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脉余义怎么用?《读医随笔》 短脉余义
Posted 《读医随笔》
篇首语: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短脉余义怎么用?《读医随笔》 短脉余义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短脉余义怎么用?《读医随笔》 短脉余义
《脉简补义》叙短脉详矣,然犹有未畅也。凡脉形短缩,不能上寸者,有气虚与气郁之辨。察其关之前半部紧而有力,似欲上鼓而不得者,是气郁也,必有实邪,察其风寒痰饮,分表里治之。若软散无力,无上鼓之势者,是气虚也。其虚又有肺、脾、肾之辨。脾、肺气虚者,关后脉平;肾气虚者,尺中必陷而起伏小也。至于厥厥累累,如豆如珠,亦短脉也,必形坚有力,乃为阴阳邪正之相搏;若漉漉欲脱,驶而无力,气衰不续也,关后尺中见之,尤为气脱无根之兆。相关参考
脉象名。首尾俱短,不能满于寸口,应指在关部较明显,而寸、尺部均有不足之感,一般主气病。有力主气郁,无力主气损。《素问·脉要精微论》:“短则气病。”
短脉亦具有单因素的一个脉象,它的特点是脉体短绌。它与长脉是相对的。短脉见于古医籍亦很早,它与长脉可以说是同时,它与长脉是有相同重要意义的。《内经》、《难经》所提到短脉的经文见于长脉所引,虽然没有提出短
麻出总要表透,表一透里热虽甚,清之可愈。表未透,毒陷于中,门户一关。发表不可,养阴又不可,多致因循而死。表透者非皮毛之表,要从脏腑透出,没得从容,才是表透。亦有火毒甚,外见繁红,没后犹作牙疳肺痈者,或
体象动无头尾,其形如豆,厥厥动摇,必兼滑数。动脉厥厥动摇,急数有力,两头俯下,中间突起,极与短脉相类。但短脉为阴,不数、不硬、不滑也;动脉为阳,且数、且硬、且滑也。主病动脉主痛,亦主于惊。左寸动者,惊
燥湿同形者,燥极似湿,湿极似燥也。《内经》以痿为肺热叶焦,以诸痉强直皆属于湿,其义最可思。故治法有发汗利水以通津液者,有养阴滋水以祛痰涎者。张石顽曰∶常有一种燥证,反似湿痹,遍身疼烦,手足痿弱无力,脉
阳旺未有不胜阴者,其阳旺而阴生,必剂中有阴药之为引导。若人参本具生津益气之大力,与肉桂、附子纯阳者迥别,其益阴,本不得谓之阳旺之功也。至于真火衰歇,沉阴冱寒,津气因寒不得敷布,发为烦渴;精血因寒不得充
青蒿,苦微辛,微寒,清而能散,入肝胆,清湿热,开结气,宣气之滞于血分者。凡芳香而寒者,皆能疏化湿盛气壅之浊热,及血滞气虚之郁热,不宜血虚气亢之燥热也。即茵陈、夏枯、苦梗、柴胡、秦艽之属,皆是。苦桔梗,
笔记性著作。六卷。清·周学海编于1891年。本书系作者汇集读书、临证之笔记而成。卷一证治总论;卷二形气、脉法类;卷三-四证治类,列各种病证证治;卷五方药类,审辨药物性味效用;卷六评释类,为作者研读古医
(论六经、六气不能强合,又推论其余意也。)至真要论曰∶以名命气,以合命处,而言其病,名谓四象之名。即阴阳离合论所称三阴之名也。气,风、寒、暑、湿、燥、火之六气也;处,人身十二经之部位也。由此观之,以天
三阴三阳者,阳经为阳,阴经为阴,此以外言之也;五脏为阴,六腑为阳,此以内言之也。在外者,又以寒伤营,在脉中者为阴;风伤卫,在脉外者为阳。在内者,六腑又以胃为阳,大肠为阴,膀胱为阳,小肠为阴,胆为更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