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百科 察颜切脉 先辨阴阳

Posted 阴阳

篇首语: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医学百科 察颜切脉 先辨阴阳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医学百科 察颜切脉 先辨阴阳

阴阳,既能概括整个病情,又能用于一个症状的分析。在《素问·阴阳应像大论》中提出:「察颜切脉,先辨阴阳。」,还说「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张仲景将伤寒病分为阴证、阳证,以三阴、三阳为总纲。明代医家张景岳也强调,「凡诊脉施治,必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领」。这阴阳是八纲辨证的总纲,它能统领表里、寒热、虚实三对纲领,故有人称八纲为「二纲六要」。由此可见,阴阳辨证在疾病辨证中的重要地位。
阴证和阴证
凡病在里、在血、属寒,正气不足,机体反应多呈衰退的表现均属阴证的范畴。其症状为精神萎靡、面色苍白、畏寒肢冷、气短声低、口不渴、便溏、尿清、舌淡苔白、脉沉迟微弱等。其病因病机为年老体弱或内伤久病,或外邪内传脏腑等导致正气衰弱、阳虚阴盛。
凡病在表、在气、属实,属热,正气未伤,机体反应多呈亢盛的表现均属阳证的范围。其症状为心情烦躁、面赤身热、气壮声高、口渴善冷饮、呼吸气粗、腹痛拒按、大便秘结、尿短赤、舌红绛苔黄、脉浮洪或滑数有力等。其病因病机为邪气入侵,邪盛而正气亦强,正邪激争所致。
阴虚与阳虚
阴虚与阳虚是人体脏腑阴阳亏损病变产生的证候。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人体阴阳要维持相对的平衡,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素问·生气通天论》),一旦阴阳失去这种相对平衡,就会发生阴阳盛衰的变化,从而产生疾病。
阴虚证的症状为潮热、盗汗、手足心热、消瘦、口干咽燥、小便短赤、舌红少苔、脉细数无力。其病因病机为久病,或房室劳倦等而致精血、津液亏虚,阴不制阳。
阳虚证的症状为神疲乏力、面色苍白、少气懒言、畏寒肢冷、自汗、口淡不渴、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而润、脉虚弱等。其病因病机为久病、或劳伤、或大汗、大吐、大泻等而致阳气大衰、阳不制阴。
亡阴和亡阳
亡阴和亡阳多是疾病发展过程中的危重证候。亡阴多在高热大汗、剧烈吐泻、失血过多等阴液迅速丧失的情况下出现,常见汗出而粘、呼吸短促、手足温、躁动不安、渴喜冷饮、面色潮红、舌红而干、脉数无力;亡阳常因邪毒炽盛,或内脏病变严重耗损体内阳气所致,亦能因大汗、大吐、大泻、大出血等所致,常见冷汗如珠、面色灰白、呼吸气微、畏寒肢冷、精神萎靡、舌淡苔润、脉细微欲绝。

相关参考

医学百科 闻诊的重要意义

言扁鹊能「切脉、望色、听声、写形,言病之所在」,曰:「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声音而知所苦」。而则将闻诊与其他三诊相提并论,以望、闻、问、切为序,确立了闻诊在四诊中的位置,

医学百科 喘证辨治

喘证以喘促气短、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口唇发绀为特征。常见于喘息性支气管炎、肺部感染、肺炎、肺气肿、心源性哮喘、肺结核及癔病等疾病过程中。喘证发作时,应先辨虚喘与实喘,而后分型施

医学百科 方机对应用经方

「方证对应」是胡希恕先生伤寒学术之要点,被其誉为「辨证的尖端」。此辨证者,先辨六经,再辨方证,要求对应点较多。为探究经方功效的多维性和对应证机的多向性,拓展经方适应范围,灵活机动运用经方,发挥经方最大

医学百科 经方治愈反复发烧4年患儿

——冯世纶临证实录笔者临证喜用经方,但总感不悟经方真谛。因拜入当代经方大家冯世纶门下,日日侍诊于侧。老师先辨六经,继辨方证,诊治处方,井然有序。近治一4岁男孩,反复高烧4年,使用经方4剂而愈,经方的魅

医学百科 柴胡剂与苍麻丸合用效佳

慢性咳、痰、喘是呼吸系统最常见的症状,也是多种肺病疾患的外在症状表现。若长期反复发作则较难治疗,素有「外不治癣、内不治喘」的说法,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临床的治疗难度。笔者在临床中多采用六经辨治,先辨六经

医学百科 辨方证是提高临床疗效的金钥匙

方证是经方的主要内容之一,方证起源于神农时代,以八纲为基础理论,经过长期临床实践,渐渐发展为六经辨证理论体系,这即《伤寒杂病论》六经辨证理论体系的形成。国内外皆知经方神效,其魅力所在即先辨六经,继辨方

切脉怎么用?《医学摘粹》 切脉

医学百科 什么是切诊

切诊是指用手触按病人身体,借此了解病情的一种方法。切脉又称诊脉,是医者用手指按其腕后挠动脉搏动处,藉以体察脉象变化,辨别脏腑功能盛衰,气血津精虚滞的一种方法。正常脉象是寸、关、尺三部都有脉在搏动,不浮

医学百科 中医切诊的诊脉部位

切诊最常见的为切脉,甚至成为中医的特征形象,中医认为全身血管四通八达,密布全身,在心肺作用下循环周身,只要人体任何地方发生病变,就会影响气血的变化而从脉上显示出来,中医通过诊脉也可以了解全身气血的情况

医学百科 阴阳概念在中医学中的特点

从《黄帝内经》成书至清代,众多古代医家的医学著作中载有「阴阳学说」。笔者认为,古代医学著作中的「阴阳学说」不仅是哲学的阴阳概念,而赋予其医学特点。试述如下。阴阳可「体验」《中医基础理论》说:「阴阳是抽