁、大黄。
燥热消渴
以烦渴多饮,口干舌燥,尿量频多为主症。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洪或数。治宜清热润肺,生津止渴,方选《丹溪心法》消渴方加味。常用药物:天花粉、黄连、生地黄、太子参、葛根、麦冬、天冬、知母、藕节、乌梅。
燥热痿病
病起发热,突然或渐见肢体痿软无力,皮肤枯燥,心烦口渴,咳呛痰少,咽干,小便黄少,大便干燥。舌红,苔黄,脉细数。治宜清热润燥,养肺生津,方选清燥救肺汤加味。常用药物:太子参、麦冬、生石膏、桑叶、杏仁、火麻仁、枇杷叶、阿胶(烊化)、胡麻仁、山药、金银花、甘草。
相关参考
测汗是由叶天士首先提出的。在《吴医汇讲·温证论治》中有「热病……救阴不在补血,而在养津与测汗」之语。王孟英收入《温热经纬》时据种福堂本删除多字,改为「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于是「测汗」之说并不
消化性溃疡是一种主要发生于胃和十二指肠的溃疡并具有反复发作倾向的常见慢性消化系统疾病。历代医家在治疗本病方面积累了大量宝贵经验,尤其是诸多当代名医,结合现代科学研究成果,对本病做了多方面的有益探索,为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同病异治是辨证论治中一个重要而具体的方面。临床上常见同一种病,由于病机不同,所表现的证也不同,治法也各异。试举例说明。案1王某,男,47岁。1988年4月5日初
辨证论治是通过中医四诊合参「辨」出结果「证」,据「证」确定治疗方法的一种诊治模式。辨证论治只是中医学的诊治模式之一而不是唯一,虽是常用的诊治模式之一但不是「全能」。为了「人为地」保持中医特色,「违心」
[b]论[/b]《内经》曰∶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原病式曰∶经云风、热、火同阳也,寒、燥、湿同阴也,又燥、湿少异也。然燥金虽属秋阴,而异乎寒湿,故反同其风热也。故火热胜,则金衰而风生,缘风能胜湿
燥病者,感秋气而得之也。其证或发热,或咳嗽,或清窍不利,或诸气郁,诸痿喘呕,因燥而得者。如初起右脉数大,燥伤手太阴气分者,以桑杏汤主之。如感燥而咳者,以桑菊饮主之。如燥伤肺胃阴分,或热或咳者,以沙参、
甲亢一病,与中医学「食亦」、「中消」、「瘿瘤」等病有关。《内经》云:「大肠移热于胃,善食而瘦,谓之食亦。胃移热于胆,亦曰食亦。」《景岳全书》也云:「中消者,中焦病也,多食善饥,不为肌肉而日加消瘦,其病
痤疮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好发于面部,前胸,背部,可形成黑头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囊肿等为特点的损害,中医认为本病病机为肺经血热,属于中医「肺风粉刺」范畴。根据临床症状可以分为肺胃血热、湿阻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精髓和规矩、治疗学的准绳与核心,体现于审证求因、审因辨证、据证立法、依法组方、权变加减、剂型合宜、途径最优、煎服用法、心理调适、饮食护理等环节,概称「辨证论治十法」。其中每一法对疗效
《素问·灵兰秘典论》:「脾胃者,仓廪之管,五味出焉。」脾主运化,升清,主统血,主肌肉、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脾胃为后天之本,是气、血和津液的化生之源。临床涉脾病机常较复杂,治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