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依方 针刺得气,气至病所,提高疗效。

Posted 杨依方

篇首语:那些惊艳了你时光的人,不一定能温柔你的岁月。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杨依方 针刺得气,气至病所,提高疗效。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杨依方 针刺得气,气至病所,提高疗效。

针刺得气与否,是获得疗效的关键所在,如能针刺得气,气至病所,疗效往往更好。针刺得气感应的传导方向,一般来说是根据十二经脉的走向放散居多。如手之三阴,从胸走手,针刺得气,大多向末梢放散,如内关穴是手厥阴心包经的络穴,功能宁心安神,和胃宽胸,降逆止呕,针刺时向中指放散,但在配合公孙穴治疗胃心胸疾患时可适当调整针刺迎随方向,留针置气,待气至重压远端,使针尖向近心端迎而夺之,可使针感传向肘臂,凡脘痛胸闷病人,当即产生嗳气,立即缓解原有病痛,效如鼓桴。又如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太阳膀胱经合穴委中针感向远心端放散,可立即缓解腰脊疼痛。如徐某,男,32岁。三天前操劳时不慎腰部扭伤,俯仰转侧均感痛甚,咳嗽引痛,行走时腰部不能伸直,检十七椎下压痛明显,直腿抬高试验左(±),右(┼┼┼),行动呈歪斜状。症属劳顿伤腰,气血瘀滞,筋脉不利,气机不通。根据“病在腰者取之奈”, “腰背委中求”的经旨,令患者取俯卧位,刺双委中,针感向足底放散,膀胱经气得以疏通,再取志室,大肠俞,膀胱俞,十七椎下痛点,温针加拔火罐,以舒筋通络,祛瘀活血,治疗结束后,患者从床上一跃而起,连呼:“腰不痛了,好了。”又如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合穴,针刺时酸麻感可传导到第二足趾,但在针刺治疗阑尾类时,足三里针感可向上传到腹股沟,这对缓解急性阑尾炎的腹痛及消除炎症,起到良好效果。再从针刺麻醉手术来看,阑尾摘除手术出现经络传感现象的患者,手术效果优良率比无传感的要提高30%。

相关参考

气至病所怎么用?《中医词典》n~o~p~q 气至病所

针刺术语。“气”指针下的得气感应。《灵枢·九针十二原》:“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气至病所,指针刺感应通过一定的手法,到达了病痛部位。

杨依方 经脉之病,以痛为输,疗效卓著。

十二经筋是随着十二经脉分布的,它循行于体表而不入内脏,故其发病症状偏于筋肉方面。杨上善说:“经筋是阴阳气之所资,邪入肌腠,袭筋为病,不能转输,遂以病居痛处为输穴”。父亲在临床上对于经筋之病常用“以痛为

杨依方 顽痹痼疾久病必瘀,刺罐结全,活血化瘀。

在针灸治疗中结合拔罐以提高疗效,这是杨氏针灸疯科流派的师承衣钵,先祖父永璇公曾说过:“火罐疗法虽属外治法之一,但有全身作用,既能单独使用,利用拔罐时的负压作用,开豁毛窍,吸邪外出,能使血液溢出血管,流

杨依方 科研成果:《南汇县领先医疗特色专科》----杨氏絮刺火罐疗法的临床疗效和动物实验研究

杨氏絮刺火罐疗法是杨氏针灸疯科流派创始人、著名中医针灸学家杨永璇,在六十年代根据刺罐结合的临床治疗经验创造的一种多针浅刺,运用轻叩重刺手法,微微出血后加拔火罐以吸出汁沫稠液或瘀血凝块的一种治疗方法,经

《卫生宝鉴》 寒热补泻法

凡补泻之法.皆如前也.若病入患热者.觉针气至病所.即退针三二分.令病患口中吸气.鼻中出气.根据本经生成数足.觉针下阴.气隆至.根据前法出针.若病患患寒者.觉针气至病所即进针至二三分.令病患鼻中吸气.口

《中医刺灸》 得气和候气

《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说明针刺的得气,是取得疗效的关键。得气的快慢还与体质、气候等有一定的关系。凡患者体质较强,在气候温暖的情况下,针刺容易得气;相反,如患者体质较弱,在气

杨依方 挫闪损腰,气滞郁结,咳嗽引痛,利气为先。

腰痛是针灸科常见病种,也是劳动人民多发病种。针灸治疗腰痛有较好疗效。忆昔年先祖父曾讲述有腰扭伤者,腰痛不能动弹,远在数十里外,请人用门板抬来就医,针后腰痛即愈,欣然自负门板,步行而归,一时传为美谈。家

杨依方 用针之要,知调阴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父亲60年的针灸临床和针麻实践中,他深深地体会到针灸的作用主要是运用不同手法,使针法和灸法刺激俞穴,通过经络传导的有机结合从而产生双向性的调节作用,达到协调阴阳平衡的治病目的。在临床上针刺内关、中脘既

针刺得气怎么用?《中医刺灸》 针刺得气

得气,古称"气至",近称"针感",是指毫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提插或捻转等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获得"经气"感应,谓之得气。《金针梅花诗钞》指出:"夫气者,乃十二经之根本,生命之泉源。进针之后,必须

验方怎么用?杨依方 验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