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百科 中医解析五脏概念

Posted 概念

篇首语:什么是知识?它不是别的,是记录下来的经验。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医学百科 中医解析五脏概念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医学百科 中医解析五脏概念

中医五脏不是解剖生理概念,是一个初级问题,中医初学者就必须明了;然而又是一个高层次问题,它究竟是一个什么概念,又是怎么形成的?很难作答。现行《中医基础理论》教材虽然也写明了五脏是一种功能性概念,但如何由解剖实体观察形成功能性概念,却含糊其辞,不予置答。接下来谈一下中医五脏概念的形成和内涵。
五脏概念以「四时法则」为核心内涵
古人研究天地万物主要探讨其存在机理,而四时递迁、稳定有序的循环往复,则是万物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故《周易·系辞》说:「变通莫大乎四时」,《内经》也说:「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本也。」借鉴万物原理及其研究方法的启示,《内经》提出了「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宝命全形论》)的著名论断,我们称之为生命的「四时法则」。具体而言,就是以春夏秋冬四时生长收藏的生机变化规律,概括人的生命变化机理,落实到医学理论和医疗实践上,即将五脏作为生理、病理活动核心,践行生长收藏之四时法则,建立五脏的基本概念和系统理论。《素问·阴阳应像大论》说:「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这里有三个类比:一是四时五行与五脏相类(四时加长夏为五时,以与五行五脏对应);二是生长收藏与五气(五脏之气)相类,故五脏之气类比生长化收藏,理解为五脏的功能特性;三是寒暑燥湿风是自然四时的气象变化,人则有喜怒悲忧恐的神情变化乃五脏活动产生的生命现象。如是则《内经》建立了以生长化收藏为核心内涵的五脏概念。
五脏概念的四时法则,《内经》称为「藏气法时」,论证有二:一是五脏苦欲,二是四时五脏脉。
五脏苦欲就是五脏功能特性的常与变、平与病。肝欲散苦急:肝应春主生,有如生物将冬主藏之精气升发而启新,故肝主升,其性宣发疏散,不及则求助,故欲散,精气不升也;太过则宣泄无制故苦急。急者,肝气逆、筋脉拘急也。心欲耎苦缓:心应夏主长,有如生物在夏季气旺精盛而物象藩茂,故心主长,长者生机旺盛、能力充裕也。其性炎上张大,火柔软冲和则化物,故欲耎而忌刚躁;然过软又涣散力衰,故苦缓。缓者心气、心火不足,血脉、心神痿弱也。脾欲缓苦湿:脾应长夏主化,有如生物在夏季后期暑湿蕴蒸而植物灌浆充实,此谓化物,故脾主化,将水谷化精微成营卫气血也。其性静,充和温厚有利于化物,故欲缓;脾化水谷,水湿淫盛反制脾之化谷,故苦湿。肺欲收苦气上逆:肺应秋主收,有如生物将夏旺之精气收敛成实,故肺主降。一者「天气通于肺」,从身外吸入清气,下与水谷精气相合;再者「肺朝百脉」,居高临下而透降体内;三者肺主「通调水道」,从全身收敛利用后的水液降入膀胱,从而使肺具有收敛体内精气、输至全身的作用,故其性欲收恶散,散之极者为喘脱危症乃肺气衰竭之征,而气上逆咳喘反肺之收降本性,故苦气上逆。肾欲坚苦燥:肾应冬主藏,有如生物入冬其种实藏地、躯体蛰伏,故肾主藏,意在藏伏人体精气,防止其无故散逸流失,乃生命体自我保护机制,《内经》称之「封藏之本」,基本内容是藏精、主水。由于精气为生命之本,肾藏之以摄固坚而不泄为贵,故肾欲坚;然肾之藏精固水护津液宜适度不过,过则津液失润,如冬寒津液不布,肌肤孔窍干燥,肾藏太过是也,故又苦燥。
脉象是全身精气活动状态和趋势的反应。由于五脏概念以四时为法,故四时脉就是五脏脉,《内经》有多篇论述。四时五脏脉是:春季微弦(如弦)即肝脉、夏季微钩(如钩)即心脉、长夏微耎弱即脾脉、秋季微毛(如浮)即肺脉、冬季微石(如营)即肾脉。举春脉如弦即肝脉为例,《素问·玉机真脏论》说:「黄帝问曰:春脉如弦,何如而弦?岐伯对曰:春脉者肝也,东方木也,万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气来,耎弱轻虚而滑,端直以长,故曰弦。」肝应春主生,有如初生之物,其势尚弱,但生机旺盛,故其态虽弱但滑而长;由于是生理脉象,故称「如弦」或「微弦」而非一般的病脉弦。仿此而论,夏脉即心脉,以心应夏主长,精元真气旺盛生力张大,故其脉洪大如钩。秋脉即肺脉,以肺应秋主收,精元真气的活动状态和趋势由外收敛、由上降下,故其脉浮而内收如毛之降。冬脉即肾脉,以肾应冬主藏,精元真气的活动状态和趋势深藏于内,以护精气固守勿失,故其脉沉如水中之石。至于脾脉,《内经》脾主时有两种模式,一是长夏脉就是脾脉。脾应长夏主化,其脉微耎弱即充和之义。充和,又称冲和,指的是脉体柔和、搏势含劲,正是脾化水谷,精微化生功能的描述。二是脾不主时,四时各十八日寄治,即化水谷养四脏,其脉含在其他四脏脉之中。
五脏概念的四时法则乃中医五脏概念之真谛,贯穿于中医学术体系和临床实践中,经二千多年传承不辍,是中西医学术差别的标志之一,故民国中医理论大师恽铁樵说:「不知五藏气化亦由四时之生长化收藏而来,则求五藏之说不可得。」「《内经》之五脏,非血肉的五脏,乃四时的五脏。不明此理,则触处荆棘,《内经》无一语可通矣。」(《群经见智录·四时之五脏》)
内脏解剖形态通过象思维功能化而融入五脏概念
如何理解五脏的解剖形态在概念形成中的作用,对于五脏概念的内涵影响极大。古人在不可能具备条件从实体形态研究内脏机能的情况下,另辟蹊径,援引象思维入医学,将五脏解剖实体的形态、位置,作为物象(思维材料)纳入象思维,经过「别异比类」的功夫,形成功能性概念,如:肝在膈下胁肋旁,这个位置连同肝脉在身侧,与其半表半里及少阳的属性有直接关系;《难经》说肝有两叶,类比其在冬太阴、夏太阳之间,从而解释肝主春,根于阴发于阳而属少阳之义。心在膈上胸中,上有肺叶覆蓋,外有膜络包裹,中有血并与众多脉络相连,因而古人视心如中央君主在位,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心包络如帝都之宫城,又如君前臣使,代心传令、代心受过;其与血脉相连则成为心主血脉的形态基础。脾在腹中膈下位属中部,与胃以膜相连,这种部位使其得与四时之间的至阴季夏相合,也与中央土结下不解之缘—「中央土以灌四旁」,居中主化水谷为精微以养诸脏,在气化活动中斡旋气机;而脾胃「以膜相连」又成为「为胃行其津液」即脾主运化的形态基础。肺在膈上胸中,左右两叶,复于心上,其中多孔,动如橐龠。肺的这种形态除了使古人认定肺司呼吸以外,还联系到气的运行也由肺所主;同时以其脏位最高,比如为天,居高临下而「朝百脉」行营卫阴阳、「通调水道」敛降水液;形如古代华盖而任职君主重臣,称为相傅而司治节。肾在腹中深处,有左右两枚,在诸脏中位置最下,譬如为地。水流下,故藏精而主水液,并与生殖相联系。《素问》之《阴阳应像大论》「地气上为云」、《水热穴论》「地气上者属于肾而生水液」、《上古天真论》「肾者主水」「肾气盛,天癸至」,均以肾类比于地而藏精、主水、司生殖的根据。
以五脏的解剖形态、位置入象思维,形成功能性概念,常刻意指向五脏的四时法则,可丰富五脏概念的四时法则义涵。如肝分叶视为两部分,类比少阳以应春(主生);心在胸中被覆于肺下,中有赤血,类比于阳盛之太阳而应夏(主长);脾在中部,位于上下诸脏之间,正合阴阳季节间加一长夏(主化)称为「至阴」;肺脏最高,居高临下而合秋气敛降(主收);肾脏居下而如地之藏万物而应冬。
「气-阴阳-五行」是建立五脏概念的方法学基础
「气-阴阳-五行」作为中国古代自然哲学,原本各有其形成、内涵和应用范围,均具有普适的方法学意义,后在发展中逐渐交叉整合,并成为中国古代自然科学的主流方法学。《内经》探索生命机理及其医学应用规律,建立了中医学概念及概念体系,也必然以「气-阴阳-五行」为方法学基础。
五脏为一气所化,即精气,《内经》称为「藏真之气」。此气春为肝气、夏为心气、长夏为脾气、秋为肺气、冬为肾气,代表一年之中生理精气的消长盛衰、升降卷舒;以人体为「生化之宇」,此气一分为五,伏藏之气属肾在下、生升之气属肝在下、长旺之气属心在上、收降之气属肺在上,独脾气居中静化、斡旋诸气,则生化和谐有序。以上所述就是气一元论在五脏概念中的体现,也是中医学整体观念的具体化。
阴阳是气一分为二哲学方法的基本模式,它以相互对待的阴阳双方互根互用,交感生物,消长转化变物等为机理,从自身探讨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原因。脏与腑分属阴阳,其间藏泻协调,才有生命体正常的新陈代谢;五脏又分阴阳,阴脏与阳脏在相互为用、相互制约中发挥着各自不同的功能及特性,进行重大的生理和精神活动;五脏又各有阴阳,其阴阳相互为根、相互为用,维持各脏的基本功能,在生命活动中发挥着核心作用。
五行是气一分为五,或阴阳二气相互作用的细化展示,木火土金水则是具有代表意义的「法象」。正如王冰注《素问·五脏生成论》「五脏之象,可以类推」所说:「像,谓气象也。言五脏虽隐而不见,然其气象性用,犹可以物类推之,何者?肝象木而曲直,心象火而炎上,脾象土而安静,肺象金而刚决,肾像水而润下。」气一分为五,乃气之初生(木)、长旺(火)、化成(土)、收敛(金)、伏藏(水)五个阶段和气之宣泄(木)、亢张(火)、氤氲交融(土)、收敛(金)、沉降(水)五种态势与作用;从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而言,木属阳长阴消、火属阳盛阴衰、金属阴长阳消、水属阴盛阳衰、土属阴阳交转匀平。以五脏分属五行,体现五脏的功能特性及其天地人生态联系;以五行方法规范脏腑活动模式,则建立起五脏功能生克制化关系的生理体系。
《内经》五脏概念的实践验证
研究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孕育下的中医学,在方法学上偏于辨证思维和逻辑,而形式思维和逻辑不足,如像思维类比方法的结果具有或然性等。为保证理论在医疗实践中的有效性,中医学形成了理法方药贯通一体,理论临床互动互证的原则。它不仅用以验证理论,而且还有修正理论和发展理论的历史作用,在中医临证中已经形成有效的方法模式。具体而言,临床诊断收集疾病资料,根据包括五脏概念在内的藏象、病机理论分析病证机理所在、变化趋势,这就是「理」;而后制定相应的治疗法则,选方遣药,这就是法、方、药。法从理出,方随法变,药为法用。东汉张机《伤寒杂病论》是中医临床第一书,初步形成了各种病证的五脏用药知识和经验,后经历代整理、积累和发挥,成为成熟的五脏用药模式。如金元张元素《医学启源》的「脏气法时补泻法」,已就「五脏苦欲」建立了系列用药组合;历代中药著作和临床专著也都述明方药的归经入脏及功能主治,从而保证了五脏概念的真理性和实践性。
为展示中医传统本真的五脏概念,在此选取一例名医医案,并进行简要分析:
蒋 上年久暖少寒,冬不藏固;花甲已外,肾真既亏。水不涵木,肝阳化风,勃然上泛,遂令眩晕。经云,「下虚上实为厥」,乃欲仆中之根萌也。此非外来六气所感,由操持萦思,五志之阳剧升烦动,在里营血脂液暗耗。诊脉左尺空弦,望色浮红光亮,欲便用力,汗泄漐漐,偶尔立起,则足跗骨痿。色脉见症,显明彰著。阅所服诸药,未参内典圣训。昔刘河间《内经奥旨》:「凡上实下虚,耳鸣足痿,便溺窍阻等症,每以浊药清投,名曰(地黄)饮子」。宗是议主治:制熟地,肉苁蓉,炒远志,柏子仁,川斛,天冬,五味,淮牛膝。
此案选自叶桂《种福堂续选临证指南》。叶桂,清代四大温病学家之首,更是名医国手。中医理论体系发展至清代已臻成熟,叶氏在五脏概念的运用上可以代表临证中医的一流境界。患者主诉眩晕,面色浮红光亮,如厕用力常汗泄不止,蹲坐起立则腰胫酸软,脉左尺虚弦。从望色脉症分析,这是一例典型的肝肾阴精亏损、虚阳上浮外泄欲发中风证。选用刘河间地黄饮子加减,以补益肝肾阴精、敛阴潜阳。细看对五脏概念的运用,论及眩晕病因,一由患者年老肾精衰少,又不事养慎,过劳操持,亢阳厥逆,二责冬暖失藏,春升无制,遂致肝阳化风。治法方药也切中病机,理法方药贯通一体。这里藏精者肾,主冬属太阴而为寒水之脏,主司禀质、封固,一旦失藏则精耗阴衰,则生发无源,阳无以制;疏泄者肝,主春属少阳而为风木之脏,主司藏血、生发,其肝之生阳、春之生发均赖肝血肾精,若其精血亏衰,则肝阳不潜,上升浮逆,而冬暖、人事烦扰,则肾精失藏,乃证发基础。可见叶氏秉承《内经》五脏概念真义,并发明「肝阳化风」病机,丰富了中医五脏病理。
综上所述,《内经》之五脏,是以「四时法则」为核心内涵、以气-阴阳-五行为方法学基础和推理模式的传统医学的功能性概念。由于这种概念具有四时五行模型特点,因而它又是一种结构性功能概念,实质是一种系统概念。

相关参考

医学百科 复合病因解析

众所周知,中医学的病因一般分为外感与内伤两大类,外感者包括六淫与疫疠之气,内伤者包括情志、饮食、劳逸等。这些病因可以单独致病,但就临床实际来看,更为多见的是以一种组合的形式而致病,如风湿、风寒湿、痰湿

医学百科 脏腑有性 顺势而治

一、五脏六腑,秉性各异受文化背景及认知方法的影响,中医所说的脏腑,不仅是解剖学上的概念,更是一个生理病理的综合概念。在这样一个认知体系中,人体被看成一个小宇宙,脏腑被看成一个小社会,因而中医理论中的脏

医学百科 解析国医大师的心灵世界

「路志正先生,字子端,号行健。志正,所以厚德载物;子端,端直以长;行健,因此自强不息。」《走近中医大家路志正》一书的解题,是从对路老名字的解读开始的。「人随其名」,路老用自己点点滴滴的行动和一生的坚守

医学百科 五行之数解析

《素问·金匮真言论》之「东方青色……其数八」「南方赤色……其数七」「中央黄色……其数五」「西方白色……其数九」「北方黑色……其数六」的表述,在《内经》相关原文中还有有多处。此处之「数」无疑是「五行生成

医学百科 升降出入解析

一、升降出入,百病纲领经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故知人之眼耳鼻舌身意神识能为用者,皆由升

医学百科 中医学的阴阳概念

中医学阴阳虽然有哲学内容,但它并非仅仅是抽像的哲学概念,也不能等同对立统一。所谓「对立统一」,指的是已发展到「同一」关系的对立。而「对立」,则是尚未发展到「同一」关系的对立。对立是本质的差异,在对立中

医学百科 中医男科的独特概念

随着中医男科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精室」这一男科所独有的概念受到学者越来越多的关注,精室的生理、病理及精室疾病的辨治理论均需进一步完善和提高。在兹仅对精室的概念、解剖论述如下。  精室概念溯源将「

医学百科 解析始于一,终于九

为何「始于一,终于九」是针道的「纲纪」?依据《灵枢·九宫八风》篇的内容可知,「始于一,终于九」语就是指「洛书」及其所表达的天文历法理念。结合「洛书」布阵规律,五个「奇数」分布在春夏秋冬以及长夏五季,四

医学百科 排脓中药应用解析

一、多用于外痈的排脓中药皂刺:性温味辛归肝,胃经。功能拔毒排脓,活血消肿。临床应用:凡痈、疽、疮毒初起,或脓成不溃者均为适用凡痈疽已溃不宜服。白芷:性味辛,温。归经入肺、胃经。功能祛风解表,止痛,消肿

医学百科 便秘辨治解析

便秘作为临床常见的一种症状,可见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不仅给病人带来不便与痛苦,而且在排便过程中可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并可形成许多疾病发生的病理基础。便秘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如大便秘结不通,排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