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百科 各种脉象的程度
Posted 度
篇首语:人无常识,百事难成。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医学百科 各种脉象的程度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医学百科 各种脉象的程度
各种脉象在实际表现时都有个程度问题。如前所述正常脉象都可以有浮沉、大小、力度大小等表现,当然这种变化在程度上是轻的不能达到病脉的程度。而且是有条件的,比如瘦人脉浮,肥人脉沉之类,不具备这些条件当然是不行的。对于这种性质的问题可以从《内经》等书论述的季节脉上得其端倪。1、从季节脉看脉象的程度和性质《索问》、《难经》等书一再提出季节脉,实际它不但是单纯论述季节对人体的影响和脉象的变化,它涉及的面是较广的。现在只单纯对有关脉象程度问题加以论述分析如《紊问》等书所提出的季节脉亦涉及脉象程度问题。例如《索问·脉要精微论》:「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日逆,逆者死。」下面就说:「春胃微弦日平,弦多胃少曰肝病,但弦无胃曰死。」其他几个季节钩、软弱、毛、石等的规律亦是如此。这说明季节气候对人体的影响是有程度的,另换句话说脉象在客观上是有程度不同的表现的,如春季在有胃气的情况下微现弦象,这是平脉,弦多(超限)当然胃气的脉形就少了,同时亦表示弦的程度端强,所以主病,如果但弦就是弦到极限增到最高当然胃气就不存在了,这种情况就是《素同,玉机真脏论》中的:「真肝脉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责责然,如按琴瑟弦。」可见这是通过季节脉来反应正常脉,并由正常脉受到某些不可避免的与可以接受的影响(如季节气候的影响)时的变化,亦即可以容许的变动。推面及于程度不同之病脉、死脉等,这虽然说的是季节脉,但因年龄、性别、地区、劳逸等不同生理,生活条件所造成的脉象变化和程度都大体是一样的道理。故面亦可以说在某些脉象中正常脉与病脉,病脉与死脉不在于形象面在于程度。
2、脉象程度的变化其性质并不完全相同,脉象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动,但其性质却并不完全一致,亦就是某些脉是可以容许在正常情况下出现或是做为某些正常人的脉象存在的,例如前述浮沉大小弦滑力度等,但有的只能在病脉中出现,就是它不能代表正常,只要出现就是病态了,如紧、芤、革、实、动、伏、微、散及不整脉等等,他们无论轻重程度如何都是病态的。其中尤其是芤、散、伏、循、代等只要出现证候就不轻,其程度上变动既不大(略芤略伏实际就够不上芤伏了,其他亦然,代脉的定数中止亦应当是数次跳动就一止,古人说的四十动一止,三十动一止是虚数,那其实是结脉的性质),所代表的病情亦都是严重的问题,所以说各种脉既有程度的不同,又有代表问题的各异,同时它们各自的性质和临床意义又不是完全相同的,有一部分脉既不能在正常的情况下出现,其轻重程度亦不特别明显,只要出现问题就是严重的。
相关参考
伏脉是单一因素的脉象,它的性质就是沉脉,只不过在沉的程度上更加重于沉,即所谓「沉极而伏」。所以古人说沉脉要按至筋骨之间乃得,而伏则须推筋著骨,说明它与冗是个程度上的差别,从脉形的性质讲是一类,所以在分
洪脉亦是具有单因素的一个脉象,它的特点是脉体大,洪脉与细脉是相对的,洪脉大细脉小是脉象在大小方面变化的两种表现。各具程度上的不同。洪脉名称的形成有一个过程,在《内经》上它如果表现在季节脉上叫做「钩」,
滑脉亦是单因素并且有独立意义的脉象之一,脉形流利。它出现于医籍中亦是最早的,在《内经》中屡见,滑与涩两脉反映了脉的流利与不流利及其程度。滑脉是流利的脉象,向来是与涩脉对举而言的,从《内经》起总是与涩先
涩脉亦是单因素并具有独立意义的脉象之一,脉形艰涩。它出现于医籍中亦是最早的,并与滑脉同时提出,滑涩两脉反映了脉的流利与艰涩(即不流利)及其程度。由于「肺为血府」、「营行脉中」、「脉气流经」等根本原因,
中医脉象,几千年来一直以自然界一些现象来比喻、描述医生指下切脉的感觉;亦曾有人用模式图示意各种不同脉象的变化,以便使初学者心领神会。新中国成立后,许多医家、学者,不病足于这种朴素唯物的认识法,恒思借用
滑脉脉来流利圆滑,如盘滚珠,多属邪盛,痰食内滞。气血充盛的正常人有时可见此脉,妇女妊娠时多见此脉,病脉则多见于痰饮、食滞、瘀血、实热,如各种炎症,消化不良,实证闭经、恶性肿瘤等。涩脉脉来涩滞不畅,如刀
1、类比法历代医家对脉象的鉴别有丰富的经验,如王叔和已指出了一些相类脉象,李时珍则编了较详细的脉歌,徐灵胎更具体说明了脉象鉴别的方法,即用近似脉象相比的类比法(还有用相反脉象对比的对举法),这是鉴别相
生活与脉象,重点指精神与脉象,饮食与脉象,劳逸与脉象的变化等。1、情志与脉象的精神话动与血液循环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凡人过于惊恐悲忧喜怒,脉息也必然发生变化。如《内经·素问-经脉别论篇》日:「人之居
脉象,实际是脉搏形象,亦即脉形。脉象的命名从文献上看,古代医家都是根据脉搏的形象描述来下定义的,而这种对脉搏形象的比喻描述既是脉名又是脉象。《内经》中脉象的描述方式如此,此种方式一直沿袭到后世,其方式
祖国医学认为疾病的根本原因是机体内的阴阳平衡状态受到破坏,因而引起气血的变化,气血的变化,带来了脉象的变化。古人认为脉象可以测知病源,判断生死,如《王符潜夫论·述赦篇》说:「凡治病者,必先知脉之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