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百科 诊脉动方法的独立
Posted 法
篇首语:没有比知识更好的朋友,没有比病魔更坏的敌人。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医学百科 诊脉动方法的独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医学百科 诊脉动方法的独立
诊脉动方法由整个经络检查中独立起来,是脉诊形成的一个关键,但这种分化是逐渐的而非一蹴而就的。一方面诊脉动不断积累经验,其方法日趋绵密,内容亦日益丰富,如逐步肯定经络的部位,和若干反应病情的脉象名称等等,大摸在扁鹊之后的仓公时代就是脉诊的起源时期,在这一时期基本完成了脉诊的最初方法和使它趋于独立,但离正式成为一种独立的专门技术还为时尚早,此后大致是经过《内经》、《难经》、仲景、华佗等人的一段历史时期和很多人的努力,脉诊才正式独立而成为专门之学。脉诊的独立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它还是起源性质的,取得了基本独立的条件,第二个过程是完全独立的过程。第二个阶段是以《内经》做为代表而起步的。限于文献资料的不足我们主要通过第二阶段的若干内容的反映,去分析考证第一阶段的某些基本概况及其分化独立的来龙去脉。
古人检查经脉的方法文献不多,到了《内经》时代脉法虽然似已独立,但实际仍在形成独立的过程中,由于去古未远它的某些资料对于我们探索脉学的起源,尤其是诊察脉动的方法由整个经络检查分化出来的问题无疑是很有帮助的,关于《内经》论述经脉时涉及了脉动检查问题已如前述,另一方而《内经》在论述脉法时仍然保留了若干非脉动的内容,这显然是经络检查方法的另外的那部分,例如《内经·三部九候论》:「察九候,独小者病,独大者病,独疾者病,独迟者病,独热者病,独寒者病,独陷下者病。」我们知道《内经》的三部九候与《难经》不同,是一种按经络穴位的通诊法,小、大、疾、迟当然是指脉的搏动,但热与寒就不能说是脉动了,这只能是按抚有关经脉的走行部位所得的感觉,而是与脉动无关的。《内经》不是一苒强调厥证从下而上是循着经脉的吆!至于独陷下是否就应当解释为沉、伏等亦有可议,古书代远年湮不能随便「望文生义」,它亦有可能属于一种经脉检查方法,质言之亦就是说它指的是脉动陷下,还是经脉本身有下陷的情况,古法失传文字又简不好作结论。总之,至少我们可以从寒热两者看出《内经》里仍就存在诊查经脉的一些其他方法,脉法虽然已经独立,但这些仍勘除未尽,《内经》以后就不再见有这种情况了。可见脉诊是从诊经脉的综合方法中独立分化出来的,当然其他方法不止于寒热等几种。脉诊除了要从诊经脉中独立出来,由于它是诊脉的搏动就还要从诊络脉中独立分化出来,《灵枢·经脉篇》说:「经脉者,常不可见也。……脉之见者,皆络脉也。…『凡诊络脉,脉色青,则寒且痛,赤则有热。胃中有寒,手鱼之络多青矣。胃中有热,鱼际络赤,其暴黑者,留久痺也。其有赤有黑有青者寒热气也。其青短者,少气也」等等。诊络是检查经络的一部分,它不是诊脉动而是观察浅表血络的颜色和性质。脉诊独立为诊脉动则与诊络分离开了,诊络法可以说是不传了,只有在某些情况下还在诊病时参考鱼际的情况,另外小儿科诊三关虎口纹之法是诊络的遗意,但这都不算是脉诊了。
诊脉动的方法在独立的过程中还要与「诊皮」的方法分析开,亦即分离开来,原来脉法有诊皮,见于《内经》的主要是缓、急、大、小、滑、涩、寒、热等,这个分化比较完成的晚,到《内经》时代尚未完成,所以《内经》有尺寸诊法、诊尺法等所谓诊尺实是诊尺肤亦就是古人皮诊之遗法。
再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诊脉动要独立须与色诊分开,古代经脉诊法是包括一部分色诊的,因为经脉皮部尤其是络脉必然影响外在的颜色和性质等,这在《内经》全书都有反映,《素问》还有「皮部」、「经络」等篇专门论述这个问题。在《内经》时代,脉、色两种诊法基本上分开了,但可能是为时不久习惯上还在强调两者的关系,如非常强调「能台色脉,可以万全」等等,而且在《素问·脉要精微论》的脉诊专篇中分系统地收载了五色诊法的内容,可见它们原来是一种诊法,虽然分开了但仍有各种方式的联系。《内经》以后的书就不再见有这种情况了。
总之,古代经脉诊法是一种综合了多种方法手段的检查方法,它与经络的全部内容相联系、相适应,诊脉动是其中一个具体方法,它与经络的全部内容相联系、相适应,诊脉动是其中一个具体方法,由于诊脉动的越来越被重视,内容日益丰富,于是逐渐与他种方法分开独立出来,并独自占有脉诊之名。
相关参考
切诊最常见的为切脉,甚至成为中医的特征形象,中医认为全身血管四通八达,密布全身,在心肺作用下循环周身,只要人体任何地方发生病变,就会影响气血的变化而从脉上显示出来,中医通过诊脉也可以了解全身气血的情况
太学顾仲恭,遭乃正(正妻)之变,复患病在床,延一医者诊视,惊讶而出,语其所亲云:仲恭病已不起,只在旦晚就木,可速备后事。仲恭闻知,忧疑殊甚。举家惶惶,计无所出,来请余诊脉。按其左手三部平和,右手尺寸无
诊脉时,诊者首先要熟知正常脉象,才能进一步辨别异常脉象。并且,在诊视疾病时,不仅要辨病因、病位、病机,而且还必须了解患者正气的盛衰进退,以判断疾病的预后。健康人的正常脉象,以及患者脉中正气的反映,就是
神是医者的理性认识能力,中医学对此非常重视,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已经指出:「针有悬布天下者五,一日治神。」将治神置于习医的首要位置上。习医尚且如此,脉诊亦不能例外。知识可分为意会知识和言传知识两类,而
1、寸微尺弱「问日:病有洒淅恶寒,而复发热者何?答日:阴脉不足,阳往从之,阳脉不足,阴往乘之。曰:「何谓阳不足?答日:假令寸日脉微,名日阳不足,阴气上人阳中,则洒淅恶寒也。日:何谓阴不足?答日:尺脉弱
少阴脉指足少阴肾脉而言,位于太溪穴处。少阴为阴阳气血之本,《素问·三部九候论》中有「下部地,足少阴也」。但亦有指手少阴心脉者,位于神门穴,即《素问·三部九候论》所述「中部人,手少阴也」以候心气的盛衰,
脉诊是一种简便而细致的诊断方法,要想摸得准确,除掌握各种脉象特点,反复实践,认真分辨外,还要采用正确的诊脉方法。诊脉时,要让病人取坐位或仰卧位,手臂宜向前或略左右伸展平放,并注意使手臂位置与心脏保持同
由于小儿的生理与成人不同,所以历代医家对于小儿脉诊法的认识颇不一致。如小儿诊脉年龄,小儿诊脉时的指法布局,小儿脉息至数等等,各持已见,明·张介宾《景岳全书》日:「凡诊小儿,既其言语不通,尤当以脉为主,
运指是指法的具体运用,指法是对诊者三指,在诊脉时运动规律的总结。可以说,前人丰富的诊脉经验,都凝集在指法之中了。历代有关指法的论述,是相当丰富的,下面就向大家详细介绍。1、举按举按是脉诊的基本指法,它
谈到诊脉要领,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已提出:「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可见把握阴阳进退与顺逆,早已成为诊脉的重要法则。所谓「先别阴阳」,其中既包含着正气盛衰之势的变化,叉包食著具体的病变情况。而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