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百科 经方阳明病七辨
Posted
篇首语:天下之事常成于困约,而败于奢靡。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医学百科 经方阳明病七辨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医学百科 经方阳明病七辨
一辨:阳明病实质经方六经来自八纲。人体患病后,基于正邪相争所产生的症状反应,在病位上不外表、里与半表半里,病性上总赅阴、阳两类,三而二之为六,即病证的六种基本模型:表阳证的太阳病,里阳证的阳明病,半表半里阳证的少阳病,表阴证的少阴病,里阴证的太阴病,半表半里阴证的厥阴病。阳明病实质为里阳证,即病位在里,病性属实属热的一类阳性证候。
二辨:阳明病依据
经方六经病辨证的依据主要是《伤寒论》记载的六经病提纲。阳明病辨证的主提纲是180条「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辅助提纲是182条「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分别提示了阳明病的两种情况,即热结成实的腹证(腑实证)反应与热而不实,只可见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的外证。
三辨:阳明病来路
《伤寒论》第179条「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一般认为本条讲阳明病的成因,实际上是讲三阳合病并病的情况,太阳阳明者,即太阳阳明合并病证;少阳阳明者,即少阳阳明合并病证;正阳阳明者,即单纯里实热的阳明病证。
若以成因讲,阳明病来路错综复杂,非仅此三类。阳明病为病位在里的阳实热证,可从太阳病、少阳病传变而来。亦可由其他的阴证转阳变化而致。
四辨:阳明病与温病
《伤寒论》第6条「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又说「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分析其证,脉浮、发热、汗出,虽有似太阳病,但其发热而不恶寒,汗出而渴,确属阳明病外证。
后世「温病」包罗甚广,诸家论述,分别太繁,至有「寒热之争」。清人陆九芝有言「阳明为温病之薮」,最为切中肯綮,而温病学的产生与发展也丰富了阳明病(热病)的证治。纷纭繁复的「温病」岂能尽归阳明病?但其终不脱六经轨范之涵摄。
五辨:阳明病与三阴病关系
《伤寒论》第320条「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少阴病为表阴证,津血本虚,若入里传至阳明见燥结异常迅速,阳明里实,更灼伤津液,恐其交相为患,终成热亢津枯之势,故急下以救津液,与大承气汤。同理,321、322条皆峻下热结以保存津液。
后世以少阴病篇皆属少阴病,冠以「少阴三急下」,而又从少阴为「肾」出发,徒增寒化、热化之说,诸家聚讼不休。实则为表阴证的少阴病转属为里阳证的阳明病,或两者相兼为病。同理,太阴与厥阴病皆有转属或合并阳明病的可能。当然,阳明病也有转属或合并太阴病(里虚寒证)的可能。
六辨:阳明病治则宜忌
阳明病为里实热证,故治疗以清泻实热为主,不过里又有上中下病位的不同,故治疗亦有所区别。大体在上者,用吐法,如瓜蒂散;在中者,和中清热,如白虎汤;在下者,用攻下法,如大承气汤。
因阳明病中多病重、病危之险证,故仲景反复叮嘱,最宜审慎。首先,里未结实,不可轻下,所谓「下不厌迟」;其次,当下不下,贻误治机,津液枯竭,变证丛生;再次,阳明外证易与太阳病混淆而误施汗法,再伤津液。至于「以寒增寒,以热益热」与「虚虚实实」之戒,自不待多言。另,诸合病并病之属,先后缓急,或独任或兼理,自有法度,不可妄施!
七辨:阳明病主要方证
辨方证是经方辨证施治的尖端。阳明病辨治方证主要有两大类。
第一类是热未成实的:一是白虎汤证类,适应证为热盛于里而尚未成实,烦热、汗出、脉滑数者,类方主要有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等。二是栀子豉汤证类,适应证为热郁胸膈,胸中滞塞、心中懊恼者,类方有栀子生姜豉汤、栀子甘草豉汤等。三是大黄黄连泻心汤证类,适应证为热壅胃脘所致心烦、心下痞者,类方有黄连阿胶汤、白头翁汤等。
第二类方证是热结成实的:一是湿热互结,如茵陈蒿汤。二是水热互结,如大陷胸汤(丸)、十枣汤。三是痰热互结,如瓜蒂散、小陷胸汤。四是血热互结,如桃核承气汤、抵挡汤。五是宿食积滞与热结,如瓜蒂散、大承气汤。六是燥屎与热结,如三承气汤。
以上七项为对经方阳明病认识之梗要。
相关参考
经方在临床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经方以其「药少而精、出神入化、起死回生、效如桴鼓」而著称,笔者有幸跟随经方大家冯世纶教授学习,在恩师的指导下,临床常运用经方治疗常见疾病及慢性病,疗效满意。桂枝汤治疗上
经方起源于上古用药经验总结:通过文献及考古考证,经方起源于上古神农时代。神农时我们的祖先在神农时代,生活于大自然环境中,为了适应环境、认识大自然即用八纲(阴、阳、寒、热、虚、实、表、里)概念,体悟「人
「方证对应」是胡希恕先生伤寒学术之要点,被其誉为「辨证的尖端」。此辨证者,先辨六经,再辨方证,要求对应点较多。为探究经方功效的多维性和对应证机的多向性,拓展经方适应范围,灵活机动运用经方,发挥经方最大
●经方辨证论治起源于神农时代的用药、方证经验总结,基础理论是八纲,经历代用药、方证经验的积累,大约在汉代,认识到病位不但有表证和里证的不同,还有半表半里的不同,因而由八纲发展为六经辨证论治体系。●经方
——冯世纶临证实录笔者临证喜用经方,但总感不悟经方真谛。因拜入当代经方大家冯世纶门下,日日侍诊于侧。老师先辨六经,继辨方证,诊治处方,井然有序。近治一4岁男孩,反复高烧4年,使用经方4剂而愈,经方的魅
继承、发扬、创新是我们中医人义不容辞的责任。走好中医路,做好中医人。为中医事业发展我们呼唤「经方」回归。医圣张仲景论外感、内伤杂病,著《伤寒论》《金匮要略》,建立辨证施治理论体系,创「经方」250方,
《伤寒》以方名证,是古人长期医疗经验的总结,也是经方发展的特点。随着临床经方治病经验的不断积累,我们就会越来越感悟到经方的无穷魅力。第一次跟随胡希恕先生抄方,见其一上午诊治30人许,他诊完后常叮嘱:「
方证的科学内涵评价一门医学理论是否科学,主要看其理论是否能正确指导临床,是否疗效确切,而经方、《伤寒》的科学性为世界共认,应当指出的是,其中的方证是决定疗效的关键。有人怀疑中医不科学,经方的方证不
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副主任医师高建忠,对中医有着独到的见解,对治疗疑难杂症也十分擅长,善用经方治疗内、外、妇、儿各科疾病,药简而效彰。笔者在跟随高老师学习过程中收获颇多,深刻体会到了经方的价值,所开处
《伤寒论》的六经辨证法则和经方,因其法度谨严、方药精当、疗效肯定而被历代医家公认为中医学的精华和典范。辨方证就是辨六经之证,从而准确选用某方的指征和证据。活用经方的首要条件就是会辨方证,临床疗效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