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百科 中医脉象之散脉
Posted 中
篇首语: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医学百科 中医脉象之散脉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医学百科 中医脉象之散脉
散脉属于单因素韵脉象。它主要表现为脉体散漫,由于散漫的关系亦就具有变大的情况但不是绝对的。譬如本来脉体细,现在出现了散像那亦表现不出比正常脉大来,因此对散脉的大应当具体分析,对于脉学书提出的散有大的这个条件,不可以辞害义。质言之,散脉不是散漫和大的综合体,而是由于散漫在很多情况下表现出脉体较正常为大,如此而已。在《脉经》以前,散一般不见得都属于病脉。在正常人中散是描写那种较为松散不紧张的脉。例如《索问·脉要精微论》中说:「心脉搏而长,当病舌卷不能言,其软而散者,当消环自己。肺脉搏坚而长,当病唾血,其软而散者,当病灌汗,至令不复散发也。肝脉搏坚而长,色不青,当病坠若搏,因血在肋下,令人喘逆,其软而散色泽者当病溢饮,溢饮者渴暴多饮而易人肌皮肠胃之外也。胃脉搏坚而长、其色赤,当病折髀,其软而散者,当病食痺。脾脉搏坚而长,其色黄,当病少气,其软而数色不泽者,当病足珩肿,若水状也。肾脉搏坚而长,其色黄而赤者,当病折腰,其软而散者,当病少血,至今不复也。」说明既可以是病脉亦可以是病愈转为正常之脉。在季节脉上亦表现出这一点,如《索问·玉机真脏论》中说:「秋脉如浮,秋脉者,肺也,西方金也,万物之所以收成也。故其气来,轻虚以浮,来急去数,故日浮……」数可以是秋季正常脉中的一个条件,但过分涣散,不但是病脉还可以是死脉。如《素问·大奇论》说:「脉至如散叶,是肝气予虚也,木叶落而死。」《难经》亦有将散列人正常脉的记载,《难经·第四难》:「……心肺俱浮,何以别之?然,浮而大散者心也,浮而短涩者,肺也……」属于病脉性质的散脉脉形见于《脉经》:「大而散,散者气实血虚,有表无里。」散的特征就是个「散」字,《脉经》之说,可谓要言不烦。
崔氏《脉诀》说:「涣漫不收,其脉为散。」亦简洁明了。后之作者如《诊家枢要》说:「散,不聚也。有阳无阴,按之满指,散而不聚,来去不明,漫无根柢。」《外科精义》说:「散脉之诊,似浮而散,按之则散而欲去,举之则大而无力。」《脉语》说:「散,脉来涣散不聚,日散。」《四诊心法》说:「浮而不敛。」《医宗金鉴》说:「浮、中、沉三部极无力,按之且大,涣漫不收,谓之散脉。」《医醇剩义》说:「散脉无定,涣而不收,元气将败,如水浮沤。」《医悟》说:「散则涣散无定。」《脉如》说:「散脉举之浮散,按之则无,去来不明,漫无根蒂。」虽然「无定」、「不明」之说,不无语病,但都说出了散脉的性质和条件。
另外,《新著四言脉诀》亦说:「虚极则散,涣漫不收。」舒诏《辨脉篇》:「虚甚为散。」《医学宴在易》:「浮而虚甚。」等亦都可供参考。周学海氏对散脉的理解和描述很切当。他说:「只是形体宽泛而两边不敛,浑浑不清耳。」形体宽泛就很可能较平时为大,「两边不敛」一语可谓形神兼备,至于浑浑不清,不过是对两边不敛的一种补充和指感的描述,既然两边不收敛则指下当然摸不到很清楚的边缘,这与弦紧等脉管张力增强的情况是正相反的。散是张力极低的脉指下有脉管与两侧组织融合的感觉。《医碥》说:「大而盛于浮分名洪,大而散漫渗开,脉与肉无界限名散。脉形本圆敛,今散漫不收,盖虚甚而四散若也。」这就非常清楚了。《脉里求真》叉提出一些形象的解释多数亦较合理可供参考。「散则举之散漫,按之无有,或如吹毛,或如散叶,或如悬雍,或如羹上肥,或如火薪然,来去不明,根蒂无有。」予尝见真元不足,肝木有余者其脉中央一线紧细,而两旁散漫,病屑不治,亦不可不知也,因附记于此。」散兼紧细有力,属于变例。根据历史文献及对其分析考证,结合临床实践、实验等经验体会,拟订散脉的传统形式的脉象指标为:
1、散脉属于单因素脉象。
2、散脉脉形涣漫故往往较大,散漫渗开两边不敛界限不清。
3、古人有如风吹毛,如散叶、悬雍、羹上肥、火薪燃等形象比喻,可供参考。
4、散脉可以与有关脉象结合而构成兼脉。
相关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