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百科 《黄帝内经》中的朴民与和谐社会
Posted 和谐社会
篇首语:不怕学问浅,就怕志气短。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医学百科 《黄帝内经》中的朴民与和谐社会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医学百科 《黄帝内经》中的朴民与和谐社会
近来,再次研读《黄帝内经》,重温上古天真论中所描述的上古时期,在圣人教化下的「朴民」生存状态,还是令人神往。「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在圣人的教化下,人们「恬淡虚无」、「志闲而少欲」,因而能够「各从其欲,皆得所愿」。他们「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地位高的,不羨慕地位低的,地位低的不羨慕地位高的,上下其乐融融,嗜欲、淫邪不能迷惑他们的心性,行为都符合养生之道,自然之道。他们不会、「肝气郁结」、「不会心肾不交」,「朴民」们「百岁而动作不衰」,其社会状态更是令人向往。
当今,提出了一个和谐社会的命题。人人都希望有一个和谐社会,但社会怎样才能和谐却是个大问题。窃以为,社会和谐一定要以人心的和谐为基础,没有人心的和谐就没有社会的真正和谐。如果非说有,那也是短暂的,虚假的。人们做到了心的和谐,那就是「朴民」。由「朴民」构成的社会,没有不和谐的。无论物质处于什么阶段,都会有不同经济层次的和谐社会。
《黄帝内经》中所描述的「朴民」状态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从教化做起,从文化做起,从「人心」做起。
相关参考
《内经》中的精气学说精气学说产生于先秦。管子认为:凡物之精,此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流于天地之间,谓之鬼神;藏于胸中,谓之圣人;是故名气……指出作为物质的精气,结合起来就产生万物。「人之生,气之
两千年前,孔子教导学生要「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清代刘宝楠对此解释道:「鸟兽草木,所以贵多识者,人饮食之宜,医药之备,必当识别,匪可妄施。故知其名,然后能知其形,知其性。」打开中医奠基之作《内经》,会为
何谓脏腑?《内经》对脏腑概念的认识为后世乃至现今的中医学理论所遵循。首先,认为脏腑应在人体内部,具体而言是位于胸腹之内,如《灵枢·胀论》云:「脏腑之在胸胁腹里之内也,若匣匮之脏禁器也。」其次,脏
《素问·阴阳应像大论》云:「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
从《黄帝内经》成书至清代,众多古代医家的医学著作中载有「阴阳学说」。笔者认为,古代医学著作中的「阴阳学说」不仅是哲学的阴阳概念,而赋予其医学特点。试述如下。阴阳可「体验」《中医基础理论》说:「阴阳是抽
《黄帝内经》作为中医学的经典著作,其对中医学的重要贡献不仅体现在建立了丰富而完善的理论体系,还在于其蕴含着丰富的临床应用内容。《黄帝内经》在临床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原文及理论在临床中的应用
膏方进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保健医疗方法,是属中医药学中的「补法」范畴,其历史源远流长。早在《黄帝内经》就有「精气夺则虚」,「虚则补之」的论述,指出人体最本质的「精气」消耗后,需要扶正补虚。由于人体之虚各
医德,即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是医务人员在医务活动中的职业心理素质、职业精神品质和职业传统习惯,是以善恶标准评价医务人员品质和依靠社会舆论、内在信念、传统习惯来调整医患之间、医务人员之间、医务人员与社会
什么是中医的「健康」观?近年来,有人从不治已病治未病、阴阳协调平衡、形神统一、脏腑经络调和等诸多方面论述了中医学的健康观念。也有人从时间、空间、社会、躯体、心理5方面揭示中医学健康观念的内涵。还有将中
医德,是指医务人员在医疗工作中的德行和操守。医德是医生的灵魂,它贯穿于医疗行为的始终,体现于医疗活动的全过程。只有医德高尚的人,才能彰显其医术的价值,发挥最大的医疗效果,赢得社会的尊重。我国是一个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