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百科 中医辨治慢性胆囊炎
Posted 胆囊炎
篇首语:常识很少会把我们引入歧途。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医学百科 中医辨治慢性胆囊炎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医学百科 中医辨治慢性胆囊炎
慢性胆囊炎的主要表现是右中上腹或剑突下反复疼痛,疼痛多在进食油腻或饱食后诱发或加重,常伴有腹胀、嗳气、呕恶、纳差、厌油腻、大便异常等症状。临床上,中医按「胆胀」、「胁痛」等辨证治疗,可获良效。肝气郁结 症见右胁疼痛时作,疼痛呈胀闷窜痛,并常随情绪变化而增减,善太息或嗳气,腹胀,饮食减少,妇女可伴乳房胀痛或月经不调。舌淡红,苔薄白或薄白腻或薄黄,脉弦。治宜疏利肝胆,行气止痛,方选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6克,白芍20克,枳壳6克,陈皮10克,川芎6克,香附6克,郁金10克,生甘草6克。成药有柴胡疏肝丸、逍遥丸、消炎利胆片、肝胆舒康胶囊等。
饮食停滞 症见胁肋胀痛,胃脘胀闷,纳呆厌食,或恶心呕吐,吐后症轻,大便不爽,矢气酸臭。舌淡,苔厚腻,脉滑或弦滑。治宜消食导滞,理气和中,方选保和丸加减:焦三仙各12克,炒莱菔子12克,半夏曲12克,陈皮10克,茯苓10克,连翘10克,枳实12克,炒谷芽12克,小茴香5克。成药有保和丸、加味保和丸、大山楂丸、沉香化滞丸等。
肝胃郁热 症见右胁疼痛时作,疼痛呈烧灼样痛,胃脘胀满,烦躁易怒,泛酸嘈杂,口干口苦,便干尿黄。舌红,苔黄或腻,脉弦或弦数。治宜疏肝泄热,行气止痛,方选化肝煎合左金丸加减:丹皮10克,栀子10克,白芍15克,陈皮10克,半夏10克,茯苓10克,浙贝母10克,黄连6克,吴茱萸3克,柴胡10克,生甘草3克。成药有加味左金丸、丹栀逍遥丸、胆舒胶囊、龙胆泻肝丸等。
瘀血停滞 症见右胁疼痛日久,痛有定处而拒按,疼痛呈刺痛状,脘腹胀满。舌紫暗,脉涩或细涩。治宜活血化瘀,理气止痛,方选桃红四物汤加减:桃仁10克,红花10克,当归12克,白芍20克,川芎6克,生地10克,茜草10克,柴胡6克,延胡索6克,枳壳6克,生甘草5克,三七粉(冲)3克。成药有元胡止痛胶囊、云南白药胶囊、三七片等。
肝阴不足 症见右胁隐痛不止,遇劳则甚,头晕目眩,两眼干涩而视物昏花,颧红,口干咽燥,或有五心烦热,妇女可见月经量少或色淡。舌红,苔少或光剥,脉弦细或细数。治宜养阴柔肝,疏利肝胆,方选一贯煎加减:沙参10克,麦冬10克,当归10克,生地黄20克,枸杞子15克,白芍20克,川楝子6克。成药有杞菊地黄丸、知柏地黄丸、二至丸、生脉饮等。
相关参考
胆道术后综合征是由于胆石症及胆囊炎等行胆囊摘除术后,出现与胆道有关的症状,如绞痛、右季肋部疼痛,黄疸,发热或胁部重压感,恶心呕吐,排便异常(便秘或腹泻),全身倦怠等,甚或加重。本病最初认为可能系胆囊失
慢性前列腺炎属现代医学病名,可参照中医的淋证、浊证、精病,以及肾虚腰痛、阳痿、早泄、癃闭等病进行辨证施治,根据临床症状,结合实验室检查,临床常分四型辨治。下焦湿热型嗜食烟酒辛辣,或染受秽毒所致。常表现
慢性胃炎是一种慢性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症状,一般表现为上腹部饱胀不适,疼痛时作、嗳气、少数有食欲不振、恶心等。与中医学中的胃脘痛、痞满、吐酸、嘈杂等症相关。中医认为该病多由外邪犯
鼻窦炎有急性和慢性之分,中医认为,急慢性鼻窦炎均属「鼻渊」范畴,按以下六型辨治常能获得满意疗效。热毒犯肺型:症见涕黄或黏白量多,从鼻道上方流下,间歇或持续鼻塞,嗅觉减退,鼻内肌膜红肿,眉间或颧部有叩压
慢性胰腺炎是指胰腺反复发作性或持续性炎症病变,使胰腺腺泡组织逐渐为纤维组织代替,造成胰腺功能的严重破坏的一种消化系统疑难疾病。病人多有反复发作的上腹痛,疼痛剧烈时常伴有恶心呕吐,吃油腻食物后上腹部饱胀
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中医「胃痞」、「胃脘痛」范畴。以心下痞塞,胸膈胀满疼痛,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笔者将慢性萎缩性胃炎分为以下5型辨治,获得了满意疗效。脾胃气虚证(含虚寒证):症见
慢性浅表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主要表现为胃脘部不适,泛吐清水,或时有微痛,食欲不振,嗳气腹胀,或恶心欲吐,晨起口苦等。中医认为本病多由忧思郁怒,肝气犯胃,饮食不节,损伤脾胃之气所致。本病属于中医
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容易复发,影响患者的工作与生活。常因嗜食辛辣肥甘、酗酒,湿热内生;情志不遂,恚怒忧思,致气郁伤肝,横逆犯胃;过于劳倦,饥饱失宜,病后或先天禀赋不足等致脾胃虚弱。病变部
慢性胆囊炎的临床表现多不典型,亦不明显。平时可能经常有右上腹部隐痛、腹胀、嗳气、恶心和厌食油腻食物等消化不良症状,有的病人则感右肩胛下、右季肋或右腰等处隐痛。口服胆囊造影剂发现有结石时,则诊断可以确定
鼻渊是以鼻流浊涕、鼻塞、嗅觉减退,头痛为特征的病证。又称脑漏。相当于西医的急、慢性鼻窦炎,是鼻窦黏膜的非特异性炎症,为一种鼻科常见病、多发病。X线片及鼻窦部穿刺,是现代医学诊断此病的关键技术。中医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