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百科 防风通圣散由凉膈散加减而成
Posted 荆芥
篇首语:其实最美好的日子就是,我对你闹,你对我笑。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医学百科 防风通圣散由凉膈散加减而成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医学百科 防风通圣散由凉膈散加减而成
在《黄帝素问宣明论方》中,防风通圣散出自「风门」,而凉膈散一方在「伤寒门」中。凉膈散「以意加减,退表里热」。伤寒「发汗不解,下后前后别无异证者,通宜凉膈散调之,以退其热。两感仿此而已」。
在凉膈散方后加减中,有「咽喉痛,涎漱,加桔梗一两、荆芥穗半两;嗽而呕者,加半夏半两,每服生姜三片同煎;血衄呕血,加当归半两、芍药半两、生地黄一两;淋者,加滑石四两、茯苓一两(去皮);风眩,加芎半两、石膏三两、防风半两;酒毒,加葛根一两、荆芥穗半两、赤芍药半两、芎半两、防风半两、桔梗半两……」
仔细分析一下,在凉膈散方证的基础上,如果见有咽喉痛、嗽而呕、血衄呕血、淋、风眩、酒毒,选加桔梗、荆芥穗、生姜(或再加半夏)、当归、芍药、滑石、川芎、石膏、防风,即成防风通圣散方证(方中尚少麻黄、白术两味)。
凉膈散方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原方「治大人、小儿脏腑积热,烦躁多渴,面热头昏,唇焦咽燥,舌肿喉闭,目赤鼻衄,颔颊结硬,口舌生疮,痰实不利,涕唾稠粘,睡卧不宁,谵语狂妄,肠胃燥涩,便溺秘结,一切风壅,并宜服之」。
可见,凉膈散本为治疗「积热」之方,刘河间在此方基础上随证加用了部分分消热邪之药,即成防风通圣散。防风通圣散主治亦当为热证。
刘河间之所以在凉膈散基础上加用分消热邪之药,这与其学术主张有关。
刘河间在学术上提出两条著名论点,即「六气皆从火化」和「五志过极皆为热病」。这里所指的「火」和「热」,都是由「怫热郁结」而成,治疗重点不在于清火泻热,而在于使「玄府郁结宣通,而怫热无由再作」。故防风通圣散方中所用麻黄、防风、荆芥、薄荷、滑石等药皆为宣通郁结而设。
有趣的是,当刘河间用凉膈散演变出防风通圣散时,作为同时代的另一位大医张元素也对凉膈散方比较有兴趣,也加减出了一首新方,即加减凉膈散:「易老法:凉膈散减大黄、芒硝,加桔梗,同为舟楫之剂,浮而上之,治胸膈中与六经热。」(见《此事难知》)
同为治疗热证,同以凉膈散方为底方加减,而两方之「王道」、「霸道」之别显而易见。
相关参考
【凉膈散】、【六味地黄丸】、【通圣散】、【滚痰丸】、【龙荟】俱可服。方见各门。一方治耳暴聋。甘遂末吹左耳,甘草末吹右耳,立效。或用甘遂末绵裹插耳内,口中嚼甘草,亦好。一方治耳内有脓,及出黄水。用枯矾一
防风通圣散方出自刘河间的《黄帝素问宣明论方》。原方:「防风、川芎、当归、芍药、大黄、薄荷叶、麻黄、连翘、芒硝各半两,石膏、黄芩、桔梗各一两,滑石三两,甘草二两,荆芥、白术、栀子各一分。上为末,每服二钱
□〔丹〕金尚五郎耳肿痛,黄水出而臭。桔梗麻黄羌活大黄(酒炒,二钱)木通甘草黄芩(一钱半)上分三帖,热服。耳湿肿痛,用凉膈散加酒炒大黄、黄芩、酒浸防风、荆芥、羌活服之。更以脑多麝少,湿加枯矾,吹入耳中。
防风通圣丸属于解表类中成药,出于金代名医刘完素的《宣明论方》,为外散风邪、内清蕴热的表里双解剂,由防风、麻黄、芥穗、薄荷、大黄、芒硝、滑石、生栀子、黄芩、连翘、生石膏、桔梗、川芎、白芍、当归、白术、甘
古人说:「读书不如读案。」品读前人医案,是向前人学习临床的最好方法之一。《谢映庐医案》中载有一则非常精彩的防风通圣散案例:「姜德华之子,二岁。潮热不退,胸紧气促。诸医用尽柴、前、陈、半、枳、桔、芩、连
「逍遥」一词,在《辞海》里的意思是「优游自得貌」。逍遥丸出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在医圣张仲景的名方「四逆散(由枳实、柴胡、白芍、炙甘草4味中药组成)」的基础上加减而成。因逍遥丸能散肝气之郁,行
治耳湿肿痛。大黄(酒炒)黄芩(酒浸)防风荆芥羌活朴硝甘草(各二两)连翘(四两)栀子仁薄荷(各一两)上锉,加竹叶、蜜少许,水煎服。
慢性前列腺炎之所以为临床中老年多发病,主要是与中年以及老年以后肾气虚弱,下元阳气不足的生理特点密切相关……在治疗上要时刻注意标本兼顾,消补兼施,调补肾中阴阳与清热利湿、活血化淤相辅相成,方能取得满意疗
病名。系指因水湿入于耳中,耳内肿痛致使听力减退者。见《医学入门》。有:“湿聋,因雨水浸渍,必内肿痛”或湿邪内蒸上蒙,症见耳内肿痛,内有鸣鸣水声,听力减退。治宜以凉膈散加减。可参见耳聋条。
川芎肉桂汤实为九味羌活汤加减而成。这种加减贯彻了李东垣主张的「临病制方」、「随时用药」及「引经报使」等组方理念,也是易水学派一贯主张的「古方今病不相能」的临证体现。川芎肉桂汤的组方之法又可用于风寒湿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