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百科 《难经》脉法的成就和特点
Posted 法
篇首语: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医学百科 《难经》脉法的成就和特点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医学百科 《难经》脉法的成就和特点
《难经》脉法最大的成就和特点无疑是它提出又被后来一直采用的,独取寸口脉法。尽管某些内容还不够完备完善,但当时基本上达到了能够临床使用的水平了。在其后不久,上叔和著《脉经》予以补充完善《难经》应当是成书于汉代,具体的可以说是在东汉。王叔和是汉末魏晋时人所以《难经》、《脉经》相距的年代不应是很远的),使独取寸口成为近两千年唯一的诊脉方法,所以无宁说《脉经》以来的脉学家和脉法著作等,实际都是《难经》的后裔。《难经》对寸关尺的新说亦是个重大的改革和突破。在《内经》上,虽然有诊,但习是古代经络检查「诊皮」、「色诊」等性质的。所谓尺寸诊亦是诊寸脉动一与J诊尺相结合的过渡时期性质的产物。《难经》才正式提出诊尺脉(脉动),寸尺之间设了关,以分阴阳之界虽然关只是个分界线,就在此基础上《脉经》进一步定出了关的长度,完成了寸关尺的定位。解决了三指诊脉的问题使脉法得以普及推广,合理的操作得到切于实际的成效。
《难经》对古代的名词和成说,往往沿用旧词赋以新的内容,形成一种很巧妙的、贯彻新的观点方法的办法,以为新诊法服务。例如「三部九候」在《内经》等书是全身遍诊法,但《难经》虽然仍用三部九候这个词,其内容却成了独取寸口的一种具体方法了,它改为三部者,寸关尺;九候者,浮中沉,他如关格脉名等亦是如此。
《难经》虽然还没有提出寸关尺分主脏腑的说法,但它的发展趋势是向着这方面前进的。譬如它在「二难」中提到寸主阳,主阴。「四难」又提到浮为阳,沉为阴,并且结合到五脏,就是心肺都在浮的部分,肾肝都在沉的部分,脾在中等等。「五难」又以浮沉的五种不同等级区别五脏。「十八难」又提出上中下(寸关尺)三部与手太阴、阳明,足少阴、太阳等六经的定位关系,和上主胸主上,中部主腹下至脐,下部主脐以下等等,综合起来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就是从宏观上,《难经》是以寸为阳,尺为阴;浮为阳、沉为阴的,具体的说在浮为阳,沉为阴的基本认识上,发展为五脏的「浮沉定位法」,在寸为阳,尺为阴的基本认识上,发展为上中下三部亦即寸关尺的经络表里的和人体上中下三部的「寸关尺定位法。《难经》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寸关尺的脏腑定位方法,但经络表里代表的是脏腑人体上中下三部正是各有关脏腑的大体不同位置,再加上《难经》一再强调尺是根,肾、命门是根等说法,实际已将寸关尺分主脏腑的可能性和大体方向、位置、性质等等都交待出来了,只是没有明确的作规范式的规定面已,所以《脉经》就很容易地提出了寸关尺分主脏腑的定位方法。
《难经》在叙述脉象主病等问题时,如脉合阴阳、脏腑、脉的相兼、脉的主病等,采用了排列组合的方法,尽管这些方法的性质带有拘于形式等问题,如「四难」、「十难」等,但它是有意义的,对此后人没有作出多少新的发展,更没有突出的发展。如果后人能在《难经》的基础上做出突出的发展那意义也许是很不一般的。《难经》在论述脉象主病时,采用结合病证以辨病,以合举例说明问题的方法。如「十三难」、「十六难」、「十七难」、「十八难」等,亦有用对比程度等方式的,如「三难」、「六难」、「九难」、「十二难」、「十九难」、「二十难」、「十一难」、「十四难」等。《难经》对脉象主病问题的叙述,虽然不及后世多,但其形式却是多种多样的,内容亦是丰富多采的。
相关参考
1、成书经过等问题《难经》不见于《汉书·艺文志》,最早见之于《隋书·经籍志》,但未署何人撰著,《旧唐书·经籍志》始题为秦越人所撰。按唐t杨玄操《黄帝八十一难经注》自序日:「黄帝八十一难者,斯乃勃海秦越
《难经》在脉法上对后世的影响是大的,当然最主要的还是《难经》提出的独取寸口这个独占医坛的诊脉方法,这就使后世脉法都成了《难经》的继承者。《脉经》作为脉法的经典性质的文献,除去在《难经》的基础上完成完善
《内经》脉法的具体内容,大致包括方法、部位、脉象、主病等几个部分,分述如下:一、方法方法即诊察的技法。从《内经》主要仍是遍诊法以及在诊寸口脉口时有时是与人迎对比,有时是与诊尺对比(诊足是诊尺之皮肤不是
后世脉法自《脉经》起已实行将近两千年,其间虽有补苴但发展变化不大,学术性的较大工作不过是对伪《脉诀》的考辨批判问题而已。正如日本人丹波元简氏在《脉学辑要》中说的:「盖尝究之,从前脉书,叔和而降,支离散
脉法是医经一派的成就和待色之一,它记载于现传世的医经著作《内经》之中这是中医典籍中最古老最经典的脉学文献,它既具有史料价值,更重要的是它作为两千年来中医脉学发展的奠基著作,并至今还有不少内容仍有理论和
《内经》在脉学上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可以说后世的脉学是《内经》脉学的发展和继续。这是因为脉法是医经一派的特色,而《内经》则是自汉末以来仅存于世的医经。通过《内经》将古代医经家对脉学的探索和成就流传了
宋以来医学专著与专科著作日多,但是此时方书、脉书分成两个系列的形式已经定型,其中尤其是脉书以脉为主列出病证的形式的影响所及,在医书著作里亦多是论列证候治治疗而不及脉,亦以两个系列的形式出现。我们看朱元
明清以来古脉学发掘研究工作有如下几个特点:1、不承认或起码是部分的否认后世脉法的新内容和进步意义明清以来从事古脉学发掘研究者都是对古代医籍亦即中医经典有着深切研究的人。由于他们学识很高,深通经典,所以
1、引古说为夸用脉学著作沿着《脉经》的路线,凡古代脉学中能为后世所用的都继承到后世脉学中来了,有时限于独取寸口法的形成,亦予以变通发展的继承。如《内经》的四时脉本为弦、钩、毛、石,钩脉,后世不用这个名
1、受历史条件影响的不成熟性古代脉法是脉法的稚生时期,在富有创造性,生命力的同时亦暴露了它的不成熟的问题。例如方法名称的多样而又不能完全统一,存在一些概念不清的,甚至于是使后人不易或无法理解的东西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