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百科 风疹分两型论治
Posted 风
篇首语: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医学百科 风疹分两型论治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医学百科 风疹分两型论治
风疹,中医称之为「风痧」,是由于感染风疹病毒而引起。病原体存在于患者的口、鼻以及眼部的分泌物中,通过空气或飞沫传播。中医认为本病多因外感风热时邪,与气血相搏,郁于肌肤所致。本病好发于儿童,流行于冬、春季节,潜伏期9~18天。可有低热、头痛、倦怠、咽痛等前驱症状。皮疹为淡红色斑疹或斑丘疹,依次出现在面部、躯干和四肢。耳后及枕后淋巴结肿大。笔者在临床上将此病分为两种证型予以论治,获得了良好的疗效。邪郁肺卫型
临床表现为恶风发热,咳嗽流涕,目赤,打喷嚏,胃纳不佳,皮疹颜色浅红,分布均匀,稀疏细小袄,有瘙痒感,耳后、枕部淋巴结肿大。苔薄黄,脉浮数。治以疏风清热。药物组成:牛蒡子、金银花各10克,桔梗、连翘各8克,竹叶、生甘草、薄荷(后下)各5克,蝉蜕3克。每日1剂,水煎3次合并药液,分早、中、晚服用。
邪热炽盛型
临床表现为高热口渴,心烦不宁,神倦懒动,小便赤黄。皮疹颜色鲜红或暗紫,成片,瘙痒,皮疹消退迟缓,纳呆食少,大便秘结。舌质红,舌苔黄或黄腻,脉洪数。治疗法则:凉血解毒。药物组成:大生地15克,牡丹皮、紫草、赤芍、金银花、牛蒡子、桑叶各10克,竹叶、薄荷(后下)、连翘各6克,蝉蜕3克。口渴严重者,加鲜芦根15克,天花粉10克;食欲不振者,加麦芽、神曲各10克;胸闷腹胀者,加枳壳10克;大便秘结严重者,加大黄(后下)8克。每日1剂,水煎3次合并药液,分早、中、晚服用。
注意事项:患者要多饮水,食物宜清淡、稀软,卧床休息。隔离患者至皮疹消退后5天左右,防止传染他人。
相关参考
神经性皮炎,中医称为「牛皮癣」、「摄领疮」,与精神因素有关。消化系统疾病、内分泌障碍、生活环境变化、衣领摩擦以及局部刺激,均可诱发本病。中医认为本病多由风、湿、热三邪蕴阻肌肤或血虚风燥,皮肤失养所致。
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具有关节炎变的、慢性全身性疾病。早期有游走性的关节肿痛和运动障碍,晚期则关节僵硬,出现畸形,并有骨和骨骼肌萎缩。患病以青壮年为多,女性多于男性。本病属中医学的「痺证」范畴,其症状与历
日光性皮炎,俗称「晒斑」,是因强烈日光照射后,出现红斑、水肿甚至水泡的急性皮肤炎症,属光毒反应。中医认为本病多由日光毒侵伤肌肤所致。多发于盛夏酷暑季节,好发于颜面、颈部、手臂、手背等部位。患部灼热疼痛
荨麻疹,中医称之为「瘾疹」、「风疹块」。引起本病的原因较为复杂。中医认为多因禀性不耐,对某种物质过于敏感所致。本病发作突然,皮损为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风团,边界清楚,颜色猩红或苍白。皮损时起时消,瘙痒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所致。中医认为本病多由外感风热时邪,内有湿浊蕴结,阻于肌表所致。本病多发生在春秋季节,传染性强,常见于儿童,潜伏期10~14天。出疹前有发热、头疼、鼻塞、流涕、喷嚏等症状
皮脂溢出症,中医称之为「白屑风」,认为本病多由风邪侵入毛孔,郁久血燥,肌肤失养所致。临床上一般将本病分为油性皮脂溢和干性皮脂溢两种。前者皮脂分泌旺盛,在头皮、前额和鼻翼等处非常油腻,常伴发痤疮、粉刺,
丘疹性荨麻疹,中医称之为「水疥疮」、「土风疮」。西医认为系昆虫叮咬、环境变化,或胃肠道功能障碍,对某些食物(如鱼、虾、蛋等)过敏所致。中医认为本病多由素体不足或胎体遗热,以致湿热内蕴,或因蚊虫叮咬,或
白色糠疹,又名单纯糠疹,中医称之为「桃花癣」、「虫斑」等,与寄生虫感染有关。中医认为本病由风热、虫积、脾失健运所致。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尤以冬季多见,好发于儿童和少年。常见于面部,亦可见于颈部、躯干。
临证经常遇到阴囊湿疹患者。阴囊湿疹属于过敏反应,也是男子的性器官皮肤病,但不是性传播疾病。阴囊湿疹十分顽固,患者常因搔抓、不适应环境和各种因素的刺激引起疼痛或继发感染,影响劳动、工作和学习。在农村民间
龟头包皮炎是指发生在包皮及包皮黏膜的炎症,属于中医的「疳疮」范畴。多种原因可引起本病的发生,常见的有包皮过长、包皮垢刺激、各种感染因素以及局部物理因素刺激等。本病多发于青春期以后的青年和成人,尤以包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