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百科 诊脉要领之胃神根
Posted 胃
篇首语: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医学百科 诊脉要领之胃神根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医学百科 诊脉要领之胃神根
诊脉时,诊者首先要熟知正常脉象,才能进一步辨别异常脉象。并且,在诊视疾病时,不仅要辨病因、病位、病机,而且还必须了解患者正气的盛衰进退,以判断疾病的预后。健康人的正常脉象,以及患者脉中正气的反映,就是胃气、神气、根气。这种切脉首先要审察正气的方法,为历代医家所推祟,将其列为诊脉要领之首。如程钟龄日:「脉有要诀,胃神根三字面已。」1、胃。中医学认为: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胃气旺盛,则脉道充盈,人体齐充满生执。《黄帝内经》日:「有胃则生,无胃则死。」可见胃气对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存在,有决定性的作用。综合历代的有关论述,脉有胃气必须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脉来从容和缓:许多医家据《黄帝内经》的「谷气来,徐而和」而认为,脉来和缓就是有胃气。如刘河间日:「缓为胃脉。」周学霆亦日:「缓即为有胃气」等。并且,根据各自的经验,对缓字作了进一步的说明。如李中梓解释道:「胃气脉者,缓而和匀,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不疾不徐,意思欣欣,悠悠扬扬,难以名状者。」从这里可以看到,缓绝非是一息四至的含义。费伯雄对李中梓这段论述非常推崇,他指出:「缓者,从容和缓,所谓胃气也。悠悠扬扬,意思欣欣,此八字最能传缓字之神。」其他,如石寿棠解为:「和柔轻缓,匀净分明」;滑伯仁解为:「宽纵」等等,都从不同的侧面说明了从容和缓的状态。
另外,缓不仅是胃气的象征,而且也是辨别其它脉象的标准。如《三指禅》日:「将缓字口诵之,心维之,手摩之,反复详玩,久久缓归指上,以此权度诺脉,了如指掌」。脉应四时而动:人与天地相应,胃气亦随天地之间阴阳之气的变化而变化。一般春季微弦,夏季微洪,状季微浮,冬季微沉。胃气的这一特点,早已为人们所注意。《素问-脉要精微论》曰:「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以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阴阳有时,与脉为期」。脉的这种对自然的适应能力,就是有胃气的表现。凡是这一变化的太过或不及t均为疾病以及胃气衰弱的表现。故《医学入门》指出:「凡人得应时之脉者,无病也口」《脉理求真》亦日:「胃气中和,旺于四季,其在春宜微弦而和,夏宜微洪而和,状宜微浮而和,冬宜微实而和。」这种脉应四时而变的现象,一方面说明了胃气的充沛,同时,由于弦洪浮沉,是五脏之气应时而旺的表现,因而,另一方而又说明,胃气是五脏之气的综合表现。《索问·平人气象论》日:「所谓脉不得胃气者,肝不弦,肾不石也。」也是针对此而言的。而张景岳可谓独具慧眼,参透了《内经》之玄机,其日:「胃气即人之阳气,阳气衰则胃气弱,阳气败则胃气败,此即死生之大本也」。
所谓凡阳有五者,即五脏之阳也,五脏之气必互相灌濡,故五脏之中必各兼五气,所诺二十五阳也。是可见无往而非阳气,亦无往而非胃气。无胃气,即真脏独见,故日死。」可见,任何一脏的偏盛或偏衰,均可使胃气受到损害,反之五脏之气冲和,胃气亦充沛。故丹波元简简洁地指出:「胃脉和平,正知脏腑之和平。」脏腑和平,则脉亦必然随四时而动。胃气无形:尽管前人反复地、不厌其详地描述胃气的形态,然而,却总感到,意犹未尽,难以用笔墨形容。为此,一些医家干脆提出:胃脉无形。凡欲得胃气之真实形态,全在心领神会。如祝如穹曰:「其在脉中,难取形状。诊脉者,指下浑浑缓缓,尤形可拟者为平脉也。」《辨脉指南》亦日:「胃气本不可拟,而欲拟示人,不可拟其略似耳。昔人拟以依依扬柳,又日口中吐出重气,若浑浑缓缓,无名可拟者是也。盖二十八脉俱为病脉,一有可拟便非胃气。」如此论胃气,的确更进一层,发人神思。其实,《黄帝内经》早巳指出:「胃者,平人之常气也。」健康无病之人,脉中自有胃气。所谓,无形可拟者,正是这平人常气。所谓拟其略似者,正是因为缓脉与胃气相似。所以,若以健康人论之,则不必求其形,若以病人论之,则在从容和缓之中。
总之,脉有胃气,在健康人是随四时而动的平脉,无形可拟。在病人则是从容和缓,至数匀齐的状态。只要熟知此两者,则二十八脉亦了如指掌。
2、神。神从广义而论,是人体生命活动的表现,所谓:「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具体到诊脉,则脉中亦贵有神。如张景岳日:「善为脉者,贵在察神,不在察形。察形者,形干形万不得其要,察神者,惟一惟精,独见其真也。」可见诊脉时,于脉中求神,亦是不可忽视的要领。历来对脉中之神的认识,有如下几种:
胃气即神:《灵枢·平人绝谷篇》日:「故神者,水谷之精气也。」水谷之精气也,就是胃气。《医原》则曰:「有胃即是有神。」由于许多医家都以缓字论胃气,所以,《三指禅》则日:「缓即为有神。」而孙光裕则论之更详,其曰:「所谓神,滋生胃气之神也。于浮沉迟数之中有一段冲和神气,不疾不徐,虽病无虞,以百病四时皆以胃气为本是也。」所以,有胃气就是脉中有神。脉有力为神:李东垣曰:「脉中有力,即有神也。」自从此说倡行以来,不少医家皆以有力为有神,如龚廷贤、刘河间、吴山甫等等。但也有一些医家持有异议。如《三指禅》驳之日:「岂知有力未必有神,而有神正不定在有力。」有些医家甚至将「脉中有力」的「中」解释为浮中沉之中。如《医学心悟》日:「当于中候求其神气,中候有力则有神矣。」这是说,有力是在一定条件下的有力。并不是凡有力者皆有神。其实,程氏的这段议论,已隐约透出,胃气为神的含义了。就一般情况而论,平人不当以有力为神。对此,李东垣自己也已谈到了,其日:「脉之不病,其神不言当自有也。」只是这段话为一些医家所忽略。若在病脉之中,以有力为有禅,确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至数匀齐为有神:陈士铎曾将有神分为三等。其中至数匀齐是首要的标志。其曰:「按指之下,若有条理先后秩然不乱者,此有神之至也;若按指充实而有力者,有神之次也;其余按指而微微鼓动者,亦谓有神。」所以,脉若见结促代止,三伍不调,甚至见十怪脉都属无神。
总之,脉有神就是有胃气,在疾病状态下,还可以从有力无力,至数匀齐与否中辨察神之衰旺。近人时逸人曾将脉有神概括为:形体柔和,来去从容,来去如一,应指有力四端,并日:「四项同耐见之,方得谓之有神。」可谓要言不烦。
3、根。脉贵有根这一思想,在《难经》时期就已明确地提示了。其曰:「上部无脉,下部有脉,虽困无能为害,夫脉之有根,犹树之有根,枝叶虽枯槁,根本将自生。」故脉之有根与否,是肾中元气盛衰的重要标志。后世认为:脉根有二,一为尺部,二为沉候。如《医宗必读》日:「两尺为肾部,沉候之六脉皆肾也。然两尺之无根与沉取之无根,总之,肾水绝也。」另外,也有一些医家认为男女之根脉应有区别,如《医学人门》谓:「男子以右尺为根,女子以左尺为根。」然而不论怎样区别,仍然是以尺脉为根。
需要指出,临床经常可见,尺脉欲绝之患者,并非根本之败,而仅仅是肾气衰弱,或者邪气为之阻遏等证。近人张琪曾明确指出:「如下焦邪实壅阻之症,多尺脉不见,不能骤然认为无根,迨邪气去则脉自出。在妇科中,亦有寒气内结胞官,而尺部无脉者,寒湿得湿化则脉自出。」
因此,脉根与胃气相比,远不如胃气更重要。《医学准绳六要》即歌臼:「尺中弱甚似无根,脾胃与今脉尚存,大脏色黄犹进食,斯人终不赴幽冥」。当然,若沉候全无,举之浮大在久病重病之人,绝非吉兆,多是正气衰竭的表现。可见,脉根之有无,在脉诊之中仍有重要的意义。
总之,脉贵有胃神根,这三者密不可分,并且以胃气为统帅,胃气存则神与根自然存在,无论脉象怎样变化,只要见到从容和缓,匀齐有力,就是有胃神根。所以,不少医家从实践经验出发,将三者混同而论。如《三指禅》以一缓字统之;《医原》则以圆字统之,其日:「此一圆字,又得胃神根之神髓矣。」缓字已释之于前。然何为圆?《医原》日:「圆则气血通调、精神贯注。」高士宗则与缓连称其日:「圆缓者,脉来应指,至数匀调。「可以说:识得圆缓二字,即得诊家之要诀。
相关参考
这是清人周学海提出的一种方法,他认为脉象的所有变化都在四者之中,故日:「脉有四种,位数形势而已」。周氏又对此作了具体的阐释:「浮沉尺寸也;数者,迟数结促也;形者,长短广狭厚薄粗细刚柔,犹算学家之有线而
《诊家枢要》提出:「察脉须识上下来去至止六字。上者为阳,来者为阳,至者为阳;下者为阴,去者为阴,止者为阴。上者自尺部上于寸口,阳生于阴也;下者自寸口下于尺部,阴生于阳也。来者自骨肉之分,出于皮肤之际,
人迎气口诊法与《黄帝内经》的喉手相应诊法不同,此法源于《脉经·脉法赞》,其中记载:「关前一分,人命之主,左日人迎,右日气口」。是以寸口脉的关前一分之处分别为人迎与气口。并仿《黄帝内经》「寸口主中,人迎
诊脉除调神用指外,还有一些重要的条件与原则,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并且需要切实遵守。因为,这些都是前人经验的结晶,是正确进行诊脉的保证。体位这主要是对患者就诊时的体位要求。患者一般正坐在医生的对面或侧面
诊脉动方法由整个经络检查中独立起来,是脉诊形成的一个关键,但这种分化是逐渐的而非一蹴而就的。一方面诊脉动不断积累经验,其方法日趋绵密,内容亦日益丰富,如逐步肯定经络的部位,和若干反应病情的脉象名称等等
切诊最常见的为切脉,甚至成为中医的特征形象,中医认为全身血管四通八达,密布全身,在心肺作用下循环周身,只要人体任何地方发生病变,就会影响气血的变化而从脉上显示出来,中医通过诊脉也可以了解全身气血的情况
太学顾仲恭,遭乃正(正妻)之变,复患病在床,延一医者诊视,惊讶而出,语其所亲云:仲恭病已不起,只在旦晚就木,可速备后事。仲恭闻知,忧疑殊甚。举家惶惶,计无所出,来请余诊脉。按其左手三部平和,右手尺寸无
神是医者的理性认识能力,中医学对此非常重视,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已经指出:「针有悬布天下者五,一日治神。」将治神置于习医的首要位置上。习医尚且如此,脉诊亦不能例外。知识可分为意会知识和言传知识两类,而
1、寸微尺弱「问日:病有洒淅恶寒,而复发热者何?答日:阴脉不足,阳往从之,阳脉不足,阴往乘之。曰:「何谓阳不足?答日:假令寸日脉微,名日阳不足,阴气上人阳中,则洒淅恶寒也。日:何谓阴不足?答日:尺脉弱
少阴脉指足少阴肾脉而言,位于太溪穴处。少阴为阴阳气血之本,《素问·三部九候论》中有「下部地,足少阴也」。但亦有指手少阴心脉者,位于神门穴,即《素问·三部九候论》所述「中部人,手少阴也」以候心气的盛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