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百科 腹诊介绍

Posted 切诊

篇首语:知识是为老年准备的最好的食粮。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医学百科 腹诊介绍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医学百科 腹诊介绍

中医诊断学的内容是通过望闻问切四种检查手段对疾病作出诊断,简称四诊。其中切诊是切按触摸身体一定部位,脉诊是触按经脉搏动,脉诊包括在切诊之内。切诊除包括脉诊外其它常被采用的为胸背触诊和腹部触诊,尤其是腹诊更为重要一些。下面就这方面的内容,做一简要的介绍。
腹诊的起源相当久远,《素问·脉要精微论》载有:「帝曰:诊得心脉而急,此为何病,病形何如?岐伯曰:病名心疝,少腹当有形也。」首先以脉所见,进而征之腹诊,少腹有形突起,诊为心疝。《素问·腹中论》有:「帝日:病有少腹盛,上下左右皆有根,此为何病,可治否?岐伯日:病名日伏梁。帝日:伏梁因何而得之?岐伯日:裹大脓血,居肠胃之外,不可治,治之每切按之致死。」记伏梁的发病特征及原因,不能用切挤方法治之。《灵枢·水胀篇》有:「水与腹胀,何以别之?承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足胫肿,腹乃大,其水已成矣。以手按其腹,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状,此其候也。腹胀者,寒气客于皮肤之间,鼞鼞然不坚,腹大,身尽肿,皮厚,按其腹,慎而不起,腹色不变,此其候也。」论述腹水与腹胀之鉴别,腹诊描写绘声绘色。同篇又记有:「肠覃……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荣,因有所系,癖而内著,恶气乃起,息肉乃生。其始生也,大如鸡卵,稍以益大,至其成,如怀子之状,久者离岁,按之则坚,推之则移,月事以时下,此其候也。」叙肠覃之病状及其腹诊。《素问·举痛论》:「帝日,其痛或卒然而止者,或痛甚不休者,或痛甚不可按者,或按之而痛止者,或按之无益者……凡此诸痛,各不同形,别之奈何?歧伯日: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蜷,缩蜷则脉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寒气客于经脉之中,与炅气相薄,则脉满,满则痛而不可按也。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按之则血气散,故按之痛止。寒气客于侠脊之脉则深,按之不能及,故按之无益也。」也举因寒气客于不同部位发生诸种疼痛,按撩既作为治疗方法,也作为鉴别诊断之一助。
《难经·十六难》有:「假令得肝脉,其外证善结,面青善怒。其内证脐左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并类推心脾肺肾之内外证及腹诊所见。值得提出的是腹诊在汉代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突出表现在张仲景对腹诊的重大贡献。《伤寒论》137条云;「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鞭满面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151条:「脉浮而紧,面复下之,紧反人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结胸与痞证在腹诊上的差别,描述得非常诸楚。《金匮要略·疟病脉症并治》:「病疟不差,结为瘕瘕,名日疟母,急治之,宜鳖甲煎丸。」根据腹诊并结合发病而断定疾病。「腹满寒疝宿食篇」有:「病者腹满,按之不痛者为虚,痛者为实,可下之。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判定病情之虚实,腹诊有时显得非常重要。仲景著作中论及腹诊(切诊)的地方很多,应该承认达到了较高的成就。但从仲景之后,由于各种原因的限制和影响,切诊中的脉诊得到了应有的发展,而腹诊却停步不前了。和我国情况不同,近邻日本由于汉方医的努力,腹诊的发展还是令人瞩目,也引起了我国医者的关注。
中医腹诊方法具有自己的特点,腹诊与其它检查方法相结合,对诊断疾病和确定治疗原则可以提供更充分的依据。在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和理论研究工作中,腹诊学具有很大的意义。它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过程中,在理法方药的结合上都有很实际的价值,对于融会贯通中西医学,可以起到一定的桥粱作用。系统地全面弛挖掘研究祖国医学遗产中的腹诊学,将会促使中西医结合工作的顺利进展。

相关参考

医学百科 常见的腹诊及其意义

正常之腹诊,腹部外形虽因男、女、老、幼、肥、瘦有种种之不一,总以皮肤滋润光泽,「有色有气」,皮肉相附,胸部平正对称,虚里(心尖搏动处)动气隐约可见,腹部中央任脉按循时为一直道小凹之感觉,两侧肌肉饱满有

《中医疾病预测》 第一节 腹诊先兆的理论基础

腹部为阴海,内纳五脏六腑,为水谷之乡、气血之源,又是全身经气最集中的部位,可谓全身之阴府,五脏六腑之宫城。任脉、冲脉、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阴维脉、阴跷脉、带脉等经脉主要循行

《中医词典》z~其他 《诊病奇侅》

腹诊专着。二卷。日本·丹波元坚撰。此书专谈腹诊,认为腹诊非四诊正法,故名“奇侅”。作者广泛收集有关腹诊资料,并联系各科病症予以阐发。书末附载五云子诊腹法。1888年由丹波氏再传弟子松井操译成汉文刊行。

《中医词典》z~其他 《诊病奇侅》

腹诊专着。二卷。日本·丹波元坚撰。此书专谈腹诊,认为腹诊非四诊正法,故名“奇侅”。作者广泛收集有关腹诊资料,并联系各科病症予以阐发。书末附载五云子诊腹法。1888年由丹波氏再传弟子松井操译成汉文刊行。

医学百科 妊娠脉详细介绍

中国医学是以辨证为特点的医学,整体观念是其核心内容。妊娠的诊断方法也无不如此。所以偏面的、单纯的以凭脉断胎的作法是不科学的。然而一旦妊娠,在一定的状态下脉象是可以反应出来的,在没有实验医学时的我国古代

医学百科 诊脉要求介绍

诊脉除调神用指外,还有一些重要的条件与原则,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并且需要切实遵守。因为,这些都是前人经验的结晶,是正确进行诊脉的保证。体位这主要是对患者就诊时的体位要求。患者一般正坐在医生的对面或侧面

医学百科 气功功法详细介绍

无论何家气功,其内容与操作要点都是「三调」的配合应用,直至融一。三调的具体方法有多种多样,且来源不一。《内经》之前,各家已有许多形体运动、呼吸锻炼、心理调整的方法,但缺少归类与理论阐述。《素问·上古天

医学百科 体质脉详细介绍

脉搏的跳动不仅是脉管本身的动力学变化,它受神经、体液、血液,精神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但脉管的主要作甩是管理血液流通、输布血液等营养的器官,所以《灵枢·经脉篇》说:「脉为营。」又日:「脉不通,血不流。」

医学百科 动脉系统介绍

由左心室发出的主动脉及其各级分支输送动脉血,由右心室发出的肺动脉干及其分支则输送静脉血,人体动脉的配布与人体结构是相适应的,左右对称,头颈、躯干、上下肢都有一二条动脉干。动脉多分布在人体的屈侧,深部骨

医学百科 趺阳、太溪脉介绍

《灵枢·动腧篇》:「黄帝日:经脉十二,而手太阴、足少阴、阳明,独动不休,何也?岐伯曰:是明胃脉也,胃为五脏六腑之海,其清气上注于肺,肺气从太阴而行之。其行也,以息往来,故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再动,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