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百科 针刺治脑梗塞吞咽障碍
Posted 脑梗塞
篇首语:一个有信念者所开发出的力量,大于个只有兴趣者。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医学百科 针刺治脑梗塞吞咽障碍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医学百科 针刺治脑梗塞吞咽障碍
脑梗塞吞咽障碍是中风常见的后遗症之一,临床多诊断为假性球麻痺,多是由中枢性延髓麻痺引起,系双侧皮质脑干束受损所致。其临床特点为受延髓支配的肌肉瘫痪或不全瘫痪,软颚、咽喉、舌肌运动困难,吞咽、发音、讲话困难。临床主要表现为患者不能进食,言语謇涩,食物或液体进入咽喉而引起剧烈呛咳,往往引起吸入性肺炎,严重营养不良、脱水,甚至窒息等并发症,严重影响中风病的康复,延长住院时间,增加病死率。对该病目前中西医均无特效药物,笔者临床采用针刺治疗效果较满意。头针:主要主要采用靳三针针刺方法。头部穴位针刺的顺序:百会、四神针(向病灶侧平刺)、颞三针、脑三针。留针40分钟。每天一次,每周针6次,休息一日。针刺头部穴位可调整气血脏腑功能,改善组织和器官血供,使脑细胞功能得到恢复,达到治疗目的。临床实验证明头穴能改善大脑的血流量,促进侧支循环建立,改善大脑皮层的缺血状态,加强病灶周围受损细胞的代偿作用,可增加病灶的血流量,改善大脑皮层缺血状态,使处于休眠状态的脑神经细胞觉醒,提高脑细胞摄氧能力,促进受损神经元修复与再生。
体针:取舌三针(靳三针)、哑门、通里、阴却穴,伴有半身不遂者针刺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中渚、髀关、伏兔、血海、梁丘、阳陵泉、足三里、悬钟、解溪、太冲穴。留针30分钟。每天一次,每周针6次,休息一日。临床报道针刺局部穴位能使患者产生酸麻胀重感,引起吞咽动作,刺激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分布区域,使其产生上网兴奋通过传入神经元到达上运动神经元,恢复大脑皮质干束的调节作用,促进吞咽功能的恢复。心藏神,主神志,通里、阴却穴为心经穴位,主治舌咽病,故针刺可治疗吞咽障碍。
吞咽障碍是中风常见的后遗症,临床曾报道对于脑梗塞的病人,针刺治疗的时间越早越好。因此疾病初期,脑细胞尚未坏死,细胞的活性处于可逆状态,此时给予针刺,可使病灶周围血管扩张,使脑细胞迅速恢复血供。减轻和消除吞咽障碍的症状,使病人早日康复。针刺治疗目前是治疗中风吞咽障碍主要治疗手法之一,本病也是基层医院常见病之一,值得推广。
相关参考
腔隙性脑梗死是指脑血栓最轻的一种病症,是脑干或大脑深部小动脉的闭塞,约40%的患者无症状。常见患者病灶对侧上下肢轻瘫或偏瘫,或功能障碍,但无失语证,也有仅表现为感觉异常,皮肤麻木不仁。本病属中医「中风
案例:患者王某,男,56岁,政府职员,于2011年5月20日来诊。主诉胸闷、活动后气促5年余,加重3天。患者5年前由于生气突发胸闷、气促,呼吸张口抬肩,遂经某医院急诊科就诊,期间各种检查均未发现明显器
麦粒肿又名睑腺炎,俗称「针眼」,是皮脂腺和睑板腺发生急性化脓性感染的一种病症。门诊中笔者常采用针灸治疗,效果好而且无副作用。取双侧太阳穴针刺,行强刺激,留针20分钟,患侧耳尖用三棱针点刺,挤出血一两滴
婴幼儿泄是儿科最常见的一种消化道路疾病。其临床表现:轻型腹泻,便次增多,日数次或十余次,呈稀糊状、蛋花样或水样,色黄绿。有酸臭味,偶有恶心呕吐,体温正常或稍高,多数患儿有轻、中度脱水。针刺治疗:主穴足
脑血管意外,包括脑出血、脑梗塞、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栓塞和短暂性脑血管痉挛发作。本组疾病属中医「中风」范畴,以急性起病,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头痛,眩晕,瞳孔变化,饮水
尾骨疼之病因以意外挫伤和不当的坐姿压迫尾骨周围软组织,形成慢性损伤二者最为常见。在尾骶联合处有固定的压痛点,坐硬板凳、咳嗽、排大便时症状加重,其病程一般较长。笔者采用针刺八髎穴配合中药贴敷压痛点,取得
面肌痉挛是一侧面神经受激惹而产生的功能紊乱症候群,抽搐呈阵发性且不规则、程度不等,可因疲倦、精神紧张、激动及自主运动等而加重。起病多从眼轮匝肌开始,然后渐渐涉及整个面部,甚者可累及颈及肩部肌群。西医学
穴位效应规律未明确较之古代针灸,当代针灸临床变化最大的是刺法——从直刺到透刺、从浅刺到深刺的改变带来了穴位概念潜移默化的变化:今天的一个穴可以包含古代多个穴。例如足阳明经「下关」穴,在传统针灸学中
口眼歪斜,又称周围性面瘫。多发于春秋两季,不受年龄所限,但青壮年发病较高,男性略多。其以发病突然,口眼歪斜﹑目不能合为特征。多因脉络空虚,风寒之邪乘虚而入,以致气血阻滞。经筋失养,筋肌纵缓,不收而
咽异感症属中医学中梅核气范畴,其主要表现为自觉咽喉部有异物感,颈部发紧,贴叶或痰黏着感,或感觉有小球样团块在咽部上下活动,既不能咽下,又不能吐出,于吞咽唾液时更为明显,但进食无障碍。本症体征不明显,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